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应该如何学?

第一章 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 弹性分析

一、名词解释

1.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浙江大学2014研;厦门大学2008、2017研)

答: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变动是同方向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提高价格或降低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2.需求收入弹性(华中科技大学2008、2010研;中国海洋大学2010、2011、2014研)

答:需求收入弹性描述的是需求数量如何对收入变动作出反应。如果用

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用

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

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值来判断该商品是必需品、奢侈品还是劣等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即

,表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收入水平变动幅度,则该商品为奢侈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即

,表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收入水平变动幅度,则该商品为必需品;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0,即

,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则该商品为劣等品。

二、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个消费者只消费商品1和商品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他的收入增加10%,则他对商品1的消费量会增加20%。对于该消费者来说,(  )。(中山大学2017研)

A.商品1是正常品

B.商品1是劣等品

C.商品2是奢侈品

D.商品2是必需品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正常品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劣等品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随之减少。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用EM表示,若EM>1,表示某商品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超过收入增加的百分比,此种产品属于“奢侈品”;若0<EM<1,表示某商品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低于收入增加的百分比,此种产品属于“必需品”。题干中商品1的消费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商品1是正常品;题干中未说明商品2在收入增加后的消费量变化情况,因而无法判断。

2.当商品A的价格从10元降到9元时,其需求量从40单位增加到50单位。这表明(  )。(电子科技大学2008研)

A.商品A的需求在(40,10)处富有弹性

B.商品A的需求在(40,10)处具有单位弹性

C.商品A的需求在(40,10)处缺乏弹性

D.难以判断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商品A的需求在(40,10)处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所以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3.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如果该商品价格为10,那么需求价格弹性为(  )。(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A.-7.27

B.-3.64

C.-5.45

D.-1.82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

当商品价格为10时,可得需求价格弹性为:

4.如果X和Y两种商品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1.5,那么(  )。(中山大学2010研)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互补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正常商品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值来判断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商品X与Y互为替代品;

,商品X与Y相互独立;

,商品X与Y互为互补品。

5.以下说法哪一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农业减产还可能会使农民收入增加?(  )(中山大学2008、2013研)

A.需求比供给更有弹性

B.供给是完全弹性的

C.需求相对无弹性,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增加总收益

D.供给相对无弹性,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增加总收益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如图1-1所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是相对无弹性的,即比较陡峭。农产品的减产使供给曲线由

向左移动至

,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原先的

上升到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收入增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