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废除汉字”曾经是我国主流思想吗——传统文化反思系列一 | 教育评论56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目前我国的教育培训行业,“传统文化”也是一道大菜,很多人趋之若鹜。前不久我到福建内陆带领心理学工作坊,现场的学员大多学过“传统文化”,可见其市场之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的培训呢?从本周开始,我准备写一系列文章来说说我的看法。我的总体看法是,反思重于继承。

何为“传统文化”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不同的界定。我想,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传统文化”界定为1895年之前中国汉族的主要文化。关于中国汉族的主要文化,我比较认同葛兆光教授的看法。

2015年6月,葛兆光在上海图书馆演讲,曾经提到“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汉字、“家”及儒家学说、儒释道“三教合一”、阴阳五行学说、“天下”观。我的系列文章就准备从这五个方面展开反思。

汉字好不好

葛兆光认为,汉族中国的文化,第一个典型特点是汉字的阅读、书写,以及通过汉字思维。汉字的构字法,主要为象形、会意和形声三种,其基础都是形。因此,可以说汉字是象形文字。迄今为止,全世界大面积使用的象形文字基本都消失了,唯独汉字还留存。汉字有其长处,比如,书法;比如,汉字诗歌的对仗及韵律。但它的缺点显然更为明显。

(图源:Unsplash,作者:作者:stocktrader)

早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Phoenicia,今天的黎巴嫩),就给希腊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字体系。腓尼基人意识到,只要文字符号是建立在意义上的,它们就会无穷无尽。作为对策,腓尼基人提出了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文字必须脱离物品和意义的世界。于是,他们的文字只代表语音。脱离物品和意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这会带来一个巨大的优势,即成百上千的符号将被缩减到几十个,这使得阅读和书写变得简单得多。文字更直接地与说话相连。(普克纳,2019,p.31)

遗憾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似乎没有发现这一点。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宁愿文字能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直到19世纪末。

1892年,清末“切音新字”的创制者卢戆章提倡切音字母时就说到,西方和日本因为使用拼音字母,文教大兴。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建基于“切音为字”,拼音文字易学易认,只有使用此种拼音文字,民众才能最快速度做到好学识理,“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崔明海,2020)

自此,学界一直有汉字拼音化的呼声。1933年,创建于苏联的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1935 年12 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 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参看费锦昌主编,1997,p. 65-66)

综上,汉字的弊端主要是难识、难读、难写、难学,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一百多年前就有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人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的建议。

(图源:Pixabay,作者:作者:PublicDomainPictures)

汉字为什么最终没被废除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诸多知识分子延续近代文字改革者的理想和热情,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并通过吴玉章、胡乔木等人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继续推进汉字拼音化运动。

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和思考之后,1950 年6 月,毛泽东主张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1951 年下半年,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主张,作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重要指示。此后,中央政府成立了文字改革机构专门研究和拟制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印制30万册单行本分发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意见。单行本的最后一页是征询意见的表格,其中印着四个问题,开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文字的方向,你是不是同意?”从各地反馈的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汉字走拼音化道路。(崔明海,2020)

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拼音化仍是主流思想。当时,胡愈之在与吴玉章讨论文字改革时也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无过于提高工农政治、文化、技术水准,但要这样做,首先就得进行消灭文盲。而要消灭文盲,如果不依掌拼音字作武器是没有成功希望的”,“我们要是把文字改革工作拖延一年,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农大众的文化技术水准的提高,也就要拖延一年,至少拖延半年。这还能再等待吗?”(崔明海,2020)

然而,为什么最终汉字没有被废除,没有被拼音化呢?一方面,学界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废除汉字就是废除文化遗产,杨树达、翦伯赞等人持这种观点。另外,汉字拼音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包括把中国几千年的典籍拼音化,看起来都是不可能的任务。最后,我国采用了一个折衷方案,即汉字简化加上拼音字母。这里面,除了学术之争、现实考虑之外,可能也有政治上的考虑吧。

198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周恩来的讲话精神和文字改革的经验教训调整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向,确定了汉字是国家的法定文字,汉语拼音只是作为学习汉字的拼音符号之用的基本政策。“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的运动至此尘埃落定。

结  语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第一步就是要反思汉字。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象形文字相比于表音文字,无疑是比较落后的,主要问题在于难认难写难读难学,耗费很多精力。另外,我怀疑汉字跟国人不善抽象思维,不讲逻辑也有一定关系。无论如何,“汉字拼音化”是个正确方向。然而,造化弄人,轰轰烈烈的汉字改革运动最后成了个半拉子工程,不得不令人感叹。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