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雄)法言》序诗解学行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重黎君子孝至

题文诗: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乎情性,聪明不开,

训诸,撰学行.降周迄孔,成于王道,

终后诞章,大法乖离,诸子图徽,撰吾子.

事有本真,陈施于意,意乱情迷,动不,

咸本诸身,撰修身.芒芒天道,昔在圣考,

过则失中,不及,不可奸罔,撰问道.

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礼,

撰问神.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

以保天命,撰问明.远至,周于天地,

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撰寡见.

圣人精诚,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

经诸,撰五百.立政鼓众,动化天下,

莫尚中和;中和之发,民情,撰先知.

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

诸圣,故此乃,重黎渊骞.君子真情,

纯终领闻,蠢迪捡押,旁开圣则,撰君子.

莫大,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

宁神莫大,四表欢心,撰孝至.至孝情真.  

【原文】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乎情性,聪明不开,训诸理,撰《学行》。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撰《吾子》。
事有本真,陈施于意,动不克,咸本诸身,撰《修身》。
芒芒天道,昔在圣考,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奸罔,撰《问道》。
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礼,撰《问神》。
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撰《问明》。
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撰《寡见》。
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撰《五百》。
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撰《先知》。
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撰《重黎》、《渊骞》。
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捡押,旁开圣则,撰《君子》。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撰《孝至》。

【原文】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①,恣乎情性②,聪明不开③,训诸理,撰《学行》。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终后诞章④乖离,诸子图徽⑤,撰《吾子》。

事有本真,陈施于意⑥,动不克咸⑦,本诸身,撰《修身》。

芒芒天道,昔在圣考⑧,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奸罔,撰《问道》。

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礼,撰《问神》。

明哲煌煌,旁烛无疆⑨,逊于不虞⑩,以保天命,撰《问明》。

假言周于天地(11),赞(12)于神明,幽弘横广(13),绝于迩言,撰《寡见》。

圣人聪明渊懿(14),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撰《五百》。

立政鼓众(15),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16)民情,撰《先知》。

仲尼以来, 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撰《重黎》、《渊骞》。

君子纯终领闻(17),蠢迪检柙(18),旁开圣则(19),撰《君子》。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20),宁神莫大于四表(21)之观心,撰《孝至》。

(“诸子集成”本《法言》,中华书局1958年版)

注释 ①倥侗颛蒙——倥侗,无知。颛蒙,愚顽。②恣乎情性——率意而行。③聪明不开——听觉、视觉闭塞。④诞章——大章、大法。诞, 大也。⑤诸子图徽——诸子各自发表言论,与周、孔之道相异。⑥“事有本真” 二句——事各有本正,能推行于亿万之事而无不通。真,正。意,通“億”。⑦动不克咸——行动不能感人,应先求之于本身。克,能。咸,通“感”。⑧圣考——占代的圣王。考, 久远。⑨“明哲”二句——煌煌,盛大的样子。烛,照耀。⑩逊于不虞——逃避意料不到的事情。逊, 逃避。虞,意料。⑾“假言”句——假,长远。周,周遍。⑿赞——见也, 显现 ⒀幽弘横广——幽、弘同义,深远。横、广同义, 广大。(14)渊懿——渊博完美。(15)鼓众——鼓舞万民。⒃哲——知。(17)纯终领闻——纯,善也。领即令, 美好。闻, 名声。(18)蠢迪检柙——蠢、迪同义,行为、行动。检柙,法式。一切行为都合乎法式。(19)旁开圣则——开,通。则、法。(20)宁神——使祖宗神灵安宁。神指祖考之神。(21)四表——四方。


