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收藏教你如何识假断真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它始烧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两朝;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 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也有人称其为“古月轩”,品种最为精美,位列釉上彩之冠,是中国彩瓷中的“首 席代表”。其制作工序也与众不同:景德镇工匠按皇帝亲自钦定的瓷器造型样式烧出素白胎或白釉瓷器,然后运送到京城,在养心殿造办处,由当时最 优 秀的画师在白胎瓷器上面以珐琅彩料绘出图案,并就近于京城里的专门地方再次入窑烧成。
珐琅彩瓷是中国古陶瓷顶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 高水平,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并在皇帝亲自指导下发展起来,蕴涵着皇 家的艺术性情,显示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被世人称为“彩瓷皇后”。
由于珐琅彩的名贵,清末民国时期有大量仿伪之品。见有仿画杏林春燕、岁寒三友、春牛图,甚至还有郎世宁的洋犬、香妃戎装、乾隆打猎等臆造纹样以哗众取宠。有一种款识为“古月轩”的仿品,以玻璃胎画珐琅的鼻烟壶为常见,也有瓷胎画珐琅,并且数量极多,有的质量也很高,以至于“古月轩”名声大噪,几乎造成弄假成真,使人们认为雍正、乾隆时期真有个“古月轩”。
珐琅彩又称铜胎画珐琅,洋瓷。画珐琅艺术源于15世纪中叶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的弗兰德斯地区,以法国中西部的利摩日最为有名。15世纪后期,“受当时欧洲流行的铜版画启发,利摩日的工匠们试图在鼓起的薄铜片上先烧制一层珐琅,然后再用毛笔或抹刀蘸上珐琅颜料在上面进行人物画创作,由此产生了利摩日画珐琅技术”,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风靡欧洲。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 湾后,禁海开放,海上丝绸之路重新活跃起来,包括“画珐琅”在内的西洋制品开始大量涌入清朝。
珐琅彩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酌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 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