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急症用药宜重宜专,重则力足而易克邪制胜;专则力聚而锋芒所指不乱。
业师云,急症用药宜重宜专,重则力足而易克邪制胜;专则力聚而锋芒所指不乱。故业师治疗急症,以药专、量重、效宏为特点,常应手取效。
小儿高热临床常见,以邪在气分,持续高热者居多。对于此证,业师常用青蒿配石膏加味治之屡获良效。他认为,青蒿气味苦辛而寒,解热而不发汗,是退热之佳品;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是治气分高热之良药。二药相须为用,使毒解热清,其证乃愈。在具体应用上,业师云:“小儿高热,来势迅急,若不及时顿挫其势,易致动风惊厥,变生他证。故二药相伍,法当重用其量,青蒿非用15~30g不能获奇效;石膏非用50~150g无力制高热。然二药均为大寒之品,易伤中州,法当顾护胃气,神曲、麦芽最为适宜。”故业师在用青蒿、石膏的同时,常加入健胃之品。如治倪某,女,4岁。1991年10月7日初诊。持续高热6天,曾肌注青霉素治疗5日,罔效,求治于师。诊见:高热,体温40.6度,口干喜饮,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辨为邪在气分。治以辛寒清气。药用:青蒿15g,石膏50g,寒水石30g,连翘15g,神曲15g,麦芽15g,淡竹叶6g,甘草5g。水煎服,1日服4次。服药1剂,热退身凉,继服沙参麦冬汤2剂而愈。业师认为,急性腹痛的发生,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血液稽迟,脏器挛缩所致。一般本草载,白芍味苦酸性寒,有养血柔肝、平抑肝阳之功。然业师云:“《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皆有腹痛加白芍之句,小建中汤重用白芍以治腹痛,足证白芍有解痉止痛之能,是治急性腹痛之佳品。”故他治疗急性腹痛,常重用该品,配伍柴胡、枳实、丹参等味组成基本方剂,随证加味。病在胆者加茵陈、栀子;在胃肠者加神曲、蒲公英;在盲肠者,赤芍易白芍加蒲公英、连翘、牡丹皮;病在肾与膀胱者加茵陈、小茴香;正气虚者加党参;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证之临床,屡获奇效。如治高某,男,27岁,农民。1992年3月5日初诊。上腹持续剧痛2小时,经肌注阿托品治疗无效,求治于师。刻诊:上腹剧痛,转辗不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诊为急性腹痛,病位在胆。药用:白芍90g,柴胡30g,枳实30g,丹参30g,栀子15g,茵陈50g,神曲30g,甘草15g,大黄15g(后下)。水煎服。服药20分钟后,疼痛大减;1小时后泻下黄色大便一次,疼痛顿消。1剂药尽,身轻体爽如常人。前列腺肥大临床常见,50岁以上的男子易患本病。主要表现为小便排出困难,余沥不尽,尿频,甚则小便不能排出,少腹胀急难忍。属中医癃闭范畴。关于本病的发生,业师认为主要是年老气虚血瘀,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其治应益气活血,化气行水。主用莪术配党参,再辨证加味进行治疗,常获显著疗效。如治邓某,男,73岁,农民。1992年2月23日初诊。患小便余沥不尽年余,20天前出现尿闭不通,即送某中心医院治疗,诊为“前列腺肥大伴尿潴留”,并住院采取导尿和服西药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不足5天,又出现尿闭不通,求治于师。诊见:尿闭不通,小腹拘急胀痛,神疲乏力,不思饮食,面色白,舌质暗淡,苔白厚,脉弦缓。药用:党参50g,莪术30g,白术15g,茯苓30g,萹蓄30g,小茴香12g,甘草6。水煎服。服药2次,即能小溲,小腹胀痛消除,1剂药尽,小便虽通,但仍余沥不尽。原方加黄芪30g,服药5剂,诸症消除。嘱其续服20剂,巩固疗效。随访无恙。五加皮性温味辛苦,有祛风湿、强筋骨之功,多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急、腰膝软弱、小儿行迟、水肿等证。然业师认为,五加皮既强心又利尿,是一味较理想的治心衰药物。他认为,心衰的主要原因是心气虚衰,心肌收缩无力,继则出现血瘀、水停等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在治疗上,主张益气强心以治本,活血行水以治标,标本同治之法。临床常以北五加皮为主,配人参、丹参、茯苓(或葶苈)、枳实(或青皮)组成基本方剂,并根据阴阳盛衰的不同,进行加味。阳衰者加附片、桂枝;阴衰者加麦冬、五味子。证之临床,常获较好疗效。如治刘某,男,67岁,工人。1991年11月23日初诊。患咳喘30年。伴心悸、下肢水肿2年,加重一月余。曾住院治疗1个月,效果欠佳。刻诊:咳嗽,喘息不已,心悸气短,自汗,全身浮肿,胸部胀闷,面色晦暗,唇色紫暗,颈脉怒张,小便量少,舌质紫暗有齿痕,舌苔白厚而滑,脉沉细数结代。药用:北五加皮30g,人参15g,丹参30g,枳实15g,葶苈30g,附片10g,连翘30g,甘草6g。水煎服。服药2剂,尿量增加,面肿消失,咳喘、心悸明显减轻。续服4剂,水肿消,喘息止,诸症明显减轻。继服五味异功散加丹参、女贞子未见喘息不已、心悸、水肿之象。以巩固疗效。现病情稳定,1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