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五之气:阳明燥气病辨治

辛丑年,太阳在泉,五之气,自秋分日亥初,至小雪日酉初,主位太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金当其位,与水运相得,惨令已行,寒露时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君子宜周密,如寒气及体,民病皮腠,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乃无客燥之害。

       因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今世之医于湿气,犹多发明,而于燥气,未能详究,所以每遇外感,辄用辛燥升散,或苦寒泻热,则以燥治燥,变证必然蜂起,将见燥邪窜入肌肉则发斑,窜入皮肤则发疹,窜入营分则舌赤无苔……。而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指燥病言明甚。燥病石寿棠燥气论之最详,经云燥胜则干。干为涩滞不通之疾。其病有外感、内伤之因,寒燥、燥热之异,伤人气分、血分之次第浅深,皆辨之不可不早辨也。
      推致燥之由,有因于天者,有因于人者。阳明燥金司天,或久旱无雨,秋季多风,燥化大行,伤及肺金,此因于天者也;七情不节,气结、神伤、精损,及病时汗、吐、下太过,或久劳风日之中,频近炉火之旁,或食味辛热太过,或虚劳误投温燥,与夫服食家久服金石之品,皆能燥伤津液,此因于人者也。然究其本源,皆缘血液不足所致。盖阴血虚则不能营运乎百体,津液耗则不能滋养乎上、中、下三焦。由是邪热怫郁,燥变多端,或燥于外而皮肤皴裂,或燥于内而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干疼,燥于下则便溺闭结,兼热则手足痿,化风则痫痉作,实而燥热必发颠狂,虚而燥热必致劳咳,燥伤肺金不能敷布水精,则又停痰停饮,燥中夹湿而为噎膈,咳嗽。因燥致病,何可胜言!

燥病外感、内伤宜分,寒燥、燥热尤不可混。夫因寒而燥,为燥之本气;由燥而热,乃燥之复气。经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善呕,心胁痛不能转侧,治以苦温,(苦当是微苦,如杏仁之类,取其通降。温当是温润,非温燥升散之类),此《内经》治寒燥之正法也。又曰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据此经文,亦指凉燥搏束而言。故深秋燥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此亦指寒燥而言。寒燥如此,温燥可知。燥束于外,内湿不得宣发,外燥内湿,甚则停饮于中,乃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因。 燥兼风化者,经曰风能胜湿,湿去则燥生,在人则风能烁液,液去则燥生,燥伤肺金,金不生水,而病及肝木,故中风筋脉动弦、风痫口噤、收敛急切诸病生;燥兼热化者,《易》曰燥万物者,莫 炽乎火。始也火烁金而燥乃成,既也金不生水而燥益甚,故消谷善饥、胃槁噎膈、二便闭塞、枯涸燥裂诸病又生。由热生风,由风生燥,燥又生热,循环胜复,至于髓液俱枯,燥非浅患明矣!

夫干金主燥,于时为秋,秋分以后,渐至大凉,露寒霜肃,清气搏激,燥乃行令。燥从天降,首伤肺金,肺主一身气化,气为燥郁,清肃不行,机关不利,势必干咳连声、胸胁牵痛、不能转侧、胸懑气逆,喘急干呕。又或气为燥郁,不能行水,水停膈上,则必口渴思饮、饮水则吐、烦闷不宁、气为燥郁,不能布津,则必寒热无汗、口鼻唇舌起燥、嗌喉干疼。又或气为燥郁,内外皆壅,则必一身尽痛;肺主皮毛,甚至皮肤干裂疼痛、手不可按、凛凛恶寒、甚而肢厥,虽覆以重裘不温,颇似阴寒之象。又或气为燥郁,治节无权,中宫水饮不能屈曲输于膀胱,而直注于大肠,则必腹痛、泄泻,甚者挥霍搅乱、上吐下泻、脉伏肢凉,又似阴寒寒湿之象。夏受暑燥,亦多病此。但燥气干滞,所泻必艰涩难行,与湿泻、热泻之倾肠滑利者不同。吐泻甚则津液内夺,柔化为刚,肠燥拘急,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蜷曲难伸,任脉失荣养,当脐上下按之坚硬,动跃震手;冲脉失荣养,脐之两旁按之坚硬,动跃震手。此皆燥极见证,切勿认为积滞,误行攻下。又或经络失于荣养,拘挛掣痛,俗名转筋,立时阴亡液涸,目陷肉销,面青肤黑,舌中肉剥,神明昏乱,阴夺于内,阳无根据附,遂至肢厥身冷,汗出如珠,内闭外脱不救。又或肺燥直逼大肠,而成肠澼,燥郁气机,则肠垢下而色白,燥伤血络,则血渗大肠而色红,涩不通、行后稍止、气机终觉不利、糟粕又或结为燥粪。与湿痢之痛缓酸坠,而不里急艰涩,大便溏而多者有别。凡此燥病,多生于阴亏之辈,劳苦之人,夏月炎蒸,液为汗耗,水竭金枯,里气已燥,以燥感燥,同气相求。孙真人制生脉散,使人夏月服之,以保肺金,治未病也。

