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孔子,至今后人主要生活在曲阜,周边国家也有孔子的后人。北宋有一位名人,就是人称包青天包拯。为宋代著名的清官,深受百姓后代。如今包青天后人在何方,事实包家35代人有一位,就默默无闻做了一件事。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因脸色黝黑,被戏称为“包黑子”。执掌开封府期间,秉公执法,深受仁宗皇帝信任。当官期间可以说破案为数,被百姓们称为包青天。如今后人对他印象最深刻,就是头上的月亮。据传包拯刚出生的时候,肤色较常人较黑,父亲嫌弃他,把他遗弃在路边上。不过大嫂不忍心,将他抱回家其抚养长大。也是为什么戏剧中,包拯一直称呼嫂子为嫂娘的主要原因。后来嫂嫂看到包拯长大之后,觉得这样不是个事,将孩子的真实处境告诉公公婆婆,包拯的父母决定认回孩子。不过家中二哥和二嫂却不愿意,担心抱回去与之争夺家产,于是诓骗包拯到一个古井当中。幸亏包拯福星高照,只是摔伤,后来头上伤口痊愈,就留下那个“月牙”。不过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包拯,本身为天上星君下凡,头上的那个“月牙”,据说是开了天眼。
不过历史上,包拯的故事没有那么传奇,没有那么神话。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因早年牵挂父亲,并没有走远。中间还辞去官职,侍奉家中二老,等到父母去世后,才开始回归官场。政绩除了查案之外,还出使过辽国,向皇上提出一些富国强民的意见。
包拯的故事,搬上了艺术舞台,譬如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包青天之七侠五义》等,在文学作品及电视剧他“出镜率”相当高。印象最深刻,还是那场“狸猫换太子”,敢于接别人接不了案子。案子幕后真凶,就是权势滔天的赵太后,最终还了李娘娘一个“清白”。常言说的好,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包拯更是把这句话展现“淋漓尽致”。为了给李娘娘讨回一个“公道”,他敢于惩罚当今皇帝,让皇上把龙袍脱了,用龙袍代替皇上受罚。虽然有“作秀”成分,不过极大的震慑那些朝中的不法之臣。却因生前得罪的人太多,包括朝中不少权贵,难免被人记恨。死后为了避免别人挖坟,包拯索性想出了一个办法,出殡之人抬着棺材分8个方向出城。真正的包公坟墓,究竟在哪个地方,知情之人不多。该事与曹操后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死后后代子孙分别去了不同的地方,从事不一样的行业。包家后人当中有一个名叫包玉刚,出生于民国时期,年轻时就已经是国民金融行业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去了香港发展,很快在那里获得第1桶金,拥有自家公司。改革开放初期时候,他已经成为香港重要财团任务,主要做船舶生意。在这个之前,他压根不知道,自己是包拯后人。真相在1984年某一天揭晓,他去浙江的天一阁参观,无形当中翻看到包氏家的族谱,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包拯第29代嫡孙。这个发现让他吃惊不已,没有想到自己祖先竟然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如今包拯子孙后代,大约有10万多人,主要生活在安徽和江苏一带。在这些后人当中有一个人知名度比较高,他名叫包贤良,这位为包拯的第35代后人。如今老人已经 70多岁了,一直住在农村老家。之所以出名,并非是有钱或者做官,而是只专心守护那个祠堂。它修建在北宋时期,本身为包拯的家族祠堂,经过这么多年翻修,并没有太大破坏。如今现在的祠堂,为光绪年间修建,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祠堂有百年历史,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依然保存这么完好,多亏了包贤良“努力”。包贤良为了守护该地,“付出很大心血”,这份执着让人感动。上个世纪90年代,不少人为了讨生活,选择去外地打工,只有他留在本地当一个农民,空闲时还去周边打些零工维持生计。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一些,不过修缮祠堂这方面,很舍得花钱。为了宣传自己祖上的事迹,免费接待来访问游客,给他们讲解包拯故事。对于古人来讲,祠堂可以说代表一个家族的文化,寓意着一种精神传承。但凡家中有知名人士的话,都会修建祠堂来祭祀仙人。包拯留给后人有一句话,后代子孙若当官,贪污者不得放回北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祖坟当中,这些人不是我的子孙。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得出来,包拯对于贪污受贿之事有多厌恶。因为祖上有此规定,所以次包家子孙一直恪守这个祖训,很少有不法之人。对于包家后人来讲,能够守护祠堂,是一件神圣事。毕竟这个祠堂,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代表勿忘初心。包拯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精神遗产,为官公正廉洁,对于不少官员们来讲,值得效仿学习。他做官期间帮助百姓主持公道,肃清官场气氛,后人称呼其为包青天。其实人们赞颂包拯此人,本意希望后人继承这种美好的品格。事实上这种祠堂,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讲,有着很强的纪念意义。去这个地方去拜访,除了了解那些故事,对于先人那些品质,让人触动颇深。在现在这个社会,值得后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