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用别人的眼光,来丈量自己的生活|深度好文

来源:诗文说(搜狐号)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二人本来是同学和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起在菜园中锄草,看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像没有看见一样继续锄地,而华歆捡起来看了一下才丢掉继续锄地。

还有一次,他们一起坐在席子上读书,门外有大官坐着轿子而过,管宁不为所动,依然专心读书,而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看那大官的威仪。等华歆回来,管宁把席子隔开,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就是成语割袍断义的由来,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绝交。

常有人据此评判管宁和华歆二人的优劣,认为华歆人格低下卑劣,不如管宁。但事实并非这样,单从刘义庆的记述中,我们也看不出作者的倾向。他只是客观叙述了这件事,而这件事至多能够说明这二人的志趣不同罢了。

关于华歆,《世说新语》中还记载有这个故事: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逃难,遇到一个想要搭船逃难的人。华歆不同意,而王朗说还有空余的位置,有何不可?就让人上船了。之后,贼人追赶上来,王朗却又要把人丢下。此时,华歆说本来不让他上船,正是想到了这里。既然已经让人上来了,又怎么能在危急时刻把人丢下呢?

由此可见,华歆绝非一个小人。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他和管宁的故事,就会抛弃对他的成见。

华歆的行为是很耐人寻味的。他既然已经把金子捡起来了,又何必丢下呢?他应该是看到了管宁的反应,害怕管宁因此嘲笑他,于是就只好扔了。后来同席读书,华歆想要出去看个热闹,恐怕也因为顾虑管宁的眼光,而在内心犹豫了一番。

所以,当我再读到管宁与之割席断交,反倒还为他感到高兴,他终于不用再用管宁的价值观念来约束自己了,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管宁显然比华歆更懂这个道理,讨厌一个人,该翻脸就翻脸,没必要装着。而华歆有点讨好型人格,不知道没必要用别人的目光,来丈量自己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