【注疏】

法言义疏法言序〔注〕子云历自序其篇中之大略耳。〔疏〕世德堂本法言序分冠各篇之首。按:古书序录皆缀篇末,或自为一卷,如史记、汉书、潜夫论、说文之属并是,淮南要略亦即其类。子云此序总列孝至之后,其例正同。以之分冠各篇者,乃宋咸所移,而温公从之,非其旧。四库全书总目云:“法言十卷,司马光集注。时惟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之注尚存,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各以其姓别之。旧本十三篇之序列于书后,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宋咸不知书序为伪孔所移,诗序为毛公所移,乃谓子云亲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贤之法,今升之章首,取合经义。其说殊谬。”按:治平本序在书后,卷数为十三,皆旧本相承如此,今一仍之。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注〕倥侗,无知也;颛蒙,愚顽也。恣乎情性,〔注〕触意而行。聪明不开,〔注〕闇塞之谓。训诸理,〔注〕训,导。譔学行。〔疏〕汉书杨雄传:“法言文多不着,独着其目。”以下全载此序,文字与今法言各本颇有异同,每篇目下皆有“第若干”字,盖孟坚所见旧本如此。“倥侗颛蒙”,音义:“侗,音通。说文:'大貌。诗:神罔时侗。'”一曰侗,未成器之人。汉书颜注云:“倥音空,侗音同,颛与专同。”按:倥、侗叠韵,颛、蒙叠义,皆连语,不可析言。音义引诗,非此文之义。“恣乎情性”,汉书“乎”作“于”。“训诸理”,颜云:“训,告也。”“譔学行”,颜云:“譔与撰同。”(见“譔以为十三卷”下。)说文无“撰”,古止以“譔”为之。祭统:“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释文:“譔音撰。”按:子云论性,皆兼性情而言,故云:“学者,所以修性也。”又云:“人之性也,善恶混。”恣乎情性,即不知修性之谓。不知修性,则视、听、言、貌、思五事皆失其正,而日趋于下愚,故曰:“聪明不开。”举视、听以该五事耳。“学以修性”一章,为学行一篇之要旨,故其序云尔。凡序言各篇之作意,皆举其尤要者言之。注“倥侗,无知也;颛蒙,顽愚也”。按:汉书注引郑氏云:“倥侗颛蒙,童蒙无所知也。”与弘范义同。注“触意而行”。按:学行云:“鸟兽触其情者也。”触意即触情,犹云恣意。注“训,导”。按:诗抑:“四方其训之。”毛传:“训,道也。”道、导古今字。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注〕礼乐备也。终后诞章〔注〕诸子应时而作诡世之言。乖离,诸子图徽,〔注〕贵此圣人坦荡之夷路,贱彼百家秽杂之邪路。譔吾子。〔疏〕“降周迄孔,成于王道”,音义:“迄孔,许讫切。”司马云:“宋本'迄'作'讫'。”颜云:“言自周公以降,至于孔子设教垂法,皆帝王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各本“终后”并作“然后”。司马云:“汉书及李本'然'作'终'。”是温公所见监本法言作“终后”,与汉书同。今治平本作“然”,盖亦修板据通行本改之,今订正。李注于“诞章”绝句,以“乖离”字属下读。宋云:“然后诞章乖离,当为一句。言自仲尼之后,诡诞之章作,而乖离于道。”按:宋读甚是,而以“诞章”为诡诞之章,则非。刘敞云:“诞,大也;章,法也。言王道息而诸子起也。”为得其义。汉书叙传云:“国之诞章,博载其路。”颜注云:“诞,大也,谓宪章之大者。”班语正用此。终后大章乖离,谓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也。说文:“□,帜也。”经传通以“徽”为之。礼记大传:“殊徽号。”郑注:“徽号,旌旗之名也。”诸子图徽,谓诸子各图画徽帜,自张一军,以与周、孔之道为敌也。汉书作“图微”,“微”即“□”之误,盖孟坚承用旧本法言作“□”,传写者少见“□”,遂改为“微”也。注“诸子应时而作诡世之言”。按:弘范训诞为诡,故云“诡世之言”。颜云:“言其后浇末,虚诞益章。”亦以“诞章”绝句,与李读同。注“贱彼百家杂秽之邪径”。按:弘范读“乖离诸子图徽”六字为句,而释之如此。盖解乖离为违,为去;读“图”为“□”,而以为鄙陋;读“徽”为“微”,而以为幽隐也。韩敕修孔庙后碑以“□”为“图”,是汉时隶俗二字互通,然于义已纡。颜同李读,而解为“乖于七十弟子所谋微妙之言”,尤为支离。法言用“诸子”字,从无作七十弟子解者,何得此序独有异义耶?
