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三个关键时刻,全部被打断,使中国错失大好机会
今天跟大家介绍中国三大因外力而被中止的历史转折。
1.宋末的转型
我们知道,宋朝的商业是很发达的,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来,宋朝的社会也充盈着浓厚的商业气氛。所有,有人认为在宋朝时,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宋朝是唯一商人地位比较高的朝代,中国其它朝代或多或少都有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那么宋朝延续下去,有可能会产生资本主义。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就有资本运作的影子,可以说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很多变法的内容却被延续了下来。
而且宋朝也是科技很发达的一个时代,我们知道,一个社会转型,没有科技的进步作为助推,是无法长久的,没有工业革命,西方社会也不可能完成社会的转型,这两者就是社会DNA的双螺旋结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等,可以说,宋朝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创造力的社会。从科技到商业以及农业,都呈现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
当然,这个进程被政局的变动打乱了。金兵南下,北宋亡了,蒙古大军南下,南宋也亡了。
宋朝的商业模式被中断了。而更为可惜的是,宋朝刚开始的海洋贸易也中断了。明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那是政绩工程,没有商业利润作为支撑的东西,是无法长久的,所以郑和的船队后面再没下过南洋。与大航海的绝缘,其实是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开始了。
2.明末的转型
明朝有什么新的模式呢?
有的,分权!
明朝创建了内阁制,原本朱元璋是为了废除宰相制,然后实在忙不过来,建立了内阁制。内阁原本是皇帝的秘书,起个参谋作用,是为了皇帝集中权力的。
但是权力就是在角逐中达到平衡的,如果只是一方占优势,那势力要完蛋。所以内阁到了后面,成为了明帝国真正的权力制定跟执行部门。在平衡皇权方向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封为皇帝,但内阁不批,其间争斗十余年。还有万历皇帝,据说十多年不上朝,但国家运行的其实不走样,说明内阁在这其中还是起了作用的。
当然,说明朝内阁跟西方的内阁作用一样大,那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对皇权进行了牵制。皇权的分散,恰恰是君主立宪的基础。英国为什么立宪成功了,法国皇帝只能上刑架?
就是因为英国的权利早在数百年前就削弱了,被议会架空了。法皇权利大,但要转型就很难,只能是流血的革命。
所以,我们不能说明朝在崇祯跟万历就转型成功,试想一下,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那明朝会不会就此开始转型,并能够迅速的进行君主立宪呢?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清兵入关,明朝的内阁随着明大厦的倒下而结束了。清朝建立了跪受笔录的军机处,皇权集中到了顶点,这也是清朝变法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3.清末的转型
我们说清末有没有可能转型?其实也是有的,毕竟鸦片战争一打,太平天国一闹,对清政府也是有提醒的,光绪皇帝就想搞变法。
有一个印象,认为是慈禧太后阻止了变法,然后关押了光绪,甚至光绪皇帝还被毒死了。这其实不是关键。慈禧并不是要阻止变法,而是要阻止光绪借变法夺她的权。
不让光绪搞变法,但慈禧自己是搞了变法的,甚至力度不弱于光绪,但慈禧或者说清末的变法还是行不通。
原因何在?除了皇权集中,不愿意放权,不愿意真正君主立宪之外,还有一个外因,就是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对清朝的打击是两方面的,一是心理方面,清朝的天国威严从此扫地,国人再也很难相信清朝。孙中山这些人就绝不会相信清朝会变好。
另一个也是经济的重压。日本敲了中国近三亿白银。八国联军又搞走数亿两,如此的经济重压,清政府就是想改革,他也得有钱才能办事啊。
如果早一点搞,比如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说不定就能保住皇上。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转型,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只能作为一个借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