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错了吗
最近看到一句名言,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在想的东西。”这句话听起来万分正确,但让人不禁想起一个段子,老段子了。
诶,怎么回事,说好的就是自己平时在思考的东西呢,咋都换过来了?今天就来聊聊它。
爱默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思想家的思想也得根植于自己的见闻,而见闻,则要根植于所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底层人民,也许是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获取一些“高层”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底层人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思维能力去整天琢磨一些跟眼前的工作无关的事情。
(当然,月薪2k在我国并不算得上是底层了,但我们也知道上图的月薪实际上是随便标的,姑且用“底层”来形容吧,不影响大家理解。)
这在当今变了吗?
至少前一个条件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信息的壁垒在不断降低,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知”北约在东扩,每个人也都可以查到宾利和迈巴赫的各车型参数。过去那种在地里劳作的农民不知道城里纸贵了,佃户早上起床才发现皇帝几个月前就换了人做的情况不一样,现在的信息是通达的。
(注意这里“获知”加了双引号,相当重要。)
然而后一个条件却只是稍加变异,留在了生活中。
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脱离“眼前的苟且”去思考“诗和远方”了么?也许吧,但这或许并不重要,什么时代的底层工作者,也都有歇息唠嗑的时间不是。
所以,更重要的是,思考北约东扩的人,着实具备相应的能力去思考这个效应么?我很怀疑。这让我不禁想起另一个段子,老段子了。
是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处于巨婴的区间我不知道,不代表我的立场,大家也别在意,但是上面的曲线是着实耐人寻味的。近年来,我发现在一些群里,常会出现很多洋洋得意地表达自己“超越世俗”的知识能力的人。比如,他们会跳出来高呼,“朝鲜战争,我们其实输了,三方各自宣布胜利,我们其实被骗了云云”。这种观点一度在《战狼》反噬潮里面挺有受众。但真的如此么?单方面宣布胜利的举动,历史上可能也不止一二百回了,单凭一个这样的信息,加上我国伤亡如何如何的数字,再加上遗留下来的湾湾问题,就能代表一种“反传统”的胜利么?就能让人成为那个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么?
谬矣。
我也不敢保证自己看到的信息就更对,但,好歹站在第三层,看着第二层的人以为我站在第一层,还是能说上一两句话的。当我们看到大家都宣布胜利,我国付出惨痛代价,战争最后补给线吃紧而不得不壮士断腕式地后撤(《集结号》的情节)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看,中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的变化,我国对于冷战格局的影响等等。这一仗打完,其长远的战略意义,岂是滑稽的谁宣布胜利能同年而语?再说,主席当年思考几天几夜最终决定御敌于国境之外,岂是我辈草民能赶得上的决策能力?
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并不是因为人们具备了思考的能力,而只不过是,在信息越来越多的当下,我们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时候,可选范围更大了。北约东扩、区块链、马斯克,等等等等的海量故事,总有一款适合我们,但,这些故事,其实不过是旧时代大家八卦谁谁家出外偷腥被捉奸在床的变体。
人,依然是他整天在想的东西。这些“东西”,换了个fancy的外套,却仍然如此空虚。
从上面的段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前几行的人思考的内容,也许跟过去是相差不大的,只是下面几行,就好像一下子变得“高级”了起来,但实则,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讲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想起人们常说的“信息量太大,反而让人什么都不知道”(5t5直呼内行)。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让人“反而什么都不知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诅咒”。
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感觉自己知道了”,这难道不是更可怕的事情么?关于这一点,平台网站的良心,显得尤其重要。天天从非常“个人向”的平台(小红书、朋友圈等)获取信息的人,实际上是最危险的。如果有人还以这些平台上看到的一些“金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还是点点头说一句“是是是,你说得都对”吧。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