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写在树上的兵法:真正的降维,是顺势而为

孙膑和庞涓,俩人斗智的决战——马陵之战,看起来是兵法上的较量,实际上决定胜负的,是不同思考维度。

通鉴原文

[可滑过原文,直接读后面的通鉴洞察]

资治通鉴 卷第二 周纪二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341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译文】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谋划说:“是要早些去救,还是晚些去救?”成侯邹忌建议:“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还没有精疲力尽,而我们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这样我们反而要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之机,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很好!”于是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齐国会支持他们,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齐国身上。齐国这时才出兵,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援救韩国,故伎重演,直袭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闻这个消息后,放弃攻打韩国,回兵国中。魏国集中了全部兵力,派太子申为将军,抵御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看不起齐国;齐国士兵向来被看成是“弱鸡”。善战的人,往往因形势而加以利用,并引导之。《兵法》说:'从一百里外而疾驰求胜的,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而疾驰求胜的,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便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地界后,做饭修造十万人使用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人使用的灶,第三天再减为二万人使用的灶。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此情况,非常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兵胆小,进入我大魏国土三天,士兵就已逃散一多半了。”于是丢掉步兵,亲率轻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当晚将到达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多险隘,可以埋伏下重兵。孙膑便派人砍倒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在白树干上书写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再命令齐国军队中善于射箭的士兵一万人夹道埋伏,约定天黑后一见有火把亮光就一齐发箭。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那棵树下,看见白树干上隐约有字,便令人举火照看。还未读完,两边箭如飞蝗,一齐射下,魏军大乱,溃不成军。庞涓自知只能穷尽而败势无法挽回,便拔剑自尽,说:“就成全孙膑你这小子的美名吧!”齐军乘势大破魏军,俘虏了太子申。

通鉴洞察

1

战略的选择:顺势而为

资治通鉴·卷第二·周纪二中讲到,在公元前341年,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国的决策层,有过一场“救与不救”的头脑风暴,最终孙膑的论断,被齐威王采纳,并指导了这场战事。

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孙膑的决策一窥高下。

1、为什么孙膑的决策胜出?

答案是:战略层面的顺势而为。

势是力量的放大器,所有高明的战略、战术都不是跟大势相对抗,而是顺势而为。

面对韩的求救,齐国国相邹忌提出了“不救论”,大将田忌提出了“速救论”,孙膑则是娓娓道来,铺展开了让齐威王“点赞”的论断。

孙膑是支持救韩的,解韩国之围,可以使得魏国控制韩国的计划破产。但他强调把握节奏的重要性,否则齐军就当了炮灰。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孙膑做决策依据正是基于对中原形势的清晰判断。

当时,齐魏争霸愈演愈烈,齐国面对的是实力和野心都胜于自己的魏国。

经济上,齐国变法较迟,发展起步晚,实力弱于魏国;军事上,“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在魏军面前,齐军战斗力是弱爆了的。

局势上,魏惠王手里捏着“制服赵、韩,并挟持韩、赵两国与齐国争霸”的既定方针,举全国之力,派遣庞涓领军攻打赵、韩的国都。可见前文:99%的人不知道,围魏救赵是个“失败案例”

在这种形势下,齐国利用韩、赵与魏的矛盾,先行削弱魏国,而与之争霸,一举两得的“渔翁之利”,不香吗?

况且,赵、韩都是大国,如果不借魏之手予以削弱,将来也是齐国的劲敌,不如利用魏与赵、韩的矛盾,让他们相互伤害。

所以,齐国根据孙膑的计策,既表达了救援之意,又故意拖延时间,韩国以为有齐国托底,便坚决抵抗魏军,等到五次战败,国都告急再次求救,齐才起兵救韩。

孙膑的论断,表面上看,好像是把“不救”与“速救”两者观点进行了结合,其实是他审时度势后的精准判断。

2、孙膑早就布好了局?

