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毛姆曾说:“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起来都微不足道。它使人对自己的人格做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

01 新闻:九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

昨天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心里挺不是滋味。

11月6日深夜,南京某小区里,9岁小男孩因为想爸妈独自在家大哭。民警赶到后想要联系家人,却遭到了男孩的阻拦,他一边哭一边说:求你们别打电话给她,妈妈跑单不够拿不到工资……当天晚上10点左右,小男孩的邻居报警,称看见孩子趴在窗户边上大声哭泣,已经连续几个晚上了。接警后民警迅速赶往现场,隐约看见5楼有个男孩趴在窗户上抽泣,窗户上没有防护栏,十分危险。民警大声安抚迅速上楼,只见孩子光着身子,满脸泪水,全身冰冷。民警立即让孩子穿上衣服,邻居也从家里带来了热乎的包子。

家里为什么没有大人,男孩又为何连续几晚在窗户边哭?当民警询问孩子父母的信息,孩子支支吾吾不愿说出口。眼看民警找出了孩子母亲的电话,男孩突然大哭请求:我父母都出去干活了,求你们别打电话给她了!

原来,男孩今年9岁,妈妈深夜跑出租,爸爸出门拉货去了。一个人在家的男孩很孤单,又不想打扰父母的工作,就一个人跑到阳台哭。哽咽中,他还不忘为爸妈说话:"我怕我妈付出那么多的努力都白费了,她跑单跑不够时间就拿不到工资的。" "她晚上虽然不顾我,但早上都顾我的。

民警劝说孩子上床休息后下楼,等了一个小时后终于见到孩子的母亲,劝说她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众网友看到这则新闻后纷纷表示:男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02 懂事:性格特点折射出人格品质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陪伴,是构建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基石。在这则新闻中,父母的缺位,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影响。但现实可能同样复杂,就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前,无法谈及其他层次的满足。

我想我们无法指责父母为什么要把9岁的孩子独自扔在家里,无法指责父母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但就像大家都看见的一样,我们都认为这个男孩很"懂事",也因为太懂事了,让成年人心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来说,懂事的孩子大多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家庭。懂事是一个外显的特质,但是从内而言,依然折射出的是孩子的人格特征。懂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容易形成什么人格?家长面对太懂事的孩子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懂事,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理解别人,能体谅他人的辛苦,第二层意思,是明事理,讲道理。我们常说一个孩子懂事,一般是第一层意思。尤其是指孩子懂事,能体谅父母。

懂事的孩子,一般共情能力都非常好,有很强的同理心,容易对他人产生同情。但是过度的懂事就有可能不是优点,而是问题。

最典型的是讨好型人格的人,一般人们都会用"懂事"形容他们,这类人善于察言观色,在不自觉中,常会压抑自我的真实感受来满足别人。这个类型的"懂事"很好理解,它的"坏处"也不言自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的确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总是用各种方式,比如赞扬等方式来鼓励孩子"懂事",就要警惕孩子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格的人看上去也很"懂事",这就是回避付出型人格。这类人的懂事,表现在很害怕麻烦别人,对于别人的付出表现出焦虑上,但实际上,这种看上去的懂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防御,他们通过懂事,来切断和他人的链接。

曾奇峰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帮了一个人很微不足道的小忙,对方一直说谢谢,表现出一副受到了极大恩惠的样子。于是曾奇峰说:你对我很有敌意,是在用"谢谢"来抵消掉我刚才的帮忙,这样,你就可以跟我拉开距离了。也就从心里感觉不欠我什么了。

这个人当时很蒙圈,完全听不懂曾奇峰的话,后来经过深入的自我觉察,他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以说,这是一种隐藏的很深的"防御性懂事"。

除此之外,配得感的低的人,一般也都显得比较懂事。配得感低的人,有骨子里深层的自卑,他们从潜意识深处认为自己不配得,不配吃好的,不配穿好的,不会用好的。这样的孩子,也会让人感觉懂事的让人心疼。

最后,"过分讲道理"的人也会显得很懂事。简单的说,他们内心有非常强大的"超我",这个超我就是内化了的来自外界的道理,我们非常认同道理,凡事都容易以"对错"衡量,只专注于做"对的事",比如,照顾别人的感受,给别人留面子等等。

对于这类人来说,"道理"是他们压抑自我真实感受的铠甲,他们用道理来武装自己,显得非常"通情达理",但是这背后,却是和自己真实感受链接的断裂。

03 区分:成熟型懂事vs 自卑型懂事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懂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厘清关于懂事的概念,才能从人格上知道成长的方向。

成熟型懂事,是一种以人格成熟为基础的懂事,这种懂事更多的内涵在于"明事理、辨是非"上,当然,这类型的懂事也必然包括拥有同理心。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祛除了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看见"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可能。

