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刘玮解读
关于作者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奥地利哲学家,后加入英国籍,20世纪最富有天才气质的哲学家,生前只出版了《逻辑哲学论》和一本小学生词典,去世后由学生编辑出版了《哲学研究》《论确定性》等著作。他对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本书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构思完成的天才之作,也是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代表。本书讨论了世界、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哲学能够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净化”,排除掉了很多传统哲学的“胡言乱语”。维特根斯坦一度认为写完这本书自己就完成了所有的哲学工作,可以彻底放弃哲学了。
核心内容
《逻辑哲学论》由七个核心命题构成:
(1)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
(2)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3)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
(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5)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6)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
(7)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这七个命题对人类的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本质和任务提出了的全新理解,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英美哲学的走向和气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引领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的一次重要转向,对之后一百年的哲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我这里说的“重要转向”叫做“语言转向”。什么叫“语言转向”呢?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中,哲学家原本关注的都是一些大问题,比如存在、知识、道德、审美,等等,而从这本《逻辑哲学论》开始,很多哲学家转而关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描述这些大问题的语言。他们认识到,要先搞清楚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边界,才有可能去讨论那些哲学里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维特根斯坦可以被看作是“当代哲学之父”。就像比他早大约400年的笛卡尔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告诫人们如果不首先搞清楚人的认识能力,就不能讨论存在、知识、道德这些认识对象,开启了一场“认识论转向”。维特根斯坦同样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他告诫人们,如果不搞清楚语言的本质,那么就连笛卡尔所说的认识论问题,也同样说不清楚。这就是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
《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名声显赫,影响巨大。虽然它非常薄,但是真正仔细读过这本书的人却并不多。就算是读过,也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全都读懂了,学者们为其中的只言片语争论得不可开交,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
在这一期音频的时间里,我们肯定不可能吃透这部著作,但是我可以带你了解其中的最核心的问题。在解读的第一部分,我先来给你介绍维特根斯坦前半生的传奇经历,以及《逻辑哲学论》的诞生过程;在第二部分,我会为你解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里面的七个核心命题;在解读的最后,我们来说说《逻辑哲学论》的巨大影响。
好,我们先来看看维特根斯坦前半生的传奇经历和《逻辑哲学论》的创作过程。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奥地利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他是8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的钢铁巨头,他们的家族是当时奥匈帝国最有钱的两个家族之一。这家的孩子都是天赋满满。维特根斯坦的大哥是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二哥是当时最有名的钢琴家之一;他的姐姐玛格丽特是社会名流,在她的朋友圈子里有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画家克里姆特等等;我们的主角路德维希更是20世纪最有天才气质的哲学家。不过这个天才的家庭也带着精神问题的基因,八个孩子中有三个死于自杀,维特根斯坦也一直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自杀的念头。
维特根斯坦原本在柏林和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对哲学和数学产生了兴趣。后来经人介绍,22岁的维特根斯坦跑到剑桥大学找当时鼎鼎大名的哲学家罗素学习逻辑和数学哲学。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大了,他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要继续学习航空工程。于是,罗素让维特根斯坦用圣诞假期写一篇文章给他,好判断这个学生的天资如何。一个多月之后,维特根斯坦拿着文章来找罗素,罗素只看了一句话就认定,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是不可多得的哲学天才!