    事有本真,陈施于意,动不克咸,〔注〕克,能;咸,皆。本诸身,〔注〕自求之义。譔修身。〔疏〕“事有本真”者,吴云:“凡事有本有真。真,正道也。”按:古诗十九首:“识曲听其真。”李注云:“真犹正也。”“陈施于意”,汉书作“陈施于亿”,李奇云:“布陈于亿万事也。”俞云:“温公不言诸本有异同,是其所据本皆作'意'。然秘曰:'言陈施之动成万法。'则吴司封本固作'亿'也。”按:作“亿”,是也。“事有本真,陈施于亿”,言事得其本正,则能推行于亿万事而无不通也。“动不克咸,本诸身”者,司马云:“咸,感也。动而不能感人者,盖由外逐浮伪,内无本真,不能正己以正物,故当先本诸身也。”按:温公义是也。“咸,感”,易咸彖文。本诸身谓反求诸身。动而不能有所感,则当求其本于身也。注“克,能;咸,皆”。按:汉书李奇注云:“不能皆善也。”义同弘范。然与上下文意不能融洽,恐非。注“自求之义”。按:中庸云:“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芒芒天道,〔注〕洪荒混芒之初。昔在圣考,〔注〕圣人作而万物睹,谓宓羲肇画八卦,六位成章。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注〕二五得中,然后利见。不可奸罔,譔问道。〔疏〕“芒芒天道”,世德堂本“天道”作“大道”,此承集注依宋、吴本改。汉书亦作“天道”。“昔在圣考”,汉书作“在昔圣考”,李奇云:“圣人能成天道。”则训考为成。胡云:“说文:'考,老也。'独断:'老谓久也,旧也。'圣考犹言古圣。”按:绥之说是也。古圣谓伏羲、尧、舜、文王。问道云:“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又云:“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考与道为韵。“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者,吴云:“河出图也,大易明二五之中;洛出书也,洪范贵皇极之义。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不可奸罔”者,苏林云:“罔,诬也。言不可作奸,诬于圣道。”司马云:“奸谓侵坏,罔谓诬罔。言圣人大中之道,莫能易也。”按:奸谓若申、韩,问道云“由其小者作奸道”是也;罔谓若庄、邹,问道又云“周罔君臣之义,衍无知于天地之间”是也。注“洪荒混芒之初”。按:孝至:“芒芒圣德。”彼注云:“芒芒,大也。”此以为洪荒混芒者,剧秦美新云:“爰初生民,帝王始存,在乎混混茫茫之时,舋闻罕漫而不昭察,世莫得而云也。”混芒即混茫也。注“圣人”至“成章”。按:宓羲,世德堂本作伏牺,又上脱“谓”字。言天道者莫备乎易,易始伏羲,故注以宓羲为说,举最初作易之圣人,以该后圣耳。宋以此注独指伏羲画卦为谬,未达其旨。注“二五得中,然后利见”。按:此仍据易义为言。先知云:“龙之□亢,不获其中矣。是以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即此注所本。宋亦訾为非类,可谓不善读书。
     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礼,譔问神。〔疏〕“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惚怳”。汉书作“曶怳”。按:忽恍双声连语,忽、曶同声,恍、怳同字。说文无“恍”。颜云:“曶读与忽同。”萧该汉书音义:“怳,韦昭:'熙放反。'今音'况',为是。”司马云:“忽恍无形。”按:老子云:“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忽恍。”又云:“道之为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忽恍字用此。“经纬万方”者,司马云:“方,道也。”按:即问神云“潜天而天,□地而地,天神天明,照知四方”之义,不必以方为道也。恍、方为韵。“事系诸道、德、仁、义、礼”,汉书“义”作“谊”。问道云:“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彼注云:“不可无之于一。”按:儒与道之异同在此。神经万方,儒、道之所同也;事系诸道、德、仁、义、礼,儒之所以异于道也。说详问道疏。子云言神言心而必系之于此五者,是其学之所以为醇乎醇,而异于黄、老者也。朱子语类云:“扬雄全是黄、老。”又云:“杨雄真是一腐儒,他到急处,只是投黄、老。”又云:“雄之学似出于老子,如太玄曰:'□心于渊,美厥灵根。测曰:□心于渊,神不时也。'乃老子说话。”可谓一言以为不智者也。。