或曰;治法何如?曰病有燥湿,药有燥润;病有风燥、寒燥、暑燥、燥火、燥郁夹湿之分,药有辛润、温润、清润、咸润、燥润兼施之别。且六气之邪,初无形质,以气伤气,首先犯肺,必用轻药,乃可开通,汗出而解。经曰轻可去实。况人之汗,为津液所化,而汗之出,乃气机所传。一经感邪,阻遏肺气,气为邪阻,不能布津外通毛窍,故身无汗、寒热、疼痛,气为邪阻,不能布津上濡清窍,下通胃肠,故口干、舌燥、胸懑、气逆、二便不调。治者当辨燥湿二气何气致病?所兼何邪?(兼风、兼寒、兼暑)。所化何邪?(化火、未化火)。所夹何邪?(夹水、夹痰、夹食、夹本病)。对病发药,使之开通,(开字横看,是由肺外达皮毛,与升散之向上行者不同。通字竖看,是由肺下达胃肠,通润、通和,皆谓之通,非专指攻下言也),邪一开通,津液流行,而汗自解,如误用风药发汗,反耗伤津液,绝其化汗之源,病必不愈。

治燥之法,当观釜沸之理。血譬诸汤,气譬诸火。若火猛汤沸,而为实邪,则当沃薪灭焰,使不涸竭,张太守所谓急下阳明以存津液者此也;若沸久将干,则又当益水胜火,使不上僭,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此也。内伤之燥,乃人之本病,由于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药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下焦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膈之萌,总由于此。内伤之燥,精血竭于下而为患者,竭者必使之复盈,非柔润静药,及血肉有情者以滋填之不可。虚燥因血枯气涩,阴伤及阳,不能运化蒸变,如地气不上腾,则天气不下降,此因虚而寒,因寒而燥,金寒水冷,气结津枯,清润又非所宜,必得温润、甘润,如苁蓉、枸杞、熟地、阿胶、玉竹、鹿胶、菟丝子之类,方为中的。以清润犹禀清秋凉寒之气,甘润、温润,乃得春和煦育之机。虚燥治法,大率类此。燥伤六经,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筋拘急,属厥阴。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筋拘急,属厥阴。身之侧者属少阳,口眼歪邪,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其证也;身以后者属太阳,头项强急,腰脊反折,髀不可屈,筋如结,皆其证也;身以前者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缺盆纽痛,腿脚挛急,皆其证也;当辨燥之所因,所化,以治其原,加引经药,以为之使,不必泥定经络,逐末而忘其本也。此知经知权,知常知变,乃不愧为司命焉!

