读《寻找语文的另一种生活》
读书,让人心安理得,得理安心。
读什么、读多少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为什么而读,以一颗怎样的心在读,保持澄澈明亮的心,而不是为读而读。
陈老师的书,温暖有力,我在读的过程中就像在上一堂堂课,关乎语文,关乎文学,关乎艺术,当然,还有人生。陈老师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老师,当一名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长远的眼光,温柔的悲天悯人的心灵。千教万教先教做人,千学万学先学读书。
读书,如镜,反省自我;读书,如灯,照亮前方。
正如这本书中所写的,陈老师教六年级的孩子们学语文,其实与其说在教课文,倒不如说在和孩子们一起探求历史、文学、哲学、美学、书法、电影,我们平常提及的“语文要素”不经意间就渗透进了孩子的心间。正如俞国平老师在序言中写的:“这是大开大合的架构,是纵横交错的融合,是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实践。”
陈老师是我敬佩、喜爱的老师,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有一种文人气质,就像一位款款而来的先生。陈老师的语文课,有深度、有广度,既在教语文,也在教文化。
陈老师教《落花生》,略教学生一读就懂的,留出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去品析文本深处及文章背后的细节。如第一段的标点,第2-14段的提示语,更重要的是作者许地山的为人及名字。陈老师将一篇文章放置于作者的一生中去理解、体认,读出许地山“文如其名”的朴实无华,又读出“人如其文”的生命特质与生命价值。
在这本书中,以及在听陈老师上课的过程中,也能深深地感受到陈老师对一篇文章做了大量的功课。探究背景、品析文本,由一个文本走向一个作家,走向一段历史,这也是文本解读的奥妙。
在这本书的第四、五、六部分写了陈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法、欣赏美、看电影,在语文外去寻找语文。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能从这一系列的熏陶中得到启迪。他们写下一篇篇研究小论文,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此的所思所想,或许思考的力度还不够,或许目前的文字还稍显稚嫩,或许是从网上的摘抄,但这些六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在行动、在思考。
在电影赏析课上,陈老师推荐了许多经典老电影,再从一部电影说开去,谈影片人物,谈象征意义……再由此及彼,推荐相似的书籍、故事,由此展开头脑风暴,大家坦诚交流、东拉西扯、无论对错,就像陈老师自己所言:“这是一种有组织,无纪律,有朝向,无具体目标的学习分享与精神漫步。”这是令人神往的课堂。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