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承受伤亡,为何二战后期苏军老兵越打越多,德日老兵越打越少
1945年8月,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日本法西斯投降,而他的战友纳粹德国则在三个月前就宣告灭亡。在德日法西斯最后的岁月里,这两个军事强国的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尤其是军人素质,和巅峰时相去甚远。
1945年春的匈牙利巴拉顿湖畔,德国纳粹党卫军对苏军发起“春醒攻势”,这支开着全新虎王坦克的党卫军平均年龄只有18岁,以至于苏军感叹“我们是在和童军作战”。
同样的时间,在远东的中国战场上,“中国派遣军”的华北驻屯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八路军老兵发现炮楼里的鬼子有很多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老鬼子则全部被调走。
德日法西斯在晚期面对兵源枯竭,都选择把未成年人派上了战场,这些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不得不面对苏联、美国、中国的老兵。德军和日军的新兵除了少部分战死外,大部分人最后都选择了投降。
法西斯政权是为侵略而生的战争机器,纳粹元首和天皇一声令下,全国百姓都扛枪上阵,他们怎么会缺乏兵员呢?美军、苏军是怎么把德日军队消耗光的?美苏自己在战争里是怎么征兵的?
一、国家兵力≈50%适龄服役男性
二战时的德国、日本两国人口相差无几,他们当时算是人口大国,但和中、美、苏这样的传统大国有差距。日本二战时人口7000万,但可以当兵的“服役年龄男性”仅仅1500万,真正能上前线的只有700万。
德国的人口算法稍为不同,德国本土有6600万人,但他们将整个欧洲的“德意志人”算在一起,共8000万人。这8000万人的适龄兵役男性和日本差不多,共1700万人,其中900-1000万是可以上前线的。
看了德日的征兵数字,有人要问:为什么适龄服役男性多,而真正参军的人少呢?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有参军的条件。在一个正常国家,兵役体检就能刷下去一堆身体素质差的适龄男性。剩下的男人也不能一股脑全部带走,要给农业和工业留下足够的劳动力,以维持工农业生产的运转。在剩下的人里,还必须给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中小学、治安消防等部门留下人手,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再刨除一些逃兵役者、移民、关系户,在适龄男性里,能征发一半人参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只有在比较现代化的国家才能做到。剩下的适龄男性也没有彻底被放弃,他们是“预备队”,随时等候国家宣召。
只有真的在战时紧急时,政府才会下“总动员令”,让所有扛得动枪的人上前线。但在当时的各大强国里,法西斯国家不敢随便这么做。
法西斯政权用战争编织出一个繁荣的假象,来迷惑人民,如果老百姓的富足生活被打乱,他们将失去统治基础。
日本和德国前期的侵略战争给国家带去了大量的廉价资源,让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民自然狂热地支持战争。直到法西斯涸泽而渔,直接把全国所有的青壮年送上前线,让女人负担沉重的劳动,并限制粮食及其他物资的数量,那国民的反战情绪就会开始发芽。
二、德日军队的坟墓:十次打击和蛙跳战术
以1943年为分界线, 那时候的德日两国军队依然十分强大,德国有900万人在服役,其中一线的陆军野战部队400多万,光在东线就有300万。而日本有近500万军队,本土100万,关东军100万,太平洋80万,中国战区150万。
这一千多万法西斯军队的战斗力极强,德国和日本靠他们征服了大片的土地。但在1944年后,法西斯军队在苏军的“十次打击”和美军在太平洋的“蛙跳战术”下被消灭殆尽。
先说德军,哪怕到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在正面的作战能力其实也不逊苏军。只是德国的国力到了崩溃边缘,军队数量和武器产能到了瓶颈,被苏军以绝对优势分割围歼。苏军的“十次打击”都是对东线德军的“围歼战”,苏军靠人数优势,以装甲部队穿插包围德军,再以绝对数量优势围而歼之。
靠着这种战术,苏军在1944年大打围歼战,消灭了近200万德军野战军主力,占东线德军野战部队的三分之二。
围歼战的厉害之处在于:被消灭的部队哪怕突围出去,战斗力也很难恢复,因为下级军官、班排干部等老兵的牺牲无可替代。军队里的一个连长也需要军校培训才能上岗,德军战时无法一下子填上这么大的缺口,班排干部更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勇士,其作战经验对新兵成长必不可少。
少了这些骨干,后方补充的新兵没人带,部队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苏军打完“巴格拉季昂行动”后,他们自己都发现德军已经今非昔比,很多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差,一触即溃。
同时期的太平洋上,美军血战西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用了一招“蛙跳战术”将其一口口吞掉。“蛙跳战术”是美国将领尼米茨的想法,他让部队不再强攻日军重点防守的大岛屿,而是利用海军和航空兵的优势,将日军岛链上的小岛一个个蚕食。
掌握小岛后,美国海军切断日军补给,打击日军机场和防空阵地,弱化守军,然后再集中兵力将其全歼。
在这种战术下,无论日军在一个岛上有多少人,在弹尽粮绝后都会全军覆没,大量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调来的精锐都葬身太平洋。据统计,日军在二战共死亡220多万军人,其中155万死在太平洋战场。
1943年末到1944年初,德日军队的体量已经要超过国内适龄男性的总数,两大法西斯政权被迫开始全国总动员。也就是在这时,德日国内的一些反对声音开始出现。日本男人大量逃亡乡野,或者装病以逃避兵役,最后没办法,日军开始把学生送上战场。而德国更严重,国防军甚至出现叛变,军官直接刺杀纳粹元首,以求停止战争。
和德日相比,美国和苏联家大业大,虽然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但美军和苏军却越打越多。
三、美国和苏联,家大业大底气足
一个国家可征发的军队数量,取决于国家人口、经济实力、政治结构、军队性质等等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都是经济强国,但是在人口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德国和日本两国人口加起来才1亿5千万,但是光美国人口就有1亿4千万,苏联更是有2亿人,可以征兵的适龄青年远多于德日。
先说苏联,苏联的卫国战争极为惨烈,其伤亡占到二战人类总伤亡的一半以上。从1941年起,苏军总量均维持在600万以上,在5年战争里,苏联红军总征兵近4000万。苏军二战时伤亡2900多万,其中900多万人阵亡,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个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
苏联之所以能保证如此数量的军队,首先是苏联的社会制度便于动员人民。苏联在战争爆发时就开始全民动员,适龄男性几乎全部从军,女人、老人、孩子进行生产,这在其他国家需要长时间准备,但是在苏联政体和经济模式下却能迅速完成。
其次,苏联每解放一个地方,苏军立即在这里征兵,将青壮年补充进一线。苏军从伏尔加河到波兰,一路边打边补充,随时保持军队体量大于德军。
美国因为本土未被侵略,征兵情况更好。美军二战共征兵2000万,巅峰兵力超过1100万人,人数一点不比苏军少。
美国的动员没有苏联那么釜底抽薪,但是也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美国的兵役法让国家可以强制征兵,年轻人接到命令后必须服役,不然就要坐牢。加上在珍珠港被偷袭后,美国国内爱国热情爆棚,热血青年踊跃入伍,两年内就让美军体量翻了十几倍。
美军凭借强大的国力,几乎是以碾压的形势打败了日本,并支援了欧洲。在战争结束时,美军伤亡仅仅190万,几乎没有出现过大集团军级的减员,所以军队体量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二战期间日本“学徒动员”研究》,刘曦倩
2、《美国二战征兵招数多》,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