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譔问明。〔疏〕“明哲煌煌,旁烛无疆”者,颜云:“煌煌,盛貌也。烛,照也。无疆犹无极也。”宋云:“明哲之人,逆见微隐,故施照无穷。”按:煌、疆亦韵语。“逊于不虞,以保天命”者,李奇云:“常行逊顺备不虞。”司马云:“虽有明智,旁照无极,不能思不虞之患而预防之,使坠失上天福禄之命,犹未足以为明也。”按:明烛无疆,处常之事也;逊于不虞,应变之道也。明足以处常,又足以应变,则能全其性,而顺受其正也。程子遗书云:“'明哲煌煌,旁烛无疆',悔其蹈乱,无先知之明也。其曰'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欲以苟容,为全身之道也。使彼知圣贤见几而作,其及是乎?”此于昔贤立言之意无所体会,而妄以轻薄施其谤讪,乃晚宋陋习,不足为训。

徦言周于天地,〔注〕徦,远;周,遍。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譔寡见。〔疏〕“徦言”,治平本作“遐”;汉书作“假”,温公集注从之,世德堂本因承作“假”。按:寡见:“吾寡见人之好徦者也。”又“徦则偭焉。”治平本作“徦”。音义:“好徦,音遐,下同。”汉书此序作“假”,疑本亦作“徦”,传写改“假”耳,今改与寡见一律。“周于天地,赞于神明”者,系辞云:“夫易广大配天地。”又云:“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荀爽云:“赞,见也。”干宝云:“赞,求也。”幽弘横广,治平本“横”作“撗”,世德堂本承集注“广”作“度”,汉书作“横广”。俞云:“宋、吴及温公本均作'横度',当从之。广即度字之误耳。'横'与'光'同,书尧典:'光被四表。'后汉书冯异传作'横被四表'是也。'度'与'宅'同,'五流有宅',史记五帝纪作'五流有度';禹贡'三□既宅',夏本纪作'三□既度',是也。然则横度即光宅也。书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此即杨子所本。”荣按:横、广与幽、弘对文,幽、弘皆深也。修身云:“其为中也弘深。”幽弘即弘深之谓,弘读为宏,说详彼疏。横亦广也,皆叠义连语。幽弘承“赞于神明”而言,横广承“周于天地”而言。若依俞说,则“幽弘光宅”,义不可通矣。“绝于迩言”者,李奇云:“理过近世人之言也。”司马云:“绝于近言,言去之辽邈也。”注“徦,远”。按:对迩为文,故训为远。汉书作“假”,其义亦同。彼颜注云:“假,至也。”似并寡见篇首数语未见矣。注“周,遍。”按:治平本“遍”作“遍”,今依世德堂本。
    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注〕范,模。譔五百。〔疏〕“经诸范”汉书作“经诸范”,颜云:“经,常也;范,法也。”按:范者,“笵”之假。汉书作“范”,疑本作“笵”,传写改“范”耳。司马云:“圣人以聪明深美之德,继成上天之功,测知神灵之理,首出群类,立之法度,以为万世之常道。”注“范,模”。按:详学行疏。