人格的健康程度和一个人的认知层级密不可分,当一个人的认知层级越高,就意味着ta越能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道理,能接受这个世界除了"自己的道理"之外,还有"别人的道理"、"普世的道理"等等。这样,他们就不容易只讲自己的理,自然,也就活的更加通透和豁达。

这个时候的"懂事",就是一种基于人格圆融之上的懂事。

与之相反的是自卑型的懂事,这个类型的人,不管是讨好型人格、回避付出型人格,还是配得感低下的人、超我过于强大的人,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自卑。

这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源于自身安全感的缺失、自我价值的低下和缺少自爱的能力。本质上,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的情绪、感受不重要,自己的诉求不重要,自己不配和别人打交道,不配得到别人的付出和尊重…

这是非常要命的懂事。正因为此,所以,懂事的孩子才让人心疼。

04 盛产"自卑型懂事"的家庭

懂事只是一个形容词,其背后是人格的特征。而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所以,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那些表面乖巧懂事,本质上压抑自我的孩子呢?

第一种,缺少对孩子陪伴的家庭。

孩子的安全感构建于生命的早期,而且有固定的窗口期,一旦错过就只能部分修复,但却很难做到逆转。父母的陪伴,是构建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父母能否充分的满足孩子的依恋关系,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内心安全感水平的高低。如果缺少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自卑,学会压抑自己对于关爱的渴望,容易变得会察言观色,讨父母欢心,这就会直接导致日后的讨好型人格。

第二种,过于苛刻的成长环境。

如果父母自身人格不够成熟,是苛刻型的家长,他们就会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挑剔、指责、抱怨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做,会极大的摧毁孩子的自信心,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难以建立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自卑的人,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自如的展现自己,他们或者放低身段,或者无意识的将自己置于隐形状态,以逃避人际关系,在外人看来,他们会显得非常懂事,但是这种懂事,是以自我压抑为代价的。

第三种,其他带来不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情况会让孩子缺失安全感,比如将孩子寄养,父母关系冷漠、父母对孩子忽视,很少重视孩子的感受,以至于孩子自己在学校遭遇过被霸凌、被孤立之类的经历等等,都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

05 改变:警惕抚养出过分懂事的孩子

觉察即疗愈。对于特别懂事的孩子,父母应该做的,是厘清概念,提高警惕,矫正自己的抚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思维模式的改变,从正面到负面,从消极到积极。

对于孩子,少责备,多理解,少否定,多肯定。这个改变是必须的,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深远的。当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方式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曾经让自己怒不可遏的东西,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

比如说孩子的顶嘴,家长如果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并因此而惩罚孩子,那孩子可能以后就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家长将孩子的顶嘴看成是孩子内心力量增强,能够敢于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不会对孩子的所谓顶嘴恼羞成怒。

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需要家长认知的升级以及对自己过往行为模式的觉察。

第二,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在安全感的构建上尽量满足。

比如,如果确实因为生活不能够有大段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良好的精神哺育,那么就要跟孩子说清楚这个事实,并且,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的高质量陪伴,就是能给到孩子更多的理解、尊重,让孩子不会感觉自己做的不符合父母心意就会被抛弃或者受到惩罚,让孩子从内心构建安全感。需要让孩子懂得,虽然父母不能时时陪伴,但是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

自卑的孩子都不敢表达真实的表达自己,这背后是害怕来自外界的评判。比如,两个苹果,自己选择了大的,父母就说孩子自私,那么孩子就不敢再拿大的了。

其实想要大苹果是多么自然的事,然而父母却总是给孩子正常的行为上贴上各种各样负性的标签。

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的这种爱评判的习惯,并且鼓励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人的成长,是先自私再无私,先不懂事再懂事,先自由再自律的过程。如果不给到这种天然人性的允许,就直接以道德绑架孩子,以负面标签评判孩子,那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自卑呢?

第四,教育孩子的方向:懂事不如任性,任性不如明事。

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观点,非常认可。明事,不仅是明"事",还是要明"人",这个"人,"不仅包括"别人",还包括"自己"。

家长需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诉求,然后再去理解别人,理解道理。明事的境界,是教会孩子修持内心,不高不低,不偏不倚。既能用一颗清朗之心去看待别人,更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写在最后:

懂事是中国家长经常夸赞孩子的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既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全看父母怎么引导。当孩子明白道理,尊重他人的时候,父母夸孩子懂事,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构建社会角色,当孩子过分压抑自己,表现出对别人过度的理解时,就需要警惕孩子的自卑与讨好。

这中间的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很多人都说,看过很多育儿书,但是还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理解的是否准确——"精准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理解,做到知行合一的关键。这需要家长的觉察和思考。毕竟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