邵新甫曰,外感之燥,首伤上焦气分,气分失治,则延及血分;治法外感之燥,津液结于上而为患者,结者必使之开解,非辛润流利气机不可;大抵是病用药,最忌者苦涩,最善者甘柔。其病有外感、内伤之因,寒燥、燥热之异,伤人气分、血分之次第浅深,皆辨之不可不早辨也。六气之邪,初无形质,以气伤气,首先犯肺,必用轻药,乃可开通,汗出而解。燥者干也,对湿言之,立秋以后,秋气渐凉,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分而治之。以燥气论,燥邪初起,在未化热时,宜用辛润开达气机,如杏仁、牛蒡、桔梗之属。兼寒加以温润,如豆豉、前胡、姜、葱之类;邪机闭遏,加以通润,如白芥子、细辛之类;咳嗽不止,胸前懑闷,加苏子、紫菀、百部之类,辛中带润,自不伤津。而且辛润又能行水,燥夹湿者宜之;辛润又能开闭,内外闭遏者宜之。其里气不和者,佐以栝蒌皮、鲜薤白之类,辛滑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浊邪解而清邪失所根据附,亦必化汗而解。其化热者,于辛润剂中,酌加清润轻虚之品二三味,如梨皮、蔗皮、梨汁、蔗汁、荸荠、芦根、石膏、知母、川贝母、南沙参、桑叶、菊花、银花、花粉之类,以泄其热,热泄则清肃令行,气机流利,亦必化汗而解。其阴虚者,于辛润剂中,酌加生地、元参、沙参、麻仁、黑脂麻、蜂蜜之类,养阴润肠,但不宜多用,恐腻着邪气。其夹湿者,于辛润剂中,酌加蔻仁、通草、茯苓、半夏之类,辛淡渗湿,亦不宜多用,恐燥伤津液。其夹湿而化热者,于辛润剂中,酌加滑石、淡竹叶之清渗,连翘、山栀之微苦微燥,重者酌加姜汁炒木通,炒芩、连之类,苦降辛通,开化湿热。其邪已传里,根据附胃肠渣滓者,则攻下一法,又未可缓施,但下宜适中,不可太过。观仲景用大承气汤,一剂分为三服,视其进退用之,以药力不及,犹可再服,药力太过,不可挽回。其用心之细,有如此者。且上焦邪气开通,天气下降,地气自随之以营运,又何必缓下为能乎?此治外燥之大法也。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燥伤肝木,复气为火。
 肺通于秋气,燥伤本脏,鼻为肺窍,故鼻塞喷嚏,嗌塞而咳。上焦之病自此始。燥伤皮毛,头微痛恶寒无汗。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嗽稀痰而脉弦,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杏苏散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小青龙,小青龙加石膏汤,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肺主皮毛,肌肤亦燥,皮肤皲裂,于足爪甲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用《医学正传》生血润肤饮。《外科正宗》有消风清燥汤,治癞风初起。湿疹、瘙痒、大便干燥者。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辛凉甘润法。燥伤胃阴,口干呕逆,舌干少苔,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玉竹麦门冬汤主之。烦热干渴,舌干红少苔,清胃滋阴宜玉女煎。郑钦安治燥邪客肺,肺气壅塞,津液不行于大肠,以致气机滞涩,之赤白痢日数十次,腹痛拘急者,立杏冬二皮甘桔白蜜汤,治肺移燥于大肠。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大便闭结有宣白承气汤。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之增液承气汤。便如羊粪仲景有麻仁白蜜汤,雷丰有松柏通幽之法。肺与大肠相表里,李阳波用桑叶45,菊花45。杏仁9,瓜蒌9,浙贝9,天竺黄9,芦根45,薏仁9g,水煎服。治手阳明风火之痔疮。乃《素问》所谓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也。燥气伤肝,为火所复,则反寒热,疮疡痤痱痈肿,咳而鼽,陈无择苁蓉牛膝汤化裁,当归饮子化裁。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三甲复脉汤主之。
      今年水运不及,太阴司天 ,雨湿盛行,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化气为湿。燥又是承长夏太阴湿热而来,适应东垣之法,东垣发挥经意,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治湿热之邪,伤及于肺,肺热叶焦,金不生水,肾阴亏虚之证,治宜养阴润燥,清热祛湿之法。全方诸药相合,邪正兼顾,气阴并补,肺中湿热得清,肺燥得润,金水相生,则痿蹙喘促之症可除。《医略六书》谓以清湿而曰清燥者,以湿热不化,营阴暗伤,故风燥成痿也。黄芪补气,白术健脾,苍术、茯苓渗湿燥湿,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陈皮利气和胃,甘草缓中和脾,建曲化津气,生地滋营阴,当归养血,麦冬生津,五味子保肺收耗散,升麻举陷升清阳,柴胡升少阳清气,猪苓、泽泻泻湿以降阴浊也。使湿流燥润,则脾健气强而营血灌注,何患风燥不除,湿热成痿之不愈哉。治乃湿热之邪,伤及于肺,肺热叶焦,金不生水,肾阴亏虚之证,治宜养阴润燥,清热祛湿之法。又以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内有郁热,复又感受风寒邪气,而致卫气损伤,肺失宣肃所引起的鼻痒,眼痒,善嚏,鼻流清或浊涕,甚或鼻不问香臭,头痛等症,立益气健脾、扶正解表、兼清郁热之御寒汤方,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之证”。
       陈葆善《燥气总论》序言“善之生也,幸值燥金之运,又逢燥气之病,于是究穷经言,旁征往哲,于燥气真义实能诀别群盲,自开生面”。论“燥之初伤,太阴受邪,病在气分者,宜通燥达表法,开通肺胃之金气使燥邪外出,轻者予麻杏甘石汤加减,重者予大青龙汤加减,此二方为治燥之祖方也。”疏通毛窍,宣散肺气,发散郁热。燥气初起轻者,偏于热,如桑杏汤、桑菊饮;偏于寒湿,如杏苏散、葱豉汤类;燥气久羁,弥漫三焦者,主以宣白化气汤,宣白化气汤为宣明桂苓甘露饮加麻黄、杏仁等,宣肺润燥,疏通经气,开水之上源,导水之积聚,流湿润燥,宣通气液,治泄泻不止,小便涩少,外燥内湿之证。为治疗燥邪重症之方;燥邪犯上焦气分,痰水壅犯者,予小青龙汤加石膏加减;邪犯肝肺之络,则予鲜榆皮、鲜桑白皮、旋覆花、香附、木香等通络祛邪、活血通痹;燥火偏胜,表里俱热者,则清之滋之,如清燥救肺汤加天冬、麦冬、生地黄、三石之类。读其《燥气验案》,可悟其治燥之意。
    
