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白崇禧为何按兵不动?其实与一次秘密电话有关

淮海战役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军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斗中,号称民国“小诸葛”的桂系巨擎白崇禧,却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稳坐钓鱼台,使得国民党军队进退失据,最终兵败如山倒。

坊间时常流传白崇禧因各种原因挑起内讧,而真实原因,则是双方因为利益分配冲突开始博弈,最终在一次电话中彻底撕破脸皮,以至于诺大民国金瓜相击,天崩地裂。

打压桂系,蒋中正揽权

抗战后,蒋介石对桂系将领和政治首脑明升暗降,一方面让桂系人物享受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又以各种理由代管他们的实权。

蒋介石安排李宗仁担任北平行辕主任,这个职务名义上权力不小,整个华北地区都归李宗仁管辖,然而实际上国民党在华北平原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直报南京,根本不拿李宗仁这个副总统当回事。

李宗仁在北平不过是个无情的许可机器,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在办公室里给“不得不报送”的公文盖上许可章;桂系的第二号人物白崇禧的局面也好不到哪里去:1946年6月,白崇禧前脚就任国防部长,蒋介石后手就把自己的好门生陈诚送去坐上了参谋总长的宝座。

在此前的国民政府新规制下,国防部长只不过是个虚职,既不实际掌管军队,也无权过问下级各机关作为,基本上调度大权都由参谋总长节制。

所以事实上全部权力都与白崇禧无缘,和李宗仁最大的区别也就是陈诚甚至不需要向他请示,以至于连“不得不报送”的公文都不需要。蒋介石对桂系的提防足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而就在桂系各巨擎为蒋介石的政治操弄头痛不已时,一个天赐良机,让他们缓了一口气。

天赐良机,桂系领风骚

1948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此时罗斯福总统已经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代理总统。

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国民政府8亿多美元,让蒋介石政府感受到了甜头。然而,尽管杜鲁门给予了国民党大量的援助,美国却逐渐意识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他们发现对中国的援助滋生了大量的寄生虫。

因此,美国政界确信,如果他们想挽救国民党政权,就必须彻底地更换领导层,老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国的敌对方。

而在二战中,为了战区联络配合以完成在缅甸地区的作战指挥整合。美国人送来了史迪威,亲身感受蒋介石政权及其军队系统腐败无能的史迪威,对于国民党除了愤怒还是愤怒,多次越过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统帅蒋介石向美国参谋本部打小报告。

此后,蒋介石找了个借口把他送了回去,送回去正中史迪威下怀。他可以光明正大的打报告了。

美国大选在1948年也出现了惊天大反转,在大选初期,民调显示杜鲁门和杜威的支持率分别为52.2%与37.1%,蒋介石根据这份民调认定:杜鲁门必败无疑!只要杜威取胜,就可以刷新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政坛的形象。

蒋介石的判断并不算激进,美国各大媒体也是一边倒的倒向杜威,几乎连杜鲁门最坚定的支持者都看不到他取胜的希望。

对此,蒋介石打算花钱资助杜威。一方面,“友邦惊诧”就是蒋介石挤兑对手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还能借机展现中华民国的“民主气象”。最关键的是,只有大张旗鼓,杜威上台后蒋介石才能漫天要价。

美国两党驴象之争由来已久,蒋介石就安排一群人抬着纸扎的大象绕着北平走上一圈,提前安排好的媒体更是极尽所能大肆鼓噪。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杜鲁门拿下了美国28个州的支持,获得多数选票击败了杜威当选为美国第33任总统。美国朝野大跌眼镜,杜鲁门拿着提前报道“杜威击败杜鲁门”的照片庆贺胜利。

这可真是祸不单行,资助的钱不要紧,问题是这件事被杜鲁门知道了,不给蒋介石上上眼药,杜鲁门就不是杜鲁门了。不出意料,5年之内宋美龄第二次访美请求更多援助时,杜鲁门总统表示:还想拿着我的钱资助我的对手?没戏没戏。

非但如此,美国政府决意要蒋介石让位于李宗仁或别的更“民主”的领袖。由于长期以来,蒋介石毫不避讳的重用黄埔系而无视其他人的晋升之路。这正是桂系取代蒋系的天赐良机。

李宗仁在北平和教师、学生打成一片,主张用和谈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处处都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把自己装扮成为一个民主守护者。同时,对于和我军作战表现出反感,公开呼吁和平,一时之间被称为“和平将军”。

