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尴尬了

开学第一天,大雨。预设好的防疫操作,通通失效。学生们冒雨入校后,雨就停了。

9月1日正式上课,年年如此,雷打不动。还真有雷,有时是双休连着上,有时是周五只上一天,有时中秋节,有时火把节,今年碰上中元节——农村普遍比较重视的烧包(赙?)祭祖之日。

名曰正式上课,第一周内能领到教材,学生能配齐课本,纯属偶然。此乃全县师生之无奈,非哪所学校的悲哀——新华书店,绝世无双。

教材未到手,先交计划,成绩没出来,先写总结。

老师坚决不允许经手学生费用,然,保险公司、校服商和新华大佬们,只想当甩手掌柜。

防微杜渐,老师不能与家长私加微信。家校联系,资料传送,临时请假,或偶尔做好人代交一下学生临时费用的快捷通道,阻断。

都知道(或默认),毕业班下学期以复习为主,偏偏最后一学期的新课量,贼多。明明有免费教材却用不上,只好在上学期借旧课本赶课。明明还没结束课程,更谈不上复习,就开始一轮接一轮的模拟测试。

前两年的体育课被浓缩,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却在一个月强化训练中翻盘,而且全部合格。那么多体育项目,每年只测雷同的三四项,竟然就算达标。

教学越来越信息技术化,教案却要求手写——你见过还用笔开药方的医生吗?教案写在备课本上,拿去检查,把课备在课本上,去教室上课——教案是方案的“案”,还是档案的“案”?明明可以复印的考评材料,非要手写一式几份——这是在侮辱真诚,还是在侮辱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

学校设施设备不断增加和完善,人员配比几十年不变,更要命的是,新事物越来越多,旧事物一样不丢。说,这叫进步。

过去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后来叫有图有真相,如今又说: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连视频都可作假。我们的精细管理却停留在拍照上徘徊——都知道“片”字可以不这样写,何况教育该怎么拍?

教学研究不等于公开课,教研活动却等于上公开课。

只要有一门学科成绩突出,就可以忽略其它科垫底,且号召大家去取经。想必能量守恒定理,同样适用于学习吧。

一般学校,给每台必要的电脑配上一个操作员,就算一种奖励,而所有老师都缺一台打印机,用着私人电脑。

“爱卫行动”要求公厕备厕纸。兜揣一打手纸如厕,发现里面有两盒抽纸。试试,质量不错。第二次内急,想不用带纸,完事一惊——抽纸没了。纸篓比平时饱满许多。

灾难的定义是破坏性不止当下,更向后长期延续,且涉及面广。——教师延迟退休,符合以上定义的所有内涵。

惊闻——不,应该已是习惯了:越来越多的省市师范院校招生遇冷,不断降分,且在各项国家补贴相对优厚的情况下——这就尴尬了。

不习惯拉窗帘,半夜被月光吵醒,以为天亮。哦,原来是农历七月半,鬼节。

每次通知(被通知)召开家长会(每学期首尾两次),作为班主任的我,头疼;作为家长的我,头疼;想必作为我学生的家长,也头疼。只好默默地刷着家长微信群、班级QQ群、校讯通APP、IS智慧平台等密集的手机交流软件,尴尬地笑了笑。

去人社局更新社会保障卡。一楼大厅内,有两排服务专柜,工作人员比来办事的人多。上五楼信息科,途经所有办公室至少配有两个工作人员,基本处于发呆状态。我要去的办公室三人,热情好客,一人办事一人插话一人埋头练字。我一边享受服务一边在羡慕——学校老师要有这么多就好了,不必担心生病请个假也为难——也一边纳闷:这张卡都拖两年了,竟没人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告知一下,我的旧卡更新失败这个情况。

偶然看到一堵法治景墙,上书:“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石质,白底黑字,繁体篆楷混杂,设计感极强。参差错落间,整体平衡关系很有书法布白之妙,极具视觉冲击力。观察很久,也好奇地通读几遍,目的达到了——设计单位的宣传目的达到了。于是想到举世萧条的宣传文字,特别是那些近乎苍白的红底金字大词。每次都被吸引,每次都不可能通读(意识对它只以图片形式进行捕捉),即便一时无聊读完,思维也对其自然排斥——自动屏蔽词意,只剩一堆艳丽的符号。

一些人退休后就迅速衰老,一些人就说:咋这样不开通呢,像我跳跳广场舞打打小麻将,多好!我听完内心一阵苍凉,还不如别开通好。

刚买了一本《游隼》,作者十年如一日观察一只鸟,并试图成为一只鸟,最后病逝于这份执着。纵观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历史,如梭罗、高更、法布尔之类的“执迷不悟”者,中国少有(曹雪芹勉强算一个),近现代更无。我们缺点啥?问题出在哪儿呢?

2020.9.5

文字:山虫

摄影:山虫

写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