      《桂本伤寒杂病论》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校注医醇剩义》对其分而论之,附于下,供其参考
秋燥

燥为六淫之一,“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秋不遽燥,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若专主一边,遗漏一边,恐非确论。窃附管见或亦愚者千虑之一得云。

肺燥

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汤主之。

清金保肺汤(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三钱) 北沙参(三钱) 石斛(二钱) 玉竹(三钱)贝母(二钱) 茜根(二钱) 杏仁(三钱) 蒌皮(三钱) 茯苓(二钱) 蛤粉(三钱) 梨(三片) 藕(五片)

清金保肺,必先甘凉养胃,以胃为肺之来源,脾为肺母也。二沙、麦冬、玉竹、石斛,是肺药亦是胃药。甘不妨胃,润能保肺,是先贤之定法,亦是费氏的绝唱。祖怡注。

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不下,润肺降气汤主之。

润肺降气汤(自制)

沙参(四钱) 蒌仁(四钱) 桑皮(二钱) 苏子(二钱) 杏仁(三钱)旋复花(一钱绢包)橘红(一钱) 郁金(二钱) 合欢花(二钱) 鲜姜皮(五分)

此方重在气郁不下,为咳而微喘之原因。乃秋凉抑郁肺气,凉而兼燥,肺少津液上供,肺气不得下降而咳。郁解津回,燥能转润,而气自下降也。祖怡注。

心燥

心受燥热,渴而烦冤,养心润燥汤主之。

养心润燥汤(自制)

松子仁(二钱) 柏子仁(二钱) 天冬(二钱) 丹参(二钱) 当归(二钱)犀角(五分)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茯神(二钱) 甘草(四分) 藕汁(半杯冲服)

