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易解民间俗语“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
    
     百度了下灶神,介绍的很全面,选了大致的描述转载过来。古人如此看重灶以致封神,从唯物史观朴素的看是有其历史发展必然的,因为在古代祭祀的功能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传承,通过缅怀并直接影响实际生活行为由此代代相传。而祭祀的对象就必定是尊贵的但又可以仿效学习的,比如在道家语境下的很多“神仙”是脱胎于凡人的,正是因为脱胎于凡人故就有了学习以及仿效的实际生活意义,所以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中人人都可以“修仙成神”,典型的关羽由凡人被封“关帝”,药王孙思邈,夫子孔丘,还有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八仙”等等,按照现代话讲,封神并祭祀这种仪式化尊贵化的行为就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记住”的目的是好好活,更好的活,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封神”更多的是一种对后人的教化。迷信成分并不浓厚,这点笔者很赞同郭沫若先生定义的“泛神论即无神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反而能产生一种悲悯而达观的视角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于自然万物一切能和谐共存的情怀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儒释道三教的包裹下释放出来,
     

     回到灶这个话题,别说古代,广大80后的童年生活中,由于当时第三产业不发达,家家户户基本都得在家搞饭吃,而且那时候不是烧柴就是烧煤,还得经常留火过夜,这又牵扯到家居安全的问题,一旦灶厨有点问题小则全家人就得饿肚子,大则引发火灾房子都烧了去,那住的地方都没了,可见灶在生活中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家长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和灶有关系,自然灶在家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封神”也就情理之中了,所以祭拜灶神自然是在理所当然。
    
 而民间俗语“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的意思经常拜拜灶神比做法事效果更好,而且谢灶一般都在农历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这几日。看到这里笔者也是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民俗?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得这几天,平时就不行?这是不是空穴来风的迷信?笔者运用干支易学思维思考了一番,发现这里面就包含了深刻的易理。下面从干支易的角度解析一番,首先我们都知道农历六月为未,金口诀中未月将午,未为己未为太常主饮食干支又为土,午为火+土为灶,己未又为离卦的上五爻为君位,午又为将神合未必合巳组合为巳午未三会火局,而己巳又为离卦的上六爻神位,如此神君合体又太常主饮食临灶,象意上灶神就很充分了,巳辟乾为金数为49数,乾又为天,民以食为天,故组合为火天大有卦,因九九归一与“大有”意不符,故取四数,如此则初四,十四,二十四,这几日拜祭最为好,这就产生了“大有”,预示厨灶平安,食物充沛,不挨饿。也符合大有卦的爻辞原文:元亨。之意。
  分析至此一切就明朗了,可见这里面包含的并非迷信,反而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那么把这些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以活用,亦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