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知易行难
【异史氏曰】前天在启东实验小学分享教学设计的话题时,反复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不同认知起点的学生的要求应该是有差异的,这差异不单是在教学目标上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同样应该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展开,在这里权做一个弥补。
我以为要根据不同认知起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策,需要的首先是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的是态度,谦卑的学谦卑的学习态度。只有当我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与当下这帮学生以及当前的教育教学的要求是有距离的,当然更与当下风云变幻,新要求新口号层出不穷的基础教育现实是不匹配的。当下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来势凶猛的“双减”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下小学与初中面临的挑战是相当大的。如何应对,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常识,而要回到常识就要了解常识,就要学习常识。所以我还是建议老师们读一点教育教学的论著作。我还是那句话,多读书才能不被忽悠,多读几本书才能更好的忽悠别人。
其实各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就如安德烈亚斯·瓦格纳所言:“这些孩子和父母生活的世界被一个简单粗暴的达尔文式教条支配着:过度竞争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这个教条就像万有引力一样不可规避,而且竞争越激烈,成功越耀眼。” 学校里“所有学生都为了登山在全力冲刺,而且,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山头。”“成绩单、评估中心等手段都有利于促进择优选拔,而且不会不假思索地把各种奇怪的课程或技能组合拒之门外。”那么,当我们不得不进行延时服务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确保延时服务的课程内容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去思考,是否可以将那些貌似与学科知识无关的“奇奇怪怪”的课程引入其中呢。我的意思是如果说“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很难有自主性,那么我们在开展不得不开展的延时服务时,是不是可以在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选择上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兴趣点,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一点多样化选择的机会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但这当中恐怕首先需要的是学校和教师的课程选择与开发的自主意识。
我们遇到的窘境是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学科的“阐释”有不同的标准。所以说话好说,做难做。我这大概也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