1948年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李宗仁抓住这个蒋介石既无靠山,又无心力的大好时机,公开地与蒋介石打擂台,大有再立第二党的架势。

裂土分疆,终成白日梦

到了1948年末,蒋介石大多数精锐部队已经死伤惨重,淮海战役充场面的不过是各个军阀手下的部队了。

白崇禧深知蒋介石已经无力再战,开始和李宗仁商议如何在接下来偷天换日:一方面要求和我军和谈,一方面逼蒋介石下台。但是他的真实目的绝对不和和平有一毛钱的关系。他只想借助美方支持和新中国划江而治。

武汉的一些政治家和名人开始酝酿“和平运动”。三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湖北省参议会副议长艾毓英经与李书城、耿伯钊三人找到了白崇禧。

艾毓英开门见山地问道“前面的战斗怎么样?”白崇禧回答说“非常糟糕。”艾接过话头说:“为了扭转战局,我能说不客气的话吗?蒋介石,这叫换马?说得好听点,叫刷新阵容。白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正是白崇禧想要的。他面带微笑,连连称赞:“你是对的,你是对的,但不能光说出来,要有行动。”

当艾毓英谈到准备在武汉发动和平攻势,促使蒋介石退位让位给贤人时,白当即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一定支持。并表示,与艾毓英“职责分工”,“你们利用议会,呼吁和平,表达人民的愿望。我用军事力量严密守护,确保绝对安全。”

11月25日下午,湖北参议院扩大会议刚刚开始,国民党湖北党部代理书记陈良屏匆匆赶到。

推开门就以蒋介石的名义要求停止开会,又把蒋介石的密电递给主持会议的艾毓英,只见上面写着:“据报道,湖北省参议院委员会中有人被共产党麻痹,利用议会开会之际,发表通电,为共产党张目。希就近严行禁止。”

艾毓英毫不客气地告诉陈良屏“我们是依法开会。把电报拿走。我们有个会,不能接待你。”陈良屏只好拿起包就走。

12月17日,蒋介石正式派张群、张治中、吴忠信前往南京傅厚岗号副总统秋官,与李宗仁就蒋介石下台问题进行初步谈判。

双方达成蒋介石主动下台和李宗仁代表总统行事。李宗仁又打电话给白崇禧让他在军事和政治上再施加压力。然而,当蒋介石分别收到白崇禧和程潜的请求下野电文时,他的肺都爆炸了。他一眼就看出白崇禧是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

至此为止,蒋介石不但决心不会再“主动下野”,而且由于解放军大举进攻,划江而治也不可能了。白崇禧试图分裂国家以保证自己权力不受损失的企图终究还是白日梦一场。

坐看生死,不闻铁马声

淮海战役打响后,我军两个野战军已经汇合,总兵力高达60余万,又挟前次大战之余奋,将士们摩拳擦掌欲立新功。同时,徐蚌靠近苏鲁豫皖根据地,在人力物力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支援。

但是,国民党军的每一个兵团在时空上都是分散的,到处都是被动的。解放军可以集中兵力,通过分割和包围的方式打击任何一方。

白崇禧认为:如果蒋介石执意要求把黄维和张淦的两个兵团从华中地区转移到华东地区,不说舟车劳顿,光是路上的时间,解放军就可以判断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和企图,这样就可以破坏部队预定道路上的交通。

再者,中野和华野也可能乘以黄维、张淦,转移到东部之时进攻武汉。当时如果把兵团转移到东部再转移回来,可能会中途被拦截,难免会武汉与徐州皆失。

有鉴于此,白崇禧极不愿意将黄维、张淦、兵团转移到东部。在白崇禧看来,既然败局已定,就应该主动转场,营造有利的布置来创造胜机,在此之前把多少人送进去都是添油战术。

张淦兵团是桂系的王牌主力,是桂系压箱底的擎天柱,白崇禧既然看出必败无疑,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士兵变成炮灰,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打算移交张淦兵团的指挥权。

特别是后来刘峙和杜聿明的重兵集团被围的时候,蒋介石一再地向白崇禧要张淦兵团,白崇禧不是“已读不回”,就是声称:“武汉是关系大局的战略要点,把主力全都调走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徐蚌之围没解,武汉先丢了怎么办?”。

在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先后面临被我军围歼的命运后,蒋介石基本上没什么筹码可以扔上牌桌了。当时傅作义已经被重重包围等着投降,就差个台阶下,民国占领区的半壁江山根本没有什么成建制,还有战斗力的部队了。

