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风解红楼03:红楼梦的难言之隐和金陵十二钗的身份

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奇书和幻书,更是一部谜籍大典。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曹雪芹明确告诉读者,《题石头记》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首先告诉读者,这部书表面上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荒唐言”,而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撰写这部空前绝后的《石头记》。作者可能要诉说一个不为当世统治者所容的故事,也是为了尊者隐,为朋友隐,于是花费 十余年时间,数易其稿,把诸多秘密隐写在字里行间。他进一步声明:“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红楼梦开头三个神话故事,两个佛道,两个凡人甄士隐和贾雨村告诉世人:将真事隐去,将假语存焉。作为全书总纲的“护官符”里提到的贾史王薛四个家族本身就是一种密码。作者如此复杂的暗示读者,大家要了解书中隐含的真事,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复杂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真事,作者洋洋洒洒 写出来百万字想让读者知道,又在遮遮掩掩怕读者知道,读者刚刚看出一点端倪又设置下一个个陷阱不让读者知道,设完陷阱又旁敲侧击又怕读者不知道。说得明白些,作者写完书的当时是怕皇帝知道,又怕读书的人不知道,“一把辛酸泪”恰恰可以表露出他内心的痛苦。因为红楼梦始终透露着神秘的信息,百年来致使多少文人、学者、读者痴心于它。“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谚语,至今仍然有其广泛的影响。到底红楼梦有无原始作者?为何惜字如金的曹雪芹一下子写出来几十个版本?为何光书名就有五个?对应的作者名字也是五个?至今红学家却未能给出圆满确而可信的解释。 俗话说的好,“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头流” 。世界万物都有根源,宇宙之内皆有秘密。深受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的众多红学家和红迷,把红楼梦这块田地耕耘了何止千遍万遍,但是得出的答案总是无法让读者也无法让九泉之下的曹雪芹满意。既然都喜欢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一定要将红楼梦里的秘密探得个水落石出,让我们先看看那些红学大家的研究成果。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红楼梦考证里说:红楼梦的考证是不容易做的,一来因为材料太少。二来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他们怎样走错了道路呢?他们不去搜 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 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俞平伯先生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红楼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红楼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他在《红楼梦研究》自序中写道: 依脂砚斋甲戌本之文,书名五个:《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人名也是五个:空空道人改名为情僧(道士忽变和尚,也很奇怪),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书者,非作者)。……可知《红楼梦》的的确确不折不扣,是第一奇书,像我们这样凡夫,望洋兴叹,从何处去下笔呢?

是啊,从什么地方下笔呢?笔者也曾经陷于作者布置的迷魂阵中,好在有一点古诗文功底,阅读了上百位红学家的著作和无数红迷朋友的帖子,结合索隐派、考证派和点评派的研究成果,从文本入手,始终紧扣文本,没有匆匆忙忙在明末清初那段历史里牵强附会的寻找历史人物,没有陷进曹家沟和被其他错误理论带偏,通过对第五回及脂评本八十回红楼梦的文本和诗词鞭辟入里的分析,首先解决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出身和诗词之谜,这里有一连串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结论:

1. 薛宝钗并不是薛姨妈的女儿;

2. 林黛玉并不是贾敏的女儿;

3. 贾元春并不是贾宝玉的姐姐;

4. 贾迎春并不是贾赦的女儿;

5. 贾探春并不是贾政的女儿;

6. 妙玉却实实在在是贾府千金;

7. 史湘云其实并不属于金陵十二钗;

8. 巧姐并不是王熙凤的女儿;

9. 王熙凤当然是荣国府的贾琏的正房媳妇;

10. 李纨也当然是荣国府贾珠的正房媳妇;

11. 秦可卿也是宁国府贾蓉的正房媳妇;

12. 金陵十二钗在宁国府还隐藏了一个闻所未闻的神秘人!

笔者自认资质一般,通过对百年来诸多材料的研究,我认为前人是有人破解了红楼梦的秘密的,两百多年前的戚蓼生算一个,他应该解开了书中之谜。可惜的是,作为满清时代的一个读书人,他与作书人同处一朝代,说出来会面临恐怖的文字狱。戚蓼生只能深藏于心,但他又不甘心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于海,于是,他用玄幻之笔,写下一段寓意深刻含义深远的戚蓼生序。上个世纪应该还有一位著名作家解读出了书里的秘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作为报人的他在解读红楼梦秘密的过程里一口气写下了十几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他的小说里数以百计的人物的命名和故事情节借鉴了红楼梦,但是他对这一切秘而不宣。当然我这里也是一家之言,如果有错误敬请见谅。让人惊奇的是,作为金庸和啸风的名字,竟然同时出现在五美吟的诗词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合。

欲知红楼梦真正详情,请看后文分析。

本篇虽然篇幅最短,但是至关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