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水之三性,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 2024-04-11 02:09:12 《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这千古圣言,老子淡然地说:上善若水。两千多年过去了,轻轻一句上善若水,至今仍然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法则。老子堪称“水哲学之父”,他将水融合于道,把深奥的宇宙人生真相通过水这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阐述。在人生的旅程里,当我们疑惑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水知道答案!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无欲,不争,柔弱。正是这简简单单的水之三性,却如指月之手,为我们道出了修行人最为关注的安心的大法门,我们称为“老子安心六字诀”,即“无欲,不争,柔弱”。人的一生,从单纯到纷乱,是自然获得;而从复杂回归简单,却是修行的结果。生活这口大炼炉,在外锻炼我们的身,在内淬炼我们的心。我们或被动或者主动地修正自己,去顺应生活,去获益于生活,去掌控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找寻并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让自己获得足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力量,获得生命的喜悦。我们修行的初心是离苦得乐。活在喜悦中不仅仅是生命彼岸的果实,更使我们在修行途中能够欣赏到感受到的路边盛开的鲜花,它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呼唤,本能的渴求。 活在喜悦中有个前提,那就是心安。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厦的基石,心定则静,静而后能安,安则喜悦生。心若不安,则精神涣散,种种烦恼苦闷,不召自来。幸福不远,心若无事,幸福就在眼前。我们之所以在烦恼苦海中不停地翻滚,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挂碍,有挂碍故。心安是什么?心安就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要心安,就要去心头之挂碍。智慧的老子觉察到,对于凡人来说,外若有事,内要无事,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最根本的方法是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做到外无事,倘若外无事,自然而然,内无闲事上心头。 我们内心的烦恼,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求则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开悟的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无烦恼,无欲是根本。无欲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贪念是无始以来人身上最强烈的习气,多得为乐,爱占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贪念与不知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去贪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反观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知足知止是老子留给我们在人生旅程中行走的指南针,“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雄,守其雌”,“知足者富”,他再三告诫我们要少欲无为,如此身心方能得定,由定而得安乐。老子进一步指出“无欲”是一种“虚”。老子认为,人心原本是清静圆满的,是“虚静”的,受后天种种欲望的干扰而变得浮躁不安、相互争斗,因而人们需要排除贪念,舍弃内在的私欲,抛开外界的干扰,回归到本初的清静空明,达到人之本性而“观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复”即是复归、返还,回到最初的状态。要“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观复”,才能“无欲”,所以,“无欲”不是形式上表现的没有欲望,而是心境的清静空明的“虚”态,一种身心真正自在的状态。无欲必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和行动上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不争。老子敏锐地觉察到,如果说贪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那么争就是贪念落实的过程,它如一股狂风吹向我们的心湖,争不止,心不宁。老子反复劝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不争而自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间无常,不争名,不争利,则不为名利所累。心无欲,行不争。内心喜悦如水之下,自然而然。无欲,不争,如捆绑在我们身上的两道绳索,面对人生险境,它能让我们止步不前。身不涉险,内亦相安无事。真正要达到外无闲事上心头,还需要一个护身符:柔弱。再有力气的壮汉,伸手到水缸里抓一把水,抓得越紧,越一无所有,再锋利的宝剑,挥刀断流,亦不能如愿。柔弱胜刚强不仅仅是水的特性,更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智慧。可以说,贵柔尚弱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吕氏春秋·不二》中载“老聃贵柔”,老子认为,万物盛极必衰,刚强是败亡的象征,壮盛是衰落的征兆,柔弱则是新生的标志,是生命力的体现,换言之,万物刚强意味着灭亡,万物柔弱则意味着长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把“柔弱胜刚强”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普遍有效的方法,告诉人们应该使自己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和状态,凡事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能延缓乃至避免向刚强的转化,从而维持相对的长久,避免“自遗其咎”。 赞 (0) 相关推荐 如何化解你此刻的迷茫和困惑? 点击背景音乐,阅读文章更有感觉哦!~ 你是否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对未来的迷茫,对人生的担忧,对生活诸多问题的困惑和不解! 人一生都在追求智慧,但是真正能拥有大智慧的人寥寥无几,普通人,只要能修得一颗 ... 弱道 弱 就这弱鸡的样子,能顶什么用啊?但是,在老子那里,"弱"可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作为一句完整的话中的后半句,要理解"弱者道之用"的意思,肯定还得联系它的上半句 ... 水之三性,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 <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这 ... 《人间之道》:水之三性,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 <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这 ... 我60岁退休后读了200本经史子集,我发现5000年历史中蕴藏着6大处世谋略,每一条都讲透了为人处世的智慧 [1]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圆内方,万事好商量. 为人处世是两种概念,为人是做人,处世是社交,做人是给别人看的,不要自我欣赏,只有两个人以上的关系,才会存在道德这个概念,自己感动自己没用,社交是为了自 ... 李白《战城南》,“抄袭”老子一句话,说透了战争残酷的本质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 ◆ 内容来源 | 李白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李白写过一首<战城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他说" ... 道德经暗藏玄机,老子2000年前参透四维空间?或许老子没死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曾有这样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指有和无来源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换而言之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的尽头都写了:紧接着老子 ... 水之三性:无欲、不争、柔弱,追求心安的法门! 壹 <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 ... 和珅3点为人处世之道,拿到现在用,一点都不过时 相信,诸位都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剧,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相爱相杀,让人开怀大笑. 可往往,小的时候喜欢看纪晓岚,长大了却喜欢上了和珅,因为和珅的一举一动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尽管历 ... 出自《易经》的30个成语,暗含30种为人处世之道 数往知来 出自:<周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译义:数往知来表示明了过去,可以推断出未来,即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 极深研几 出自:<周易·系辞> ... 掌握《周易》30个成语,学习30种为人处世之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 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