后来还试图通过空运调胡宗南兵团解围,可惜空运能力远超蒋介石的想象,既然白崇禧不愿意当炮灰,蒋介石就只能调用宋希濂的三个军了。

随着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全部被歼灭,林彪的大军即将入关,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的军事形势。白崇禧由此得出结论: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是无法改变的,既然于事无补,白崇禧连一个人都不愿意分过去。

12月初,蒋介石要求自己的第二军加入到蚌埠的区域作战中,但当第二军第九师到达汉口准备向东开船时,白崇禧突然派自己的卫兵去守船,船不准离开。国防部的电报和顾祝同的电话都被白崇禧推了回去,所有的好话都没用。

不得已,蒋介石与白崇禧当面对谈,骂白违抗命令。白祟禧反唇相讥:“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两人对峙数十回合,一个电话打了半个多小时,白崇禧却不肯放第二军登船。

黄维兵团因此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黄维兵团副司令胡琏从双堆集乘小飞机到南京,向蒋介石请示对策,蒋介石居然这样回答,“你们可以突围,不要管杜聿明,也不要指望李延年。”

黄维兵团冒险突围,在我军优势火力下建制被打空。杜聿明集团在永城地区被围后,杜曾再三请求设法从西安,武汉等地派兵增援。

此时的蒋介石能做的就是在南京“每天祈求上帝保佑全体将士”,一代“花园口战神”沦落至此。(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下令挖开花园口,引发黄河洪水以迟滞日军,黄泛区百姓死伤惨重,后世戏称“花园口战神”。)

弃明投暗,生亮何生瑜

1949年4月初,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代表团,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是由于白崇禧不甘心就此止步,依旧妄想占据西南一隅之地图谋再战,在他的影响之下,李宗仁最终拒绝签字。

4月3日,毛泽东单独会见了刘仲容,后者是广西秘密派往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联系的。

遂令刘回南京,转告李宗仁、白崇禧:“现在双方已经开始谈判,美国和蒋介石肯定会介入破坏活动。我希望李和白不要动。”他还说:

“白崇禧喜欢带兵,他在广西的兵力已经超过10万。如果将来和谈成功,我们可以请他继续带兵,指挥30万军队;我军渡河后,如果觉得孤立无援,可以退守长沙,如果不孤立无援,可以退守广西!让我们达成一个“君子协定”。只要他不进攻,我们三年不进广西,好吗?”

刘仲容感动地说:“毛主席的安排已经做到了极致。“4月16日,黄绍竑和屈武带着《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返回南京请示。白崇禧自以为还有力挽狂澜的机会,拒不接受《和平协定》,从而错失了一个弃暗投明,维护祖国统一的大好机会。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第二、第十三、第七、第十六兵团第二、第十三、第七、第十六兵团共计80万兵力,我军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为主力,先后660,000名解放军士兵,400,000名军区民兵参加战斗。

解放军歼灭国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变8人。

1949年后,白崇禧在大陆最后的部队被歼灭,受蒋介石“邀请”前往台湾。白崇禧在台湾省只充当蒋介石的“按钮”,每当美国的李宗仁发表反对蒋介石父子铁腕“训政”的言论时,蒋介石只需要轻轻按下这个“按钮”,他就会做出配合蒋介石的回应。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患急病在台北松江路第一二七号住所骤逝,时年73岁。

结语

白崇禧一生戎马,战功赫赫。他也曾为了打破封建帝制建立民族共和举兵起义,他也曾为了守护新生的亚洲第一共和国誓师北伐。他曾经在抗日战场上用自己的智谋弥补中日双方悬殊的武备差距,他曾经在战火硝烟中绽放光芒,但是最终,他败给了自己的野望。

在抗战胜利,国内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他本可以成为维护国内和平,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他本可以成为新的联合政府中的民族英雄、抗日名将。但是他为了自己一己私欲,负隅顽抗、固守西南一角以图分裂祖国。

一念之差,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却大不相同。我们更应该谨记并且感谢当年人民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决心,否则白崇禧为了一己私欲,分裂祖国的行径还真有成功的危险,祖国伟大复兴更是遥遥无期。

我们应当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才能对得起为民族解放,国家复兴决死的历代先贤。

参考文献

[1]苑朋欣.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白崇禧的猜忌与冲突[J].文史春秋,2009(07):34-37.

[2]王勇.淮海战役前后的蒋桂斗法[J].文史博览,2008(03):23-26.

[3]何开粹.白崇禧逼蒋下台始末[J].钟山风雨,2003(01):29-3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