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注〕哲,知。譔先知。〔疏〕“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者,邓展云:“鼓亦动也。”司马云:“鼓谓鼓舞。”按:先知云:“何以治国?曰:'立政。'”又云:“鼓舞万民者,号令乎?”又云:“化其可以已矣哉!”又云:“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此即摘取彼语,隐括为文者也。“莫尚于中和”,汉书“尚”作“上”,古字通。先知篇自“甄陶天下”以下,皆论中和之德,义见各本文。“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者,民情即思斁之事,所谓为政有几也。然则知几其神者,无他道焉,知民情而已。注“哲,知”。按:“知”各本皆作“智”,误也。本书多以哲为知闻之“知”。问明:“允□尧儃舜之重。”注语:“□,知也。”□、哲同字,孝至:“知哲圣人之谓俊。”注云:“深识圣意。”识亦知也。此文颜注云:“哲,知也。”即用李义。各本作“智”,乃校者妄改,今订正。司马云:“'哲'当作'□'。□,明也。言将发中和之政,在先明民情也。”此因不知哲有知闻之训,故以为“□”之形误耳。
     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注〕患世论之不实,褒贬之失中。一概诸圣,〔注〕一以圣人之道概平之。譔重黎、渊骞。〔疏〕“参差不齐”,颜云:“言志业不同也。参音初林反。”“一概诸圣”,汉书“一”作“壹”,颜云:“概音工代反。”“譔重黎”下,各本皆别有渊骞序云:“仲尼之后,讫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譔渊骞。”此乃校法言者据汉书增补,绝非其旧。音义引柳宗元云:“按:汉书渊骞自有序,文语俗近不类,盖后人增之,或班固所作。”宋祁校汉书,于渊骞序下云:“李轨注法言本无此序,云与重黎共序。”又引张慈云:“慈疑弘范不见汉书中序,故云共序。”是则李本别无渊骞序,较然甚明。盖重黎、渊骞皆论春秋以后国君、将相、卿士、名臣之事,本为一篇,以文字繁多,故中析为二。于是渊骞虽亦为一篇,然非别有作意,故不为之序。汉书此文,乃浅人见此篇有目无序,疑为缺失,遂妄撰此二十八字窜入,不独文语俗近如子厚所云,又且意义与重黎序复重,了无所取,固非子云旧文,亦并不得以为班固所作也。自汉书窜入此序,后校法言者因悉据汉书增补,并以颜注定其差品及文质也。八字□入,而柳注、宋校所谓“渊骞无序,与重黎共序”之语不可解矣。然则子京校汉书何以于“讫于汉道”句下,又云李轨注法言本“讫”作“迄”耶?盖当时通行法言均已补入此序,其云李本无此序者,据旧本言之;云李本“讫”作“迄”者,据通行本言之也。集注于此亦云:“宋、吴本'迄'作'讫',今从李本。”是温公所据,正即子京所见之通行本。今治平本作“讫”,则又修板据汉书改之,非宋初之旧矣。注“一以圣人之道概平之”。按:颜云:“以圣人大道概平。”即用李义。韩非子外储说:“概者,平量者也。”俞云:“旧读皆于'齐'字绝句,非也。诗载驰篇毛传曰:'进取一概之义。'正义曰:'一概者,一端。'然则此云一概诸圣,不可通也。疑当于一'字'绝句。淮南子修务篇:'故立天子以齐一之。'是'齐一'连文之证。惟其参差不齐一,故必概诸圣也。学行篇序曰:'训诸理。'五百篇序曰:'经诸范。'此云:'概诸圣。'句法正同。”荣按:孟子:“禹、稷当平世。”章指云:“上贤之士得圣一概。”又:“鲁欲使乐正子为政。”章指云:“好善从人,圣人一概。”似皆一端之义,足为曲园说之证。然弘范解“一概”固不用此义。古书中文字相同,而解释各异者甚多,未可执一求之也。

君子纯终领闻,〔注〕纯,善也;领,令也;闻,名也。言善于终而有令名也。蠢迪检柙,〔注〕蠢,动也;迪,道也;检柙,犹隐括也。言君子举动则当蹈规矩。旁开圣则,〔注〕开,通也;则,法也。譔君子。〔疏〕“纯终领闻”者,国语周语:“纯明则终。”韦注云:“终,成也。”“蠢迪检柙”者,尔雅释诂:“蠢、迪,作也。作,为也。”此与孝至“蠢迪王人”异义。彼文谓动、扰,即释诂之“蠢,妯”;此文谓作为,则释诂之“蠢,迪”也。“检”治平本作“捡”,今依汉书改。“柙”各本及汉书皆作“押”,今正。司马云:“'检押'当作'检柙'。检柙犹云法式,荀子儒效:'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注“纯,善也;领,令也”。按:纯、善古音相近,方言:“纯,美也。”美、善义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非德不纯。”索隐云:“纯,善也。”领、令亦同声通用。李奇云:“领,理所闻也。”读领为理,于义未安。注“言善于终而有令名”。按:颜云:“言君子之道能善于终,而不失令名。”全同李义。司马云:“君子既乐善以终,又有令名闻于后世者,以立言不朽故也。”亦与李义相似。此皆未得“终”字之义。纯终领闻,谓善成其令名,非善终与令名为二事也。注“蠢,动也;迪,道也”。按:此析蠢、迪为二义,似亦未得。注“检柙,犹隐括也”。按:“隐括”说文作“檃栝”,矫曲木之器。引伸之亦为法式,说详修身疏。故此以释检柙之义,颜注同。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注〕言尊祖考,安神灵,故四方驩心。譔考至。〔疏〕“宁亲莫大于宁神”者,司马云:“神者,祖考之神,大孝宜若周公然。”按:孝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即其义。“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汉书“欢”作“驩”。按:孝经:“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欢”正字,驩、欢皆同声通用。注“言尊”至“驩心”。按:颜云:“安,宁也。言大孝在于尊严祖考,安其神灵。所以得然者,以得四方之外驩心。”即本李语而敷衍之。