此方重在渴而烦冤。心主生血,心受燥热,则不能生血,而心失养。渴而烦冤者,心不得受邪,一受邪则如衔冤而无门可诉,形容心之痛苦,呼之欲出矣。以丹参、茯神、柏仁、当归、人参养心;以松仁、天冬、甘草、藕汁,润其燥,止其渴而缓其急。当归心家要药,性虽温而质特润,又为血中气药,在天冬、犀角、生地、藕汁大剂凉润中,借以通心气而舒心神,则燥郁解而生血作用可恢复正常矣。祖怡注。

心受燥凉,心烦而膈上喘满,清燥解郁汤主之。

清燥解郁汤(自制)

人参(一钱) 丹参(三钱) 茯神(二钱) 半夏(一钱) 柏仁(二钱)当归(二钱) 郁金(二钱)广皮(二钱) 沉香(四分人乳磨冲)

此方与上第三方,同用丹参、茯神、柏仁、当归、人参,皆补血养心,润燥除烦主药也。心肺同居膈上,气血别有一小循环,关系特为密切。心病而肺亦喘满,肺本恶凉,亦遭波及而肺气郁,故以沉香、郁金舒其气;郁必有痰,以橘、半化其痰。沉香以人乳磨冲,不独润燥,且以护血。不用肺受燥凉上第二方之法者(只有郁金一味相同),彼重于咳,此重在喘满也。祖怡注。

肝燥

肝受燥热,则血分枯槁,筋缩爪干,涵木养营汤主之。

涵木养营汤(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人参(一钱) 白芍(一钱)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秦艽(一钱)麦冬(一钱五分) 木瓜(一钱) 五味子(五分) 当归(二钱) 红枣(十枚) 桑枝(一尺)

此方以二地滋水涵木;以归、芍润燥养营;以枣仁合生脉,酸甘化阴,制丙火而收散失之气液。重用红枣以缓肝之急;木瓜以收胃气之散失;合秦艽、桑枝舒筋,以肝主筋也。祖怡注。

肝受燥凉,血涩不行,筋短胁痛,当归润燥汤主之。

当归润燥汤(自制)

归身(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红花(五分) 木瓜(一钱) 秦艽(一钱)丹参(二钱)牛膝(二钱) 川断(二钱) 独活(一钱) 橘饼(四钱) 红枣(十枚)

归、芍、枣养营,秦艽、木瓜舒筋,用法与前第五方意同。再加丹参、红花养血活血。筋缩必先见于足,故用中风证中之川断、独活、牛膝,而以橘饼调和肝胃。此方重在肝受燥凉而血行涩滞,故重用养营活血以畅通之。祖怡注。

脾燥

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时,赤地千里,禾稼不生也,泽下汤主之。

泽下汤(自制)

人参(一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生地(六钱) 白苏子(三钱)大麻仁(三钱)石斛(三钱) 山药(三钱) 料豆(三钱) 红枣(十枚)

参、枣、归、芍,脾家血分药,与涵木养营汤同。以肝藏血,脾统血也。生地与山药、料豆同用,有补脾及肾之意,所以命名泽下。石斛有咸味者,亦能滋肾,因脾燥必吸肾阴。气血虚之便硬,反不思食,无攻泻之可进,麻仁、苏子油多润肠,不妨气血,最为稳着。祖怡注。

肾燥

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汤主之。

女贞汤(自制)

女贞子(四钱) 生地(六钱) 龟版(六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石斛(二钱) 花粉(二钱)萆 (二钱) 牛膝(二钱) 车前子(二钱) 大淡菜(三枚)

女贞常绿乔木,纯阴至静,虫食其叶,能生白蜡,为止血圣药,而况于其子。臣以生地、龟版、石斛、花粉、淡菜滋补肾阴,咸寒有情,燥热化解无余。当归以去腥气,茯苓以顾脾胃,萆、牛膝、车前,则为淋浊溺痛而设。祖怡注。

肾受燥凉,腰痛足弱,溲便短涩,苁蓉汤主之。

苁蓉汤(自制)

