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书记:我的读书和父亲母亲
说起读书,其实没什么经验可谈。前面几位老师已经把读书这个话题说得很透彻了,我就不再说多说了。我就给大家讲讲关于自己读书的一些小故事吧。
作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这批人,说起读书的最难忘的经历,都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上小学时,父母在石嘴山市大武口的一个军工厂工作,工资不高,能供养我们兄弟三个上学就不错了,就别提买什么小人书了。记得当时大武口的新华书店门口经常有摆小人书摊的,1分还是2分钱看一本,我忘了。就这样还是看不起,就和两个小伙伴合在一起看。
当然自己也有几本小人书,那都是我们捡废铁卖了钱后买的。慢慢地,鸡零狗碎的折腾,想着法弄点钱,卖废品,攒压岁钱……买的的小人书也越来越多了。当时看得的小人书,几乎都是《西游记》、《水浒传》啥的,还有《三毛流浪记》、《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等。
接触真正的书本,记得是《三国演义》。二年级回农村老家,不知是谁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三国演义》,虽然认识的字并不多,却捧着昏天黑地地看了起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对里面这句话实在是看不明白,但还是似懂非懂地读下去,囫囵吞枣地读完。
再后来一年级一年级地读下去,父亲看我喜欢读书,也挺高兴,就经常给点零花钱让我去买书。于是,我的书从小人书开始,再到大部头的书,就慢慢多了起来。上初中那会,自己的书竟然装了好几个木箱子。父亲就打算给我做个书架,那时候做家具都是找从外地来的浙江木匠做的。
做个啥样的书架?父亲就带我去厂里一个工程师叔叔家里去看,准备照着样子做一个。到了叔叔家,我却忘了书架的事,眼睛被书架里的一本本书牢牢定住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啊,心里既羡慕,又有一种恨不得借走全读完的欲望。书架上有一本《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选》特别吸引我,后来我想方设法弄了一本,好像是上下册,自此知道世界上还有和中国不一样的让我浮想联翩的神话传说。
上世纪80年代,宁夏还是很偏远的地方,交通也不发达,想要找一本字典都难,那些年人们的读书劲头特别高,新华书店只要来好书就人们买走了,有时候还要排长队买。托人走后门买书,尤其是《辞海》,很受欢迎。还有好多人托厂里的卡车司机从北京带字典,带书回来。那个工程师叔叔是从北京来宁夏工作的,据说是北大清华名校毕业的。他家里的书大部分我都没看过,让我非常渴望。
现在想起来,特别感谢父亲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父母亲工资不高,却经常带我去书店买书。
有一次母亲骑自行车带我去书店买书。这个书店,是一个私人书店,新开的,就在老三中的那条街,有国营新华书店没有的好书开书店的老板,那会儿叫经理吧,是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现在是宁夏较有名气的作家,散文写的颇好,他就是薛青峰。
薛青峰的书店,在马路对面。那是一个