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 四十一——五十

四十一

谈歌先生的小小说《桥》收入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本。这篇小说写的是山洪暴发,村里的人都往独木桥边挤,都想着逃命。这个时候,老支书要求党员站后面,让群众先走。最后,老支书和儿子都被洪水冲走了。山洪退了之后,老太婆来给丈夫和儿子上坟。这篇小说写得很感人,如今像这样的好干部太少了,我们更加怀念那个时代。关于小说的题目“桥”的含义,也有很多种解读。表面上看,写的是独木桥。更深层次看,有人说这是老支书舍己为人,为大家搭建了一座生命之桥。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干群关系之桥。

当然,选作课文时,有的话做了删改。有一句原文是“你他妈的还像个党员吗?”,课文中是“你还像个党员吗?”。作家本身写的是生活化的语言,但是课文毕竟不能出现不文明的词汇,所以这里修改了也在情理之中。

四十二

大学时,我们的教材中有陈京松先生的小小说《礻》。讲的是大学中文系支部书记捡到一张纸片,上面写着“我爱你,礻”。显然这是一张残缺不全的纸片,带“礻”的字有很多。书记翻了学生的作业和入党申请书,知道这是女生郭燕的字。他于是就想,这么好的女孩子怎么谈了恋爱呢?那个时候大学不准谈恋爱。他在想哪些学生姓名中带有“礻”,想来想去总觉得不对。最后看到郭燕办的黑板报,上面写着“我爱你,祖国”,这才放下心来。

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颇具讽刺意义。其实,对于大学生恋爱,完全没有必要当作恐怖的事情加以制止。大学老师要做的不是制止学生谈恋爱,而是要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做高尚的人。只要学生品学兼优,谈了恋爱又有何妨呢?像小说中的书记一样,为了防止学生恋爱,整天疑神疑鬼,这不太可笑了吗?

四十三

几年前,我曾经读过安勇先生的小说《分析题》,这篇小说曾经做过中考训练文章。说年轻老师喜欢搞发散性思维,认为答案不能只有一个。有一次,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道分析题: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这个男人想占女人的便宜,有人说男人想抢钱包,还有人说男人是卖伞的等等。后来,老师说,他认为男人是女人的丈夫。这个时候,老校长进来了,他让老师公布正确答案。老师说,答案说的是男人是雷锋,他要助人为乐。结果还是有学生不相信,女人的丈夫呢?老校长发言了:“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大家沉默了,他们看到老校长流泪了。

读了这篇小说,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们小时候都学过这个故事,雷锋乐于助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是,到了今天,社会风气坏了,人心不古。老校长这样的人想挽回世道人心,却发现无能为力,连小孩子都深受毒害。有的老师不能从正面引导学生,这更可怕。所谓的素质教育、发散性思维,真的都是好的吗?恐怕未必。

四十四

我曾经读过黄冈作家肖琴的小说《魂不守舍》。讲的是一对老夫妻本来住在小县城。儿子和儿媳在远方工作、生活,就让奶奶去照顾孙子。后来,母亲听说自己长期不在家,老头子和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经常在一起跳舞。最后,两位老人感情破裂,母亲跳楼身亡。儿子和儿媳非常惋惜,原来他们忽视了老人的情感。

这篇小说很有警示意义。作为年轻人,我们千万不能把父母当作给自己带小孩的工具,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老人心疼孙子只能算是他们的精神安慰,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有带孙子的义务。如果忽视了老人的感受,最终只会伤了老人的心,到最后悔之晚矣。

后来,我又读了十堰作家秦祖成的《分家》。里面兄弟俩在养老问题上是这么做的,把爸妈分开了,兄弟俩每人管一个老人。老母亲担心老父亲没有自己的照顾,做了点好吃的就给老父亲送去。没想到这下,兄弟俩为此产生了矛盾。这篇小说的结局比《魂不守舍》要温馨得多,两位老人最后还是离开子女,回到一起生活。但是,两篇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有一致的地方。

老年人也是有感情生活的,作为子女不能人为地去割裂这种情感。这两篇小说都反映的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反思。

