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阳气的概念(转)
气与阳气的概念是同一的,还是有区别的?阳虚是气虚还是阳气虚?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在中医理论界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气与阳气的概念混用,将阳虚当作气虚或气虚的发展,将“阳与气合称为阳气”,等等臆说,在中医书籍甚至教科书中都相当普遍。中医理论走向现代化,必须明确和规范中医理论范畴中某些重要概念如精、气、阴气、阳气等的内涵。中医理论的源头在《内经》,为了明确和规范中医理论范畴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将《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全部检出,经过比较分析而做出推断,是一种较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内经》的阳气概念作了研究,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1《内经》中阳气的涵义
为明确阳气的概念,将《内经》中所有“阳气”二字连读者检出,进行比较分析以推断其涵义,然后据其比例高者确定其概念内涵。此次共检出《素问》和《灵枢》160 篇,不包括“遗篇”中的138 处“阳气”,分为 102 条梳理分析如下。
1.1 阳气指自然界的天气,与地气相对而言。共检出 1 条,占 0.98%。如:
《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1.2 阳气指自然界的风气,与阴气指寒气相对而言。共检出 1 条,占 0.98%。如:
《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1.3 阳气指“气”性药食,与“味”属阴相对而言。共检出 1 条,占 0.98%。如:
《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1.4 阳气指自然界温热之气,与阴气指寒凉之气相对待。共检出 19 条,占18.63%。主要有:
《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1.5 阳气指行于体表之气,与阴气指行于体内之气相对待。共检出12条,占11.76%。主要有
《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疟论》:“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1.6 阳气指人体的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下之气相对待。共4条,占 3.92%。主要有
《太阴阳明论》:“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脉解》:“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调经论》:“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1.7 阳气是人体内具有温煦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具有凉润等作用的气相对待。
阳气是一身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阴气是一身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阳气与阴气之间,既对立制约,由互根互用。阳气虚衰,阴气相对亢盛,则见虚寒、迟滞之象,阴气虚衰,阳气相对亢盛,则见虚热、亢奋之象。共检出67条,占 65.69%。主要有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与《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相对)
《阴阳别论》:“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脉要精微论》:“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逆调论》:“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逆调论》:“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疟论》:“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厥论》:“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水热穴论》:“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
《解精微论》:“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
《根结》:“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
《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口问》:“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淫邪发梦》:“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
《玉版》:“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行针》:“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刺节真邪》:“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
《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2 相关问题的讨论
2.1 关于阳气的基本概念
在从《内经》中检出的102条有关“阳气”的条文中,阳气是指自然界的天气,与地气相对待者1条,占 0.98%;阳气是指自然界的风气,与阴气指自然界的寒气相对待者1条,占 0.98%;阳气是指“气”性药食,与“味”属阴相对待者1条,占0.98%,阳气是指自然界的温热之气,与阴气指自然界的寒凉之气相对待者19条,占18.63%,阳气指代行于人体体表之气,与阴气指代行于体内之气相对待者12条,占11.76%,阳气是指人体的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下之气相对待者4条,占3.92%,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具有凉润等作用的气相对待者67条占 65.69%。
因此,《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代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的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代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与阴气主要指代寒凉之气相对待。
温热、兴奋是阳气的基本特性。检出的102条中,表明阳气具有温热、兴奋特性者,在自然界有19条,占18.63%,在人体有 67 条,占 65.69%。两者合之,共有86条,占 84.31%。因此,确定阳气具有温热、兴奋的特性,与阴气具有寒凉、抑制的特性相对待,是成立的;将阳气的基本概念确定为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与阴气指代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相对待,也是成立的。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因而将阳气的基本概念定义为: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
2.2 人体阳气与一身之气是不同的概念
人体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不是人体之气的全部,不能以阳气的概念替代一身之气的概念。一身之气是指由先后天之精化生的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一般简称“气”,与精血津液等液态精华物质相对待而言,可以说气属阳而精血津液属阴。但此“属阳的气”与“阳气”是不同的概念,与精血津液相对待而属阳的气,是指一身之气;而“阳气”是与“阴气”相对待,指代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在检出的102条中,阳气与阴气在同一条中出现并相对待而言者55条,占 53.92%,没有发现阳气与精血津液在同一条中相对待而言者,也未检出气与精血津液相对待而言者。因此,以阳气与阴气相对待阐释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阐释寒热或动静性疾病的病机变化,是《内经》的主体思想;以气与血相对待论阴阳,在《内经》中虽有论述,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但不属主导理论。后世医家所谓“人身者,阴阳也,阴阳者,气血也”之说,将阴阳的概念局限于一对人体内的具体事物,有悖于阴阳作为具体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之原则。
2.3 阳虚不能称为气虚,也不能说成是气虚的发展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兴奋等功能减退,阳不制阴,导致阴气相对偏盛,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出现虚寒及迟滞的症状,如面色光白、畏寒肢冷、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
气虚,是指机体的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推动和调控能力低下、固摄能力减退、防御能力低下的征象,如少气乏力、精神萎顿、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等,既无寒象,也无热象。
阳气是一身之气的一部分,阳虚自然也是气虚病机的一个类型。气虚病机中,偏于阳气不足而出现虚寒和迟滞征象的称为阳虚,偏于阴气不足而出现虚热和亢奋征象的称为阴虚。无论阳虚或阴虚,一般都兼有气虚的表现,都可在补阳或滋阴的基础上兼以补气。因此,阳虚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与气虚不是等同的概念。气虚病机,可发展为气脱,但一般不会发展为阳虚。若气虚发展为阳虚是成立的,那么发展为阴虚也是成立的。因此,阳虚不应看作是气虚的发展。
2.4 阳气不是阳与气的合称
在人体,阳气是指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气,与阴气是指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气相对而言在自然界,阳气是指温热的大气,与阴气是指寒凉的大气相对而言。因此,阳气是气中属阳的一部分,或说是属阳的气,不是阳与气的合称。
再说,阳或阴,仅是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自身没有具体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有特异性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因而阳或阴是不可能具有温煦、推动或凉润、宁静等作用的,而具有此等作用的应是阳气或阴气等具体的事物。因此,“阳与气合称为阳气”是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