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32个治疗呕吐的经方
《伤寒论》治呕吐——21方:
(1)葛根加半夏汤——外邪内迫阳明而呕逆。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2)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而干呕。外解表寒,内消水饮。
(3)五苓散——太阳蓄水重证,水逆而吐。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4)生姜泻心汤——胃虚水饮食滞,干噫食臭。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5)甘草泻心汤——脾胃虚痞而干呕。补中和胃,降逆消痞。
(6)黄连汤——上热下寒,欲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呃逆不除。和胃化痰,重镇降逆。
(8)十枣汤——悬饮呕逆。峻逐水饮。
(9)栀子生姜豉汤——热扰胸膈若吐。清热除烦,降逆止呕。
(10)小柴胡汤——少阳胆热,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11)柴胡桂枝各半汤——太阳少阳兼证,节痛微呕。和解少阳,发表止呕。
(12)大柴胡汤——少阳证兼里实,呕不止,心下急。和解少阳,通下。
(13)四逆辈——脾虚寒湿,腹满而吐。温中散寒。
(14)四逆汤——少阴阳衰,吐利厥逆。回阳救逆。
(15)通脉四逆汤——少阴格阳,面赤干呕。回阳救逆,宣通内外。
(16)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戴阳,干呕且烦。回阳救逆,宣通苦降。
(17)真武汤——阳虚水泛,上逆于胃。温阳行水,和胃降逆。
(18)猪苓汤——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上逆犯胃。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19)乌梅丸——蛔厥,得食而呕。寒温兼施,安蛔止呕。
(2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相格,食入即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21)吴茱萸汤——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金匮要略》治呕吐——14方:
(1)小半夏汤——胃停水饮,上逆作呕,呕而不渴。蠲饮止呕,治呕祖方。
(2)大半夏汤——虚寒胃反,心下痞硬。补虚和胃,润燥降逆。
(3)吴茱萸汤
(4)四逆汤
(5)小柴胡汤
(6)大黄甘草汤——胃肠实热,失于和降。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邪热内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肠。清热和中,降逆止利。
(8)半夏泻心汤——寒热结胃,中焦气痞。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9)半夏干姜散——脾阳不足,寒邪犯胃。温阳健脾,降逆止呕。
(10)茯苓泽泻汤——中阳不足,停饮胃反。温胃化饮,和胃降逆。
(11)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逆上冲。清热补虚,和胃降逆。
(12)橘皮汤——胃寒气闭,失于和降。通阳除厥,和胃降逆。
(13)生姜半夏散——寒饮搏结,气机受阻。辛散寒饮,舒展阳气。
(14)猪苓散——饮停膈上,呕吐思水。健脾利水。
仲景所列35首,重复者3首(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实有32首止吐方。
呕吐、干哕、恶心、嗳气等消化证,总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大法,投小半夏汤为祖方,以半夏、生姜为主药。其中加减变化如下:如果是胃中寒饮更甚,上下两焦气机被阻,胸阳不得舒展而胸中烦闷,宜减半夏1/5用量,生姜用量倍增,便是生姜半夏汤;虚寒胃反,上逆便燥则以人参补虚,白蜜润燥,便是大半夏汤;虚寒夹肝气上逆,吐涎头痛加吴茱萸,便是吴茱萸汤;邪热上逆于胃,下迫于肠,干呕而利,加黄芩,便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寒热相格,食入即吐,加黄连,去桂枝、半夏,便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饮停膈上,呕吐思水,投猪苓散;中阳不运,饮停而频吐,加桂枝、生姜,成为茯苓泽泻汤;阴虚水热互结,去白术,伍阿胶,成为猪苓汤。
经方组成,首先是严格的“对证”,要有鲜明的辨证针对性。其次是“少而重”,药味不多,药量很大,所谓的“方减药精”。
经方派的特色应当为后人所效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气候的改变、饮食习惯的不同,经方不能一成不变,应当创新,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