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酉山传奇:中华文脉幸传承,藏书洞前谒伏胜
沅陵二酉山
来沅陵,文化人莫不虔诚拜谒二酉山。此山名气甚大,享誉华夏之千古藏书洞即在山中,成语“学富五车”之典故,即源于此境藏书五车哩。《庄子》载:在荆楚的酉水河岸,有一个叫乌宿的地方,乃太阳栖息之境。金乌每日巡毕周天,就到那里安眠,故叫乌宿。
二酉山远眺
孬张一行乘渡船入二酉山景区
乌宿是个古村落,它就在酉水边的二酉山下。孬张与文友一行乘渡船过河登岸处,眼前之地域便是乌宿,眼前的山峦便是遐迩闻名的二酉山。于牌坊前仰望,感觉新建的百米陡壁长阶颇有意蕴:倘在阴雨云,云里雾里的石阶状若“天梯”,拾级而上,可直抵秦汉故道,感悟先贤藏匿书简之艰险。
状若天梯之登山台阶
关于二酉山,古老的传说有三则:一则称远祖黄帝曾于此山藏书。据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成为一代贤君。帝尧死后传位于舜,舜以为善卷是帝尧老师,比自己有能耐,欲让贤,善卷不受,先居武陵,后居沅陵的二酉洞,八十而终,黎民感恩戴德,厚葬于山之巅。《方舆胜览》载:“小酉山有洞曰二酉洞,在酉溪口……尧时善卷……隐居于内”;二则讲周朝时,周穆王在此山藏异书;三则讲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官伏胜偷运禁书五车,藏于山半石洞。
二酉山牌坊
“二酉藏书”,后人对前二者无法考证,将信将疑:若二酉山藏书世人尽知,后世伏胜岂敢再往斯处藏书?
关于二酉山,《辞源》明确注曰:“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太平御览·荆州记》云: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称藏书名二酉。因为发源于四川酉阳县的酉江和源于湖南古丈县的酉溪河流,在这座山西面汇合,故名此山为二酉山”。
登山梯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举国“焚书坑儒”之年代,朝官伏胜如何能偷运禁书且达五车之多呢?秦代藏书此境,专家们缘何肯定?
这得先了解伏胜其人:秦国博士伏胜,世称伏生。西汉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撰有《尚书大传》,后世尊为圣人,进文庙享万民祭祀。
先贤伏胜画像
伏胜之所以能藏书,是因其官位品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为了保存古代经籍,他携家丁冒险将1000多卷家藏经书,偷偷从咸阳经河南,水舟陆车,日夜南奔,然后经洞庭湖再乘小船,沿沅水转酉水逆江而上,把五车竹简书籍藏在这“鸟飞不渡”、“兽不敢临”的二酉山古洞里。直到秦朝灭亡,才将全部藏书启出献汉,刘邦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封藏书洞为“文化圣洞”。
攀山小路
清光绪六年张亨嘉碑刻
二酉山成为天下圣境,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者络绎不绝。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唐朝诗人刘禹锡初贬为朗州司马时,曾游二酉藏书洞,留下一首《咏伏生》的五言诗:“京宅紫宫巷,飞车若云游。峨峨舆篷内,卷卷百家书。字字准宣尼,步步拟相如。皓天舒荆楚,灵景照神州”。
古藏书洞
藏书洞伏胜塑像
有趣的是,宋真宗年间,辰州通判欧阳陟游于此山,感慕追思善卷之德,上书真宗皇帝赵恒,请建祠庙祀善卷。真宗皇帝准奏,真下旨在二酉山顶建了善卷祠。
明朝时,辰州董汉策、王世隆两位进士归隐时,慕二酉山之名分别自费在山中建翠山、妙华书院。
孬张洞旁留影
在山半石洞下方,今留有原燕京大学校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所立的“古藏书处”榜书碑刻。藏书洞附近,还建有纪念古代圣贤善卷的“仰止亭”。
二酉阁
翠山亭
二酉山远眺
于二酉阁惬意眺望,群山翠绿,酉水长流,真乃福地也。中华文脉于斯得以传承,先贤睿智,伏胜功盖千秋。书藏二酉,沅陵之幸,后人之幸!
天梯鸟瞰
顺“天梯”下行至山脚,便返回现实之游人世界了。景区建筑仿古,商业化模式运作之格局与它处大同小异,孬张懒得说了。
发蒙泉
值得一提的是“发蒙泉”:从藏书五车之山,引“学富五车”典故于蒙学,乃匠心佳构也。但愿,这里的文化传承之泉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