之后罗素说服维特根斯坦转到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并且在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生涯里给了他父亲般的爱护和帮助。维特根斯坦非常喜欢辩论,而且从来不会虚情假意,总是非常直截了当,虽然有时候让罗素和其他人非常抓狂,但是这更激发了罗素对这个学生的喜爱。罗素还观察到,维特根斯坦研究哲学的时候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全凭一股激情。早上起来可能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希望,到了晚上就陷入绝望,他还有着艺术家特有的完美主义和强迫症倾向,必须要把问题彻底解决,并且要表达得极其清晰才算完。
在剑桥才学习了两年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维特根斯坦不顾罗素的反对回到奥地利参军。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还被盟军抓获,在战俘营里关了九个月。就是在前线的战壕里,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本《逻辑哲学论》的构思,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下了这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请假回家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这本书写完了。写完之后,他坚信自己完成了所有的哲学工作,可以就此放弃哲学了。
经历了这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维特根斯坦好像变了一个人。他把自己继承的巨额遗产全都分给了亲戚,然后到奥地利农村当起了小学老师,过着清贫的生活。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老师和朋友都认为,他这样生活完全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反复劝说维特根斯坦回归哲学。最终,在40岁那年,维特根斯坦终于接受了罗素的建议,返回了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一封信里用极其夸张的语言描绘了维特根斯坦的回归:“上帝回来了!”剑桥大学也为了维特根斯坦破例,允许他用《逻辑哲学论》这本8年前已经出版的小册子当作博士论文进行了答辩,由罗素和摩尔这两位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担任他的答辩委员。在答辩结束之后,维特根斯坦还非常自负地拍着两位老师的肩膀说:“没关系,我知道反正你们永远也没法理解它。”
维特根斯坦凭什么这么自信呢?这本书真的这么难理解,连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都理解不了吗?接下来,我就来为你解读《逻辑哲学论》这本哲学奇书的核心内容。
《逻辑哲学论》的体例非常独特,一方面是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独具一格,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在战争中构思和写作,必须要保持简洁。这本书没有问题缘起、写作背景这些常见的内容,全书最基本的框架由7个非常简洁的命题构成。这7个命题翻译成中文加在一起还不到100个字。然后在这七个命题下面,有更多层次的次级命题用来解释和拓展这些主干的命题。全书加起来,一共有526个命题。
这本书从形式上看简洁清晰,但是内容却非常晦涩。因为这本小书有一个极其宏大的目的,维特根斯坦要给人类的思想划定界线。更确切地说,他要给思想的表达,也就是语言,划定有效的界线。在界线之外的表达和思想,都可以归为“胡说八道”。
我接下来的解读,就省略掉《逻辑哲学论》里面的那些复杂的旁枝,紧紧围绕七个核心命题展开。我先把这七个命题给你念一遍,你先有个初步的印象,之后再来为你详细解读。
第一个命题: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
第二个命题: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第三个命题: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
第四个命题: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第五个命题: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第六个命题不太好用语言表述,因为里面有一个逻辑表达式,不过它的意思并不复杂,说的是“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
第七个命题是全书的最后一个命题,也是最著名、最经常被人引用的命题: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接下来,我就来给你说说这七个命题是什么意思。
先来看前两个命题: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它们听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其实具有很强的颠覆性。传统哲学一直认为,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事物”或者说“实体”,它们可能是具体的花草、动物这些物质性的存在,也可能是思想、理念这些精神性的存在。维特根斯坦一上来就要颠覆传统哲学的这个基本看法。他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单位是“事实”,而不是一个一个的事物。比如说“你正在听这期听书”,在这个陈述里面,“你”和“听书”这些要素单独拿出来,都不是“事实”,只有把它们加在一起的那个状态或者说“事态”,才是一个“事实”,它们构成了这个世界。
在所有的事实里面,有些是“基本事实”,也叫“原子事实”,另一些是“复合事实”。“基本事实”的真假对错不会因为其他事实而改变。比如“你正在听这期听书”就是一个真的基本事实;而“有超过一百个人在听这期听书”就是一个“复合事实”,因为它的真假取决于“张三在听这期听书”“李四在听这期听书”等等这一系列基本事实是不是真的。
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些事实构成的。你可以想象有一个无限长的句子,它表达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基本事实,以及这些事实之间的组合。这个无限长的句子就呈现了整个世界的样子。
理解了前两个命题,我们再来看维特根斯坦的第三个命题: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这个命题又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看法。我们可以用情话来表达爱意,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表达好恶,用数字来表达数量,但是,这里的“表达”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换句话说,语言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表达了事实呢?
