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边碗(一等奖)
【往期回读】
本文在江都区“绿色承诺”青少年爱国主读书征文书画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蓝边碗
丁沟中学高一(14)班 孙敏
苏道杭巷,每一畦,仿佛都蕴着一个故事。
十五奎巷子口,一处老店,店面不大,装修简单,一口大灶,一屉蒸笼,一摞蓝边碗,一口纯粹的老口子味道,便是特色。悬灯泛朱光,匾上三字“蓝边碗”。
虽不身处天堂之景,虽未真正尝一口,但在自家镇上也有着属于镇上人的老底子味道。
细雨廉纤,碎如齑粉,风乍躲还迎,日子仿佛被这雨给打慢了。
老菜场,人迹已稀,只几位老妪,割来自家正应季的本韭菜,席地一撂,坐在垫着薄布的板凳上,等着有点无期的客人。
做锅贴老店的木门已揎两板,轻踏,屋内没有开窗,很暗,屋檐低低的,房子沉沉的。老人怕是听到了什么动静,启灯,煤黄色的灯光充盈着整个屋子。
“姑娘,捡地儿坐。”
他的手上还沾着些面粉,像秋天又红又软皱了皮的柿子上着了点霏霏微微的白霜。锅贴的皮都是他亲手擀的,所以他的锅贴是爸爸从小都吃到大的,干净又好吃。
他先拾了几个做给我做。不清楚厨房里的动静,只觉得等待无趣,好一会儿才做好。端上来的确是那蓝色釉子的撇碗,不知道印的什么花,只是对称的,怪好看,虽说碗口有两个小划口,却可谓是“雅俗共赏”了。
锅贴还泛着油光,像几只要吐丝的黄蚕宝宝,肚子鼓鼓的是仅留的一片缟素,仿佛透明色的,两头烤了点脆口的黑巴,一口咬破,肉汁浸出,携着葱姜蒜,再来小碟醋,滴上两滴麻油,是馋人着呢。
一会儿,人来多了,老店也热闹了起来,仿佛空气都有点雾蒙蒙的,斜斜缕缕地射着昏黄的灯影,打在碗边上,好像盈了点绿光。
不知谁问了一句:“每天早上还去买肉吗?”老人不知隔了多远,闲了多忙,应了声:“当然啦,做了大半辈子的事,忘不掉。”
后来,隔桌的说,老人每天早上去买肉,每天都买最新鲜的,当天用完,从来不剩下,从来不冰冻……
每人嘴里一口锅贴,一边品,一边赞,嘴角仿佛在流彩。
坐在一隅的我,独自思忖着:在多少个东方还没泛鱼肚白的早晨,他早已去肉户家,只为一口新鲜;在多少个晨锦还未熨帖的时候,他早已揉起面团,只为一口劲道。
但其实老人的心里也很澹泊:做了大半辈子的事,坚持做下去,其实也就如每天早上一份美味又放心的锅贴那么简单。
“盘子是有记忆的,它记得温度、味道、情感,也会记得食材最初的味道。你要记得最初,记得传承。”老人说。
老人的店很简单甚至有点简陋,一扇木门,一摞蓝边碗,绰绰的光影,折射出来的都是绿色。
一份每天赶早的坚持,一口不变的老底子味道,都是在赴一场承诺。
【指导老师:张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