四十五

我曾经看到过华杉的小说《观景村》。后来我对华杉说:“前辈这篇小说写得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里面的人物说的话为什么没有冒号和引号呢?”华杉告诉我说,这叫冷叙述。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为之,故意将叙述者的话和人物的话界限打破,让读者自己去理清楚。这种写法的确很有特色,可以造成不一样的效果。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其实当代很多小说作家都用了这种方法。当下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人们关注的是理念,不是故事本身。人们不愿意去看大段的对话,对话在尽量淡化。于是,冒号和引号这样的标记就省略了。

四十六

湖北竹溪的作家阮家国写过一篇小说《凉桥》,这篇小说讲了解放前竹溪人去四川挑盐的故事。在一起去挑盐的同伴中,林青树看上了郭云木的妹妹郭云莲。可惜的是,林青树后来被抓壮丁了。这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拆散了,的确很遗憾。更让人心寒的是,郭云木的父亲是个木匠,在他们去挑盐的前一天去别人家做木活了。后来才交代,老父亲是去了未来的亲家那里做木活,顺便商量亲事的。可是,后来林青树在军界混出了名堂,在县里任职,荣归故里。大家的态度马上转变了,对他毕恭毕敬。后来,林青树拨了一笔钱修了一座桥,这座桥名字就叫做“凉桥”。

这篇小说很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了浓浓的地域风情。无巧不成书,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出乎意料,看得人五味杂陈。

四十七

湖北竹山文联主席王素冰写了一篇小说《少先生》。这篇小说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到街上去卖对联,可是天很冷,字也写得不怎么样,没有多少人买。“我”非常不愿意,想放弃。父亲这个时候在卖柴,柴卖掉了却没有钱。大家很疑惑,父亲到底在外面做了什么呢?父亲谎称有人欠他的钱,他还要找别人要。后来,有人发现父亲和胡家表婶在一起,有人造谣说他们之间有不正当关系。直到最后,胡家表婶讲了实情,我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父亲为了鼓励儿子练好字,找胡家表婶帮忙,让她找人买儿子写的对联。他们付的钱其实就是父亲卖柴的钱。等大家知道这一切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多年。

这篇小说读了让人无比悲痛,那个时代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要吃很多苦。在孩子吃不了苦,想放弃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在默默地支持着儿子。

四十八

加拿大诗学家弗莱说:“小说则是应该安静地阅读的。”我不知道西方人赞不赞同他的观点,反正用到中国古代,纯属胡说八道。

中国古代曾有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等;还有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等。这些小说里的故事就是编者道听途说,加以搜集、整理的。很显然,编者就是听故事,再讲故事给大家看,这是安静地阅读吗?宋元以来,有话本小说,后来又有拟话本。这些小说就是说书的形式。说书人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坐下来听他讲故事,人多才热闹。这样的作品是安静地阅读的吗?即使到今天,我们依然喜欢讲故事、听故事。作家听了别人讲故事,或者自己亲身经历过,就创作成小说,再来叙述给读者。读小说,就是读者和作家虚构的叙述者对话,这是安静吗?

我最反感有的文论家机械地套用西方的理论,不管对错,也不管适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四十九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很多年。文章结尾说韩麦尔先生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注释中说,法语里,“法兰西”是一个字,“万岁”是一个字。后来,学了语言学概论,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有问题的。

按照语言学概论中讲的文字学,汉字是一个个的字组成的,而英语、法语等印欧语系的文字,是字母组成的单词。我们不能把一个单词叫一个字,单词只能叫词。因此,我觉得,这里如果翻译成写下两个单词,或者说写下两个词,会更准确一些。

五十

都德的《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种,韩麦尔先生也不可能一一进行对比、分析,怎么就能说得这么肯定呢?从逻辑上,这句话是很难站住脚的。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他这句话说得好。韩麦尔先生在国家被侵略时讲出这样的话,这体现了一种民族自豪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就是爱国。我们中国不同样需要这种民族自豪感吗?

中国近代,很多仁人志士也在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然而,很多人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一无是处。于是乎,凡是中国的东西,都是要被打倒的。具体到语言,有的作家盲目提倡欧化,结果写出的文章某些地方比古白话、文言文还难懂。甚至还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提倡拼音文字。直到今天,还有人说汉字不好,而且振振有词。有人居然说,朝鲜、韩国、越南都废除了汉字,这些国家的文化不照样没受多少影响吗?这是何等数典忘祖的混账话啊!