对于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的解答很独特,他说:语言“画出”了事实,这个理论被称为“图画论”。比如说“你在听这期听书”,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句话就像是一个图像,它用模仿或者类比的方式捕捉到了世界中的一个事实。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表达必须和存在的事实一一对应。这就像作画时的写生练习,画面和风景是一一对应的,我们是利用语言符号对事实进行写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着相同的逻辑结构,就好像一幅画和它所描绘的风景具有的相同的空间关系一样。虽然画是由线条和颜色组成的,风景是由实际的物体组成的,但是因为它们的结构相同,我们就可以在画中领略到风景。
这个说法不难理解,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首先,语言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事实,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事实,只能利用语言清晰准确地呈现事实。我们更不能让语言越过事实,去解释“事实为什么是存在的”。第二,我们在描绘风景时,可能对于细节的表现有所挑拣,线条和颜色的表现有所选择,比如现实主义和印象派对于同一个风景的描绘必然非常不同。同样的,语言虽然在描绘事实,但是也和事实存在距离,不一定能够精准地表达事实本身。第三,我们没有办法用画图的方式来画出图画本身,我们可以用线条和阴影来画出其他事物的样子,但是不能用线条和阴影来描绘什么是线条和阴影。同样的,语言给我们框定了能够表达、思考、理解和认识的世界的边界,而超出这个边界的内容,或者对于这个边界本身,我们无法去表达、思考和理解。
说完了维特根斯坦非常独特的“图像论”,我们再往下看第四到第六个命题: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
这三句话涉及一些逻辑学的概念和问题。我先来解释一下这里面的“真值函数”这个词。“真值”就是说一个命题是真是假。比如“你正在听这期听书”此时就是一个真命题;而“你没有在听这期听书”就是一个假命题。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组合命题”的真假,比如说“现在有一百个人在听这期听书”,就需要把这些“基本命题”的真假组合起来,就像数学里面解一道函数题一样,这就是维特根斯坦说的“真值函数”。这个函数的构成方式,就是我们的逻辑规则,比如“有些”“全部”“和”“或”“如果……那么……”等等。凭借这些逻辑规则,我们可以组成不同的复合命题,就像数学里面用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符号来组成一个函数表达式。这些逻辑规则决定了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值与里面那些简单命题有什么关系。比如说“现在有人正在听这期听书”作为一个复合命题,只要有一个人事实上在听就是真的;而“现在所有人都在听这期听书”,想要为真要求就太高了,只要有一个人没听,它就是假的。
有了上面说到的那些标准,我们就能衡量一句话的意义了。如果不考虑具体命题,只讨论逻辑规则,那就是一些空话。而如果用没有意义的命题,再加上混乱的逻辑,表达一些似是而非的意思,那就是胡话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空话”没有什么危害性,相反讨论这些逻辑规则还是必要的,相当于我们要清楚加、减、乘、除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胡话”就不一样了。在他看来,我们的语言当中充斥着没有意义的胡话,有的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基本命题,有的是违背了逻辑规则把基本命题组合了起来。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传统的哲学核心内容,比如讨论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讨论道德和人生意义的伦理学、讨论美丑问题的美学、讨论宗教问题的宗教哲学,说到底讨论的都是没有意义的“胡话”。它们都试图捕捉和表达一些不可能被有意义地表达出来的事实,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比如,上帝是不是存在的,杀人能不能成为道德的,《蒙娜丽莎》是不是美的,这些都是传统哲学里面讨论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些说法看起来好像是一些命题,但是它们都没有表达任何事实,也就无法判断真假,所以不应该成为哲学讨论的内容。
到这里,我们就来到了《逻辑哲学论》最著名的第七个命题: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一句话,就推翻了传统哲学讨论的大半壁江山,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的讨论都被驱逐了。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问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犯了试图用眼睛看眼睛,用边界研究边界的“跨界错误”。能被语言把握的,能被思考的,就是我们能够有意义地去言说和思考的全部。传统的哲学思考总是误以为我们能够超越思想和语言的界限,去思考是否存在那些没有办法被思考的东西,试图去谈论那些在语言边界之外的东西,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胡话”。
不过我也得提醒你,维特根斯坦并不是说有关存在、道德、美丑、宗教的问题本身毫无意义,相反,这些问题对人生来讲可能至关重要,甚至对维特根斯坦本人来讲也至关重要。他的意思是,关于这些问题的哲学讨论毫无意义,因为关于这些问题的陈述并没有表达关于这个世界的事实,因此不存在真假,也就不能判断对错。它们仅仅是个人主观的判断和信念而已。
那哲学还能干什么呢?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工作只能是消极的,类似于为科学清理战场的工作。命题的提出和验证需要考察对应的事实是否存在,这就是经验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工作。哲学的职责很显然不是提出和检验命题,因此也就不可能发现新的真相来增加人类知识。哲学研究的仅仅是命题之间的关系,用逻辑规则来消除思想和语言当中的误解和混乱,从而进一步澄清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确认可以思考、可以理解、可以言说的边界。哲学就是帮助人们把可以说的东西说清楚,同时指示出哪些是不可说的。这也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认为,在写完了《逻辑哲学论》之后,他就完成了哲学的全部工作,可以转行干别的去了。