孙子兵法云:看清大势,而后顺势而为。

势,是形势的认知和抉择,既要把握准确当前形势,也要精准地前瞻变化的趋势,提前做好预案。

孙膑既然已认清大势,就不难预测到,魏国对齐国的屡次军事干预,肯定极为恼火,必然会把军事意图从征服韩国,转为报复和歼灭齐军,一场决战将随之而来。

孙膑的一系列引敌、诱敌战术,一定是提前做好了方略,有备而来,趁魏军疲敝之际,寻求决战,重创魏军主力,进而取代魏国霸主地位。

所以,高维的思考,如同一名纵览全局的顶级棋手,看到的是整个棋局的走势,和可能采取的策略,当对手入局的那一刻,战争输赢的大概率就已经定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势”在战术层面的运用。

2

马陵之战——战术的因势利导

齐军救韩,可以说是故伎重演,入魏境后,兵锋直指魏国国都大梁,迫使魏军迅速回撤,解除了对韩国都城的包围。

齐军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紧接着,根据孙膑提出的“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指导原则,实施诱敌措施。

1、以退军方向诱敌

齐军掉头向齐国南境撤退,并且绕开了自己防守严密的西部防区,这使得伺机报复的魏军感到有机可乘(南境是齐国的防御薄弱环节)。

魏惠王认为这简直就是“送分题”,天赐良机,不以我“王者”之师全歼“青铜”之齐军,怎泄本王心头之恨!

于是派庞涓、太子申统10万精锐大军追击齐军,意图也有两个:其一是一举追歼齐军主力,二是趁机攻占齐国南境,即所谓“大胜并莒”,莒地是齐都临淄的南门户,只要占领莒地,就可以威胁临淄,并且牵制齐国的西向争霸行动。

只是魏惠王没想到,这道“送分题”成了魏国和庞涓、太子申的“送命题”。

2、著名的“退兵减灶”诱敌。

孙膑也没想到,他的“退兵减灶”一顿操作,成了诱敌战术的千古范例。

齐军在入魏第一天设置供10万人使用的军灶,第二天撤军设置5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又减至2万人用的灶,从而造成齐军仓皇溃退,士卒大量逃亡的假象,以示齐军的“畏怯”,进一步刺激魏军“悍勇轻齐”的尿性。

庞涓在追击途中,得出了“我早就知道齐兵胆小,进入我大魏国土三天,齐兵已逃散一大半了”的错误判断,于是,留下步兵,只率领轻车锐卒追击齐军。

此刻,孙膑计算好了魏军行程,预先在开往并莒的必经之地马陵山,利用道路狭窄、险隘的地形,设好了埋伏,备下那棵写了六字的大树,等着庞涓往口袋里扎。

庞涓死此树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待庞涓火把一举,“卧槽”还没骂出口,身边的将士已中箭“卧倒”——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败溃乱,庞涓愤愧自刎。齐军趁胜追击,全歼魏军主力,俘虏了魏太子申。

 

此战之后,魏国元气大伤,骄横一世的魏惠王,只得“抱质执璧”,亲赴齐国谢罪(《战国策·秦四》),战国霸主易位。

孙膑完胜马陵之战的核心逻辑就是——因势利导

“势”指的是形势、外在的条件等因素。

在孙膑的谋划里,“势”既是魏军认为齐军怯畏的心理定势,也是庞涓急于报复、求胜心切的气势,还有马陵山道险隘的地势。

孙膑借着这种势,加以利用、引导,呈现给我们的是环环相扣的诱敌、骄敌策略:

不直捣魏国国都大梁,就不能使得庞涓回兵,

不向本国防守薄弱的方向撤退,就不能诱使魏做出“大胜并莒”的作战企图,

不减灶制造齐军怯畏,军心溃散,逃亡严重的假象,就不能使庞涓孤军冒进,进入设伏地域,不利用地形设伏,就不能以弱制强。

认清大势,顺势而为,层层诱导到对自己充分有利的战场,一举歼灭魏军,孙膑写在树干上6个大字,其实兵法精髓引导出来的结果而已——兵法不就在树上?

