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小伙遭遇ICU生死劫难,他到底怎么了

这是小李从县城转院到市医院的第六天,下了四次病危,小李妈妈的情绪已经崩溃到麻木。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对你一顿拳打脚踢,在你服气之后还要再补上一棍子。

在强有力的呼吸机支持下,管路里的气流声呼呼作响,小李的血氧饱和度堪堪及格,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双肺慢慢的丧失了呼吸功能。

为什么会这样,20岁的他还那么年轻,他到底怎么了?

有一类边缘人,由于自己的性取向不被认同,只能偷偷的被生活着,以至于自己被伤害到了,也浑然不知。小李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是有问题的,偶然的机会去医院做筛查,疾控中心复诊后通知他进行抗病毒治疗。只不过鸵鸟心理作祟,不想面对现实,他逃离了,继续自己麻木压抑的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终于有一天,体内的免疫持续恶化,他感染了致命的“肺孢子菌”

“肺孢子菌”在它体内疯狂的生长,肺被攻击得奄奄一息。小李转到市医院的那一天,身体已经极度缺氧,ICU医生果断用呼吸机来为他创造治疗的时间窗口,可惜效果不佳。再次回到了告病危的时候,小李的妈妈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举动:“决定转院”。管床医生客观冷静的安慰并斥责,“我们已经尽力了,但转院途中很有可能会加速小李的死亡!”

市医院在本地区名声显赫,这里的大夫做出的判断其实是很权威性的。但一下小李妈实在无法接受现实,完全是用着赌博式的心态强行转院。我们医院的120前往两次评估,病情太重了,真的不敢动。小李妈签了生死状,还是强行要转。市医院组建了强大的医护团队将小李护送来我院。

小李过床后,有麻药过浅的迹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人机对抗,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再次把小李麻翻,人机协调起来后,血氧饱和度慢慢的稳住了。重新评估小李的状态,心电监护上的生命体征闪烁不停,一身滚烫到发红,如同捞出油锅的小龙虾一般。真是个烫手的山芋,难搞。主任拍拍我的肩膀,淡定的说了一句“加油”!莫名的压力让我眉头紧蹙。

(图片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这是我第一次和小李妈妈交谈。小李妈妈不断的自责,灵魂像被熔断的保险丝,害怕与恐惧的情绪喷薄而出。要知道,对于免疫缺陷的患者,感染了“肺孢子菌”,病情一旦进展到了上呼吸机的地步,病死率高达百分之六十,这还仅仅是欧美的综述数据,也很符合大家日常工作的经验所见。