不过这个时候,一个吊诡的问题出现了。如果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语言的态度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哲学写作呢?《逻辑哲学论》这本书难道不是在说一些不能够被说出来的事情吗?比如语言用图像的方式描绘世界,这显然不是一个可以观察的事实,也不能被分解成更基本的事实。维特根斯坦其实很清楚这个吊诡之处。一方面他宣称:书中所传达的真理之为真,在我看来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又说:理解我的人,最终会认识到我的这些命题都是胡话。他还建议读者把他的这本书当作一架梯子,供人们爬上真理的屋顶,一旦爬上去之后,就可以把梯子扔掉了。这么看来,维特根斯坦很清楚,自己仅仅是把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指示”给了读者,但是并没有“论述”或者“证明”这种关系。他就好像是站在这本书设定的语言的界线之外,把界线指给读者看,更多的事情他也做不了了。
讲完了《逻辑哲学论》的七个核心命题,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维特根斯坦的出发点是要理解我们所能认识、理解和表达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思考和语言是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事实;基本命题用“图像”的方式,表达了基本事实。这些命题内在的特质和结构,通过逻辑规则构成了复杂命题和我们的整个语言结构。我们通过语言把握世界。而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分辨语言中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以此改善和推进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哲学虽然不能给出新的知识,但是可以为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设定界线,让思维和表达变得更加清晰,同时排除掉那些没有意义的、扰乱视听的胡言乱语。
说完了《逻辑哲学论》的核心内容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抱负之后,在最后一部分,我再来说说这本书对当代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前面我提到了,《逻辑哲学论》直接带来了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它提供了一个思考世界、思想和语言关系的全新框架。这个框架力图避免日常语言的模糊性,要把语言精确地还原成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再把这些命题用清晰的逻辑符号联系起来,最后用逻辑规则像解数学题一样把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假计算出来。这样人们就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论。我还记得我在大学上逻辑课的时候,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讲,学逻辑学的好处就是,我们在遇到争论的时候,可以坐下来,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算算到底谁是对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面想要实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真的不大可能实现。我们怎么能做到每个词语都精确地对应着一个事物,每个命题都在表达一个事实呢?
所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对哲学的影响更多不在于它的具体观点,而在于它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比如哲学对于自身意义的躬身自省,对哲学表达的清晰度和精准性的严格要求,对命题原子化和推理形式化的发展,以及对无意义命题的严厉拒斥。这些都给后世哲学家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对语言进行分析,要把一个论证里面的命题分解成原子命题,然后通过逻辑运算来考察这些原子命题组合而成的复杂命题。
《逻辑哲学论》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哲学观被一大批哲学家接受和发展,形成了当代“分析哲学”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主导了当代英语学界的哲学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德国法国的哲学研究之中。分析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具体问题上都有不同看法,也会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写作风格却非常接近。比如,他们都认为逻辑对哲学研究有着根本的重要性;认为在研究某一个哲学问题时,需要首先分析描述这个问题的语言,等等。分析哲学与其说是一个哲学流派,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习惯,它有意识地不去建立宏大的哲学体系,不去回答人生意义、历史走向、超越的存在之类的问题。分析哲学注重的是哲学讨论时严格的论证,对某一立场的准确陈述,准确地使用概念和语言。
这样看来,维特根斯坦的这本《逻辑哲学论》所带有的哲学气质就构成了当代哲学的底色,用一个注重语言和逻辑分析的框架塑造了当代哲学。
好,到这里,维特根斯坦的名作《逻辑哲学论》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几个知识要点:第一,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天才气质的哲学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构思出了《逻辑哲学论》;第二,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本书囊括了哲学的全部内容,从世界的结构讲到了思维和语言的构成,最后排除掉了那些哲学无法讨论的东西;第三,这本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也是“分析哲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当代英美哲学的基本气质。
不过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虽然开创了这场席卷英美的哲学运动,但是他自己却在30年代经历了一场“转向”,他逐渐意识到《逻辑哲学论》里面追求的那种表述绝对清晰、逻辑绝对严密的哲学,违背了人类语言的本质。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里,维特根斯坦又转回到了“日常语言”。我会在为你解读他的《哲学研究》时,详细讨论他的这个转向。
撰稿:刘玮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