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给教材「纠错」,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小学生给教材「纠错」,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澎湃新闻报道了一件励志故事。说的是,上海小学二年级学生吴叶凡为美术教材纠错的事儿。

故事大概是,开学第一天,吴叶凡拿到二年级第二学期的美术教材时,看到第13页右上角,引用了一幅很眼熟的图片。

教材中的文字标注为「《树叶》现代陶艺作品」。但吴叶凡看到却很疑惑:「这不是自然博物馆里的海百合化石吗?」发现问题的第二天,吴爸爸就带着吴叶凡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求证。

海百合图片和美术书配图对比(左:海百合化石 右:教材中图片)

吴叶凡的发现,得到了教材出版方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回应。出版社相关负责人来到吴叶凡所在的学校,给她赠送了书籍,并对她能指出书中错误表示感谢。出版社已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

出版社还表示,现在知识更新很快,他们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纠出教材中的错误,让我们的教科书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说这是一个清新的励志故事,该不为错吧。很难得,二年级的学生这么细心,又懂得这么多。

但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忍不住为孩子点赞的同时,总感觉还有不对劲的地方。是哪里不对劲呢?

近些年来,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为教材纠错,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当然,这原本是个好现象。既表明方方面面对教材的关注关心,也显示了编写方、出版方虚怀若谷的胸怀。

但也有一些错误,其实就是明摆着的,既不高深,也并非艰涩。就拿沪教版二年级美术教科书上的「现代树叶」来说,这个错出的,确实不应该。它不过就是编写过程中的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

吴叶凡前往自然博物馆求证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很难发现吗?要我说,只要具体编写人员用点心,校对人员用点心,这个错原本可以避免。你想想,一个孩子都能一眼看得出来的错误,那些专业人员看不出来,发现不了?

我不信。

而且教材出版发行后,出版方就真的没有一个勘误的制度?现在好了,一个有心的小学生拿到课本,发现了错误,然后出版社表扬一番,再后进入溯源和上报修订的程序。

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看似皆大欢喜的一个结局啊。

但我还是要弱弱地问一问:那些拿了稿费、编辑费、出版费的几方,也即「吃这碗饭」的人,究竟是干啥吃的?

冠冕堂皇地说一说,「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纠出教材中的错误」,谁都会,也应该。编教材、出教材,就该有这样的姿态。但教材中的错误,总该有点儿「含金量」,有点儿高难度才是啊。

图源:澎湃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