肉苁蓉(三钱漂淡) 枸杞(三钱) 菟丝子(四钱) 当归(二钱) 杜仲(三钱)料豆(三钱)茯苓(二钱) 牛膝(二钱) 甘草(四分) 红枣(十枚) 姜(二片)

苁蓉咸温,填精补血,植物而有似乎动物。肾脏燥凉,髓枯血少,便闭,非鲜首乌、当归、麻仁、苏子、蜂蜜所能必通者,惟苁蓉之润,足以通之。枸杞、菟丝、杜仲、料豆,亦肾家要药;当归、牛膝,活血舒筋;甘草、茯苓、姜、枣,以顾脾胃;生姜兼能去凉,茯苓兼能通溺,归、菟、姜、枣,并以解苁蓉之腥浊,顾全心胃,制方缜密极矣。

归、苓、膝三味,上两方皆同用。祖怡注。

胃燥

胃受燥热,津液干枯,渴饮杀谷,玉石清胃汤主之。

玉石清胃汤(自制)

玉竹(三钱) 石膏(四钱) 花粉(二钱) 石斛(三钱) 生地(五钱)人参(一钱) 麦冬(二钱)蛤粉(四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

此方清胃,以玉竹、石膏、蔗汁,救津液而解渴饮。以蔗汁之甘寒,代知母之苦寒。以人参、麦冬、山药、茯苓,顾脾胃之正气。以石斛花粉、生地、蛤粉,助石、玉、蔗汁收全功。生地顾肾,地、冬同用,金水相生。蛤粉所以化燥痰。用玉竹、麦冬、石斛、茯苓、蛤粉,与肺受燥热清金保肺汤同。用人参、山药、生地、料豆,与脾受燥热泽下汤同。清胃之法,尽美尽善矣。祖怡注。

小肠燥

小肠受燥热,水谷之精不能灌输,溲溺涩痛,滋阴润燥汤主之。

滋阴润燥汤(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丹参(二钱) 元参(一钱五分)阿胶(一钱五分蛤粉炒)丹皮(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 琥珀(一钱)灯芯(三尺)

小肠以火腑受燥气,劫阴耗血,焚如之祸甚急。二冬、胶、地,虽非小肠正药,而救阴补血,其力甚伟。以琥珀、丹参、元参、丹皮、灯芯、泽泻、牛膝,通溲溺,泻相火,导之使从膀胱大肠而下出,小肠之燥火解(小肠火方,亦用二冬、琥珀、丹参、生地、丹皮、灯芯,可以互参),而本腑安矣。祖怡注。

大肠燥

大肠受燥热,则脏阴枯槁,肠胃不通,大便秘结,清燥润肠汤主之。

清燥润肠汤(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麻仁(三钱) 蒌仁(四钱)郁李仁(二钱) 石斛(三钱)枳壳(一钱蜜水炒) 青皮(一钱五分蜜水炒) 金橘饼(一枚)

此方以二地、三仁为主药,生津润燥,开结之力颇速。再加当归养血,石斛养胃,青皮、枳壳皆蜜水炒,协金橘饼流通肺胃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补其脏必兼疏其腑,泻其腑必兼顾其脏,此脏腑相连,不可分割之定理也。祖怡注。

或问脾胃大小肠,何以不立燥凉方?答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秋感燥凉,不畏其燥。且《金匮》云,大肠有寒者多溏,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其毋庸立燥凉方宜矣。本门方用红枣十枚者,有肝燥热、燥凉,脾燥热、肾燥凉,共四方。祖怡又注。

大肠燥

滋燥养营汤 治皮肤皴揭,筋燥爪干。

当归(二钱) 生地(一钱五分) 熟地(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大补地黄丸 治精血枯涸燥热。

黄柏(四两) 熟地(四两) 当归(三两) 山药(三两) 知母(四两)枸杞(三两) 萸肉(二两)白芍(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一两五钱)元参(一两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润肠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结不通,全不思食。

麻仁(五钱) 桃仁(五钱) 羌活(五钱) 归尾(五钱) 大黄(五钱)

