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 莫斯科行记
-生-活-内-卷-
疫情之下的世界正在考虑形成闭环,也限制人们在现实中向外结网。
生活“内卷”倾向意味着心性由动荡走向沉静,以脑子代替身子,打扫心灵,收拾眼睛,退出朋友圈的键盘闲聊,代之以书籍滋养精神,而不至于滑入油腻的深渊;我大致觉察到,内卷现象是生命里程中,体力、精力与经历彼此消涨的一种呈现。
人生既然有生发,就会有萎缩,在适当情况下,人也要学面对孤独。越来越中意于不持立场的立场,亦无有益于人的观点,把心情倒入河山,将时光泻于手账,这篇游记正是内卷的旧札,只图为人生的秋冬备点陈年芝麻。
-异-同-世-界-
莫斯科应是我光临次数最多的城市,俄罗斯人也是我相对较为熟悉的群体。记得有人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再冷的冰,也能用舌头舔化,于是明白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含义,人之差别,大多数情况是语言与文化表现方式的不同,骨子里的人性却是无甚区分的。
与战斗民族交往一段时间,就知道再烈性的伏特加也难敌一壶土烧的刺激,化骨绵掌的威力在于轻轻拍出,重重落下,那是一股不上头的后劲,也是种花家屹立不倒的诀窍。除了好酒,他们在酒桌上的友谊与国人相似,因此,莫说外族不谈国是,有的人会主动提及时政,认同感能凝聚友谊,与莫斯科朋友一起数落美丽奸,会让他们极大满足。
在江南的初春时节到达莫斯科,这座北国之城依旧处于严冬包裹之下,天空灰冷,冰雪蒙尘,大地尚未苏醒,树木仍在冬眠,失去绿意的都市环境,总觉欠缺点生机与活力。
然而峻冷的氛围也最能感受莫斯科的皮实与粗犷,它展示于女士的衣着和路边的醉汉,也呈现于建筑的风格,莫斯科保留着苏联各时期的建筑,有斯大林治下坚不可摧的建筑,也有赫鲁晓夫时期花里胡哨的“纸片房”。
身在异乡为异客,入乡随俗吃先行。俄罗斯人有其独特的待客之道——面包加盐,据称是其最高迎宾礼,以前只在电视见过;去过几家俄餐厅,环境讲究,民族化的陈设、餐具、摆盘与食物不仅填满口腹之欲,在推杯换盏之间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认同。对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国人强烈的求知欲莫过于strip dancing与Cacino,就像外语学习时,那些“带脏”词句总是首先被人记住。
莫斯科地铁深入地底,这里可以感受中国式的人潮涌动,他们用深挖洞的方式取代了地面的拥挤,反映出地下交通的便捷。因为建造年代较早,设施显得古老,昏暗的车箱和堆积的人群,隧道悠悠让人仿佛穿越世纪,时光轮回,画面倒带,交汇出现实与过去的蒙太奇,忽然眼前一亮,车头冲破迷幻,落回当下……莫斯科地铁站风格不一,有充满民族风格的元素,也有极具现代化的设计。
莫斯科首选网红打卡地应属红场与克里姆林宫,它是整个庞大帝国的心脏,也是俄罗斯人向世界展示肌肉的地方(红场阅兵),不过,这个带有坡面的广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阔。
克里姆林宫被围在红墙之内,不知勾兑着多少政治利益的勾心斗角和大国博弈的刀光剑影,帝国的心事在此加工,经过一系列改装后向它的人民发号司令,也向世界传递它的声音。人生没有许多的十年,房子在折旧,人群也在老去,但普京大帝岁岁常青,屹立不倒,如日般照常升起,高悬中天。
进入红墙的游客不能跨越警戒内的行政区域,但可在宗教功能区随意走动。这种一体式布局有点像故宫与太庙,可以推断俄罗斯历史上定然有过政教合一的统治时期,他们虽与乌克兰同源同宗,也普遍信仰东正教,但如今却也落得个兄弟反目。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崇拜,一些别人心中虔诚的信仰与神圣的建筑,在我眼里颇为新奇,甚至不可思议,或许还夹杂着审美上的古怪与不适。
-回-归-初-心-
撼山容易,撼思想难。舌头能温暖冰块,缺无法感化石头,当我们以看客心态观察这世间万物时,便不难发现,就连神衹也是有国界的;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时而亦如物种间的交流,也隔着山高海深的鸿沟。
但共同的外在压力使得莫斯科与北京结为背靠背的支撑,一致的诉求和互补的利益弥合了历史留下的伤口。大国间的竞争,正如歌中所吟“莫斯科没有眼泪”,这并非是一座座教堂的福祉所惠,而是大雪纷飞里的一列列军队,是刺骨的冷也绝不后退,是强人的戒备不需要拾人牙慧。这世界也没有醉人的美,更不存在你我心碎,只有自我不断充实的内慧,更不需要多余的那怕一滴泪,也借以向抵御外敌种花家的英雄们致敬。
完
相关链接
乌克兰 · 基辅记
游阿根廷 · 布宜諾賽勒斯
印度·孟买随记
風之城芝加哥小記
⊙⊙ 吾更多隨性 ⊙ ⊙ 君鑒請自便 ⊙⊙
LIVING·FEELING·READING·INTER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