抛弃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就等于丢失了文化的根,那是相当可怕的。

(0)

相关推荐

  • 借助诺奖作家门罗小说中的目光,钻探出生活的多种面目

    书评人韩松落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一书中,借"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其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以及它所蕴含的生机与希望.他相信故事是真实的,并认为" ...

  • ​从反常细节中看正常 :滕刚的《荣耀》

    这个故事初看很让人忍俊不禁--父亲想看看当总经理的儿子,没料到总经理儿子在众人面前并没有让父亲"荣耀",儿子反而说这是您以前的教育:"做人要心狠手辣".故事包含 ...

  • 轮椅上“奔跑”的追梦者,文学和家庭是她的动力源

    7 月 10 日下午,一场以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文学.教育与家庭对生命的滋养 ' 为题的活动在江苏书展举办,<不虚此行来看你>的作者.青年作家王忆,及其父亲王凤刚.著名作家 ...

  • 理解爸爸妈妈,到底有多难?我看过的5本书有答案

    ▲这是阿呆爸的第169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今天推荐5本以"父辈"为主角的书. 它们是我从读过的几十本"亲子"书中挑出来的. 有故事,不枯燥.有感情,不造作. ...

  • 文学笔记(修改版) 散文笔记四十一——五十

    四十一 刘海粟写过一篇<漫论郁达夫>,这篇散文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郁达夫光辉的一生.刘海粟指出,郁达夫是爱国的,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来.但是爱国不等于白璧无瑕,可是和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比, ...

  • 文学笔记 诗歌笔记四十一——五十

    四十一 鲁迅先生的<自嘲>里面有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说这是鲁迅对敌人和人民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人民大众,鲁迅当然愿意无私奉献.可 ...

  • 七绝·辛丑年五月杂吟之随感(四十一~五十五)

    七绝·辛丑年五月杂吟之随感(四十一~五十五) 四十一 莫说门前有故宫,没钱照样被嫌穷. 三千里外桃花艳,春色无关西与东. 四十二 不觉忽然成老翁,何堪快活一顽童. 每天不问烦心事,只在屏前弄句中. 四 ...

  • 《三言两语记》集(四十一——五十)

    <三言两语记>(四十一) 1. 凡事立难,废也难--因为办事和成事不易.不要轻易的上,谨慎为上.不要轻易的下,下总是下策. 2. 有些事,可以推理,但是,不能光靠推理来处理. 3. 招数- ...

  • 七绝·人生悟语(四十一~五十)

    七绝·人生悟语(四十一~五十) 四十一 莫道灵光无碍挂,岂闻大地自生埃. 应知欲向山中住,须待清风出岫来. 四十二 一生心事总相违,耻向人前弄是非. 能享世间无限乐,只缘身外有朝晖. 四十三 万物芸芸 ...

  • 七绝·庚子年冬日杂吟之随感(四十一~五十)

    七绝·庚子年冬日杂吟之随感(四十一~五十) 四十一 小别东风又到年,相逢依旧在梅前. 不知此处青山上,可与家乡共一天. 四十二 天涯浪迹任东西,酒在他乡恨量低. 莫道人生分贵贱,相逢已是比肩齐. 四十 ...

  • 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五十一——五十四

    五十一 莫泊桑的小说<珠宝>是<项链>的姐妹篇. <珠宝>讲的是小公务员朗丹先生娶了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他的妻子勤俭持家,他们生活很幸福.他的妻子只有两个爱好:看戏 ...

  • 文学笔记(修改版)散文笔记 五十一——五十六

    五十一 高尔基有一篇散文诗<海燕>,里面提到了企鹅.当时,我有一个困惑,企鹅不是南极才有的动物吗?俄国在北半球,那里怎么会有企鹅呢? 其实,俄国曾经有过一种大企鹅,但在高尔基的时代早已灭绝 ...

  • 文学笔记 诗歌笔记五十一——五十五

    五十一 北岛曾经写了一首诗<生活>,只有一个字"网".很多人说这首诗很有哲理,我却想说这纯属胡说八道. 诗歌是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如果这也算诗歌,那张三.李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