宣泄完后,小李妈妈坚定着眼神,向我平缓的诉说:“小李的病情我很了解,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育二十年实属不易,做妈妈的知道希望不大,但不想留有遗憾而放弃一丝丝的希望。就算到最后的最后,战无可战,我也心无所憾。”话虽如此,但在危急重症面前我们大概率知道结局,也不知道结局。希望到底有没有,永远都是走下去才知道的。
小李需要大剂量的镇痛镇静药物来维持,以配合呼吸机的治疗。环顾四周,把他身上所有的管路都换一遍,再拿去做细菌培养。要知道,免疫缺陷的患者,在各种天然屏障被破坏后,罹患机会性感染的概率会大幅增加,没有你见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感染。尽管如此,只有气管插管没法更换,因为高呼吸机参数,不允许你拔管再插管那数十秒。但经验告诉我,他需要做气管切开,因为气管插管是深疼痛刺激,更换成气管切开导管后,小李的镇痛镇静药物剂量会降低,气道管理也会游刃有余。
怎么切?
当然是经皮做微创气切最合适。普通的气管插管,除了连接呼吸机做基本的呼吸通道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保护的是下气道。患者插管时间长,声门下会残留有大量的口腔分泌物,气切途中分泌物会落入下气道,此时会诱发剧烈的呛咳,在有限的局部解剖中做微创气切的风险和难度必然增大,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一次成功,因为时间和病情不允许,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小李妈妈的态度很坚决,同意行气切手术。
完善术前准备及备用方案后,主任亲自指挥。但出师不利,就在最开始穿刺的时候恰好刺破了气管插管内的气囊,声门下的分泌物涌入下气道,小李出现了明显的呛咳,身体不自主的抽动,随后出现了剧烈的人机对抗,血氧狂掉。没有时间犹豫,只能加快速度。扩皮的瞬间,巨大的气压把气道内的血性分泌物冲了出来,面屏瞬间染红。要知道,小李可是高病毒载量患者,我的内心突然一紧。但转念一想,应该没有问题,防护很到位,相信自己。
手术很顺利,果然人机协调了不少,呼吸机参数可以稍微往下调一些了。
(图片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回过头来,我们思考,为什么小李在用药之后,治疗的反应不佳。
难道他天生对该药耐药?我们要不要做个补救性药物治疗方案或者直接换二线治疗方案?
肺孢子菌治疗的主药在国内只有口服制剂,而指南推荐重症患者需要使用针剂。为什么?因为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吸收功能差,口服药物吸收入血的血药浓度无法保证。所以现在的核心就是耐药性与血药浓度监测的问题,这个门槛看起来很简单,但国内能做的医院寥寥无几。那么更换二线方案如何?二线方案毒性大,治疗效果不明。与感染科反复斟酌,暂时给予了一个联合治疗的补救性方案。但这是不是明确的突破口?先观察他的胃肠吸收功能再做评价。
翌日,开始了肠内喂养的尝试。还没到评估的时间,小李经鼻胃管喂养下去的营养液便从嘴角翻出来。护士们被搞得狼狈不堪,调整了各种方案,营养根本做不下去。小李的胃瘫痪了一般,丧失了正常的功能。但这让我眼前一亮,喂养的失败说明喂养的药物吸收入体内达不到治疗的目标。如果解决了小李的喂养问题,治疗很有可能会逆转。重症技术再次有了发光发热的时候,胃不吸收没关系,但肠子还有吸收的功能。只要我们放一根足够长的管子,通过胃的进口与出口,到达肠腔,再更改喂养的配方,患者极大概率有喂养成功的可能。这是我们在救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收获的经验,同样技术也可以移植到小李身上来。
于是,小李体内多了一根空肠管。
喂养终于成功了,但还没等高兴的劲头过去,两天后小李的嘴角又在涌出胃内容物了。喂养又失败了?仔细查看,发现这并不是我们给的营养液,而是胃液混杂的内容物。空肠营养在吸收的同时,胃液也在大量的分泌。只是目前小李的胃肠功能紊乱,本该往肠内去的胃消化液,逆行出来了。于是,小李的另一侧鼻腔内又安置了一根胃肠减压管。就这样,我们不断的做着加法,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他就是以这种方式勉强地维持着生命。家属视频探视都不忍直视,甚至会害怕,人怎么可以以这种方式活下来?他,还有希望吗
呼吸机就这样呼呼的吹着,但是小李镇痛镇静药物始终无法减量,这让人很匪夷所思。身旁的护士突然提醒一句:“是不是有吸毒史?”我恍然大悟,患者一直表露着毒品戒断症状,但我们却忽略了。

(图片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小李李妈妈听闻犹如晴天霹雳,孩子竟然有吸毒史。回到家中翻箱倒柜,果真发现有证据。没有更糟糕的病情了,毒瘾的发作让病情雪上加霜。怎么办?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需要的是麻醉药物的慢慢减量和疾病煎熬的较量。
小李长时间的停留在重症病房,考验的是ICU医护团队的耐力。病人的各个器官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天都在重复的监测与评估,每天都在院感上使劲,时刻胆战心惊提防着新发感染,总是在掂量抗生素要不要改动......在艰难、漫长、挫折而又坎坷的治疗过程中,让大家的内心坚如磐石。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之后感染指标开始进行性下降,患者的呼吸机参数稳步下调,镇痛镇静的药物剂量也终于大减了下来。到了第十天,患者终于从混沌中苏醒,小李妈妈欣喜若狂,谢天谢地,他竟然还有重生的机会。
第十四天,小李的气切套管封管,小李能说话了。弱弱的第一句话是:“想回家”。我脱下手套,握着小李的手说了一句“没问题”,小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后的日子里,小李身上的管路不断地做着减法,精神状态与日俱佳。终于,长征的路上迈过去一个大坎,小李智力与体能的恢复也让人刮目相看;也终于,小李转回了感染科病房继续抗病毒治疗。
小李的重生,对于小李妈妈,对于重症团队而言,都如同苦行僧在炙烤的沙漠中历练后到达了绿洲。
唯有坚持和信仰让我们到达胜利的彼岸,这也是ICU人必备的品质。
-THE END-

作者:几米彡阳光

本文为真实病例系列,转载请留言开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