当然,从魏国大梁到马陵山,有数百公里的路程,孙膑在诱敌入伏的过程中,除了“减灶”,一定还采用了许多巧妙、有效的诱敌战术,可惜史料缺失,我们已无从得知了。

3

是什么让庞涓的思维掉线?

马陵之战,是著名的伏击战,阳俊的公众号更愿意把孙膑的设伏,看做是埋伏在了人性的对决上。

 

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师从鬼谷子,二人均属于才能出众,文韬武略各有千秋,庞涓在魏国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才能与威名,其实是匹配的。

此战,从他的军事才能和统军经验而言,是不至于败成这样的,是什么让他“着了道”,名家分享的观点很多,阳俊的公众号试着从人性的5个维度展开推测。

——贪图功业

歼灭了齐军主力,魏在中原就是一家独大,霸业将直指一统天下,在这样的“不世之功”诱惑面前,庞涓不可能放弃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

魏惠王更不容许让他放跑了“近在眼前”的齐军,派太子申这位上司兼拖油瓶跟着庞涓,不就是敦促和施压,并且在功成之后摘桃子吗?

——羞恼成怒

12年前,桂陵大败,庞涓跌下神坛,他希望有朝一日洗刷耻辱和证明自己,孙膑就在眼前,怎能不日夜兼程,追回属于自己的荣耀?急火攻心之下,最容易做出错误的决断。

——技逊一筹

高手的对决,差距就在毫厘之间,庞涓与孙膑,师从鬼谷子,也都具有军事领域的天赋,然而孙膑更胜一筹,更是精通孙子兵法。

庞涓同学与孙膑同学,可能就是99分跟一百分的差距,军事上的一丝不足,最后命送马陵道,也断送了魏国前程。

——自负傲骄

庞涓性格自傲,也有着骄傲的资本,在豪横的魏国,位高权重,战功斐然,手握天下精兵——魏武卒,似乎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总感觉自己仿佛一切尽在掌控,对方的计谋都是浮云,轻敌和急战心理,导致孤军冒进。

——嫉妒怨毒

嫉妒源于自愧不如,怨毒来源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加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庞涓因“恐其贤于己”,而加害孙膑,不仅“赠送”了一位绝世军师给齐国,自己也彻底败了:不只身死,亦在历史上留下了嫉妒、狭隘的坏名声。

所以,嫉妒真的会降低灵魂的高度。

庞涓之才本不该如此,但奈何性格决定命运,最后任他有天高的才华,束缚他,甚至让他失败的还是他的性格。

马陵之战,阳俊的公众号就为大家拆解到这,

希望我们能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

没有绝对的利,也没有绝对的弊。结合顺势而为,看清楚自己,要找到适合自己之“利”发挥的场合。

造成有利的态势,就要环环相扣,形成势能的叠加,逻辑缜密,直至达到目的。

不在乎输赢的,永远不可能成为顶尖高手,但太在乎输赢的人,又不能走到巅峰的境界,这也是人性的必然,输赢的结果,实际上是对人性优劣的奖惩。

此战是资治通鉴中“战国争霸”的转折点,可以算作战国格局的分水岭,这一战之后,魏国失去了战国霸主的地位,东方的齐国地位崛起,西方的秦国得以东出争霸天下。更精彩的后期,阳俊的公众号再与你分享。

—END—

一部千年史学,读成当下走心
深入资治通鉴,抵达智慧心境

阳俊,毕业于湘大03级广告系,14年广告一线从业经验
曾供职于深圳青铜骑士、风火创意、黑之蛛等公司

任职过文案、文案指导、策略总监、事业部总经理
服务过万科、华侨城、招商、绿城、金地、先导控股等众多企业

2011年创办广告公司,7年创业历练沉浮,回归起点,从心开始
探索史学智慧,修方寸之心;掰揉资治通鉴,利他人之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