皂角仁(五钱) 秦艽(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

导滞通幽汤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不得下。

当归(一钱) 升麻(一钱) 桃仁(一钱) 生地(五分) 熟地(五分)红花(三分) 甘草(三分)水煎,调槟榔末五分服。

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鼻干燥。

黄芩(二钱) 黄连(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甘草(一钱) 水煎服。

元戎四物汤 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川芎 白芍 熟地 桃仁 大黄(各等分) 水煎服。

大补丸 降阴火,补肾水,治阴虚燥热。

黄柏(四两) 知母(四两) 地黄(六两) 龟版(六两)共研末,加猪脊髓和炼蜜丸,每服七十丸。

清燥救肺汤 治诸气郁,诸痿喘呕。

桑叶(二钱) 石膏(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冬(一钱二分) 杏仁(七分) 枇杷叶(一片) 水煎服。痰多加贝母、栝蒌。

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羚羊角。

琼玉膏 治肺燥,咽干而咳。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瓷罐,隔汤煮一炷香,白汤化服。又方加琥珀、沉香各五钱。

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一升。

活血润燥生津汤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熟地(四钱)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栝蒌(三钱)桃仁(八分) 红花(五分) 水煎服。

黄芪汤 治心中烦,不生津液,不思饮食,黄 (三两) 熟地(三两) 白芍(三两) 天冬(三两)麦冬(三两)茯苓(一两) 人参(三钱) 五味子(三钱) 甘草(三钱)共研末,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

(0)

相关推荐

  • 『常用方剂』治燥剂>轻宣润燥>桑杏汤

    桑杏汤 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3g) 栀皮一钱(3g) 梨皮一钱(3g) [用法] 水二杯, ...

  • 产后大便难,中医有妙招

    产后大便数日不解,或大便艰涩,便时干燥疼痛者,称为产后大便难. 产后大便难,仲景将其作为产后三病之一,并对其病因病机做了精辟论述.<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云:"新产 ...

  • 养阴清肺丸,让我们一起认识它的大疗效

    常见病与常用中成药临床使用引导 --养阴清肺丸 养阴清肺丸来源于清代名医郑梅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中的养阴清肺汤,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中带血等症.本方由8味药组成,由增 ...

  • 《医理真传》3.21:病赤白痢日数十次,腹痛拘急者,何故(译文)

    问曰:病赤白痢日数十次,腹痛拘急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以致肺燥,复感客燥而移燥于大肠也.诸书俱称赤白为湿热病,以白属湿,以赤属热,照方施治,应效者少.余细维此理,人身以坎离立极,运用机关全在心肺 ...

  • 你没听过的五运六气-阳明燥金

    你没听过的五运六气-阳明燥金

  • 五运六气中,阳明燥金为六气的一种。阳明燥...

    五运六气中,阳明燥金为六气的一种.阳明燥金,是一种从上往下降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大气层中的水汽都会沉降下来,会出现明净的天空.天空之所以明净,是因为天空的水汽沉降下去了.在这种阳明燥金的作用下 ...

  • 阳明燥金义、燥湿之本义和标义

    阳明燥金义、燥湿之本义和标义

  • 阳明燥金义、燥湿之本义和标义!

    阳明燥金义、燥湿之本义和标义!

  • 学针札记:手足三阳经之阳明同气

    手足阳明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是腕对踝,手阳明经手腕处的阳溪穴,对应足阳明经脚踝处的解溪穴. 阳溪穴区域内出现的不适症状,比如酸麻胀痛冷热等,都可以按照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法则 ...

  • 精读必有收获:阳明燥金义、燥湿之本义和标义!

    精读必有收获:阳明燥金义、燥湿之本义和标义!

  • 《四圣心源》:卷二·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 ...

  •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 ...

  • 桑杏饮*燥邪;百合五味汤*阳明燥金司天

    阳明燥金的概念是阳藏秋窗,"明"字原为"朙",是月照窗棂之意,喻阳气收敛,热随秋去,金为肃杀之气.气候特点是天干气燥,寒霜渐临. 桑杏饮*燥邪 秋令燥邪,伤人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