(0)

相关推荐

  • 太贪,终究一无所有!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

  •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试错,本身就是自我长...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试错,本身就是自我长进的实践.敢于去探索与冒险,犯错与失败便会是常态,能在呛水中学会游泳,才有能力啃硬骨头.涉险滩.宇宙的演化是不断调整的过程,人生也是不断纠错和自我完善的阶段.认 ...

  • 《孝为先》

    <孝为先> 孝敬为第一 父慈子孝 子不问父过 子不念父仇 尽孝的本份 <吕祖劝善文>说: "世上的人,善莫大于孝: 不善,莫大于不孝........ 我能孝,自无逆子 ...

  • 【九思三平斋(二百七十四)】

      九思三平斋·小议 274九思三平斋<"无字诀"小议> (西汉)刘向曾言: "智莫大于阙疑, 行莫大于无悔."   今悟: 官莫大于无私, 学莫大 ...

  • 年初三宁亲

    年初三宁亲 沿路熙攘笑睇徽.彩衣备礼省庭闈. 屋前早有欢声到.娘即烹茶爹备杯. 祖挜禧包甥怯滞,翁倾壶酒婿谦回. 灶间细语难闻远,宁亲和怡晡夕归. 注释: 徽:美好;善良.徽徽,美好的样子 庭闈:内舍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7乐道忘贫自信真情

    题文诗: 圣人真情,常后不先,常应不唱;不进而求, 不退而让;天道无亲,唯德是与.有道者不, 失时与人;无道者失,时而取人.直己待命, 时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求合,时去不可, 追而援也.古存己者,乐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6真情至本见始知终

    题文诗: 军多令乱,酒多约辩;乱则降北,辩则相贼. 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于乐者,常大于悲; 其作始简,终本必调.今有美酒,嘉肴相飨, 卑体婉辞,而以接之,欲以合欢;争盈爵之, 间反生斗,斗而相伤,三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5真情易简心恬身佚

    题文诗: 员之中规,方之中矩,行成兽阵,止而成文, 可以将少,不可将众.蓼菜成行,瓶瓯有堤, 数米而炊,可以治家,不可治国.涤杯而食, 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养家老,不飨三军. 人非平易,不可治大,人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4君逸臣劳无为道体

    题文诗: 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周公殽臑,不收于前,钟鼓不解,以辅成王, 而海内平.匹夫百姓,百畮一守,不遑启处, 无所移也.君以一人,兼听天下,其日有余, 而治不足,使人为治.君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3道胜无事诚心结一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3道胜无事诚心结一 题文诗: 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主好刑则, 有功者废,无罪者诛.及无好者,诛而无怨, 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 何不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2无予无夺誉生毁随

    题文诗: 天本有明,不忧民晦;百姓也者,穿户凿牖, 自取照焉;地本有财,不忧民贫,百姓也者, 伐木芟草,自取富焉.至德道者,其若丘山, 嵬然不动,行者为期.直己足物,不为人赣, 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1无形因势非智非力

    题文诗: 处尊位者,以有公道,而无私说,称尊非贤; 有大地者,以有常术,而无钤谋,称平非智. 内无暴事,离怨于民,外无贤行,见忌诸侯, 上下之礼,袭而不离,论者莫然,不见所观, 谓藏无形.非藏无形,孰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题文诗: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气正,小人气邪. 内便天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 真情正气.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 不顾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9执一则治智勇非道

    题文诗: 民众也者,有道同道,有法同守,但为义之, 不能相固,只为威之,不能相必,是故立君, 以一民也.君道至正,执一则治,无常则乱.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君之道者,非所以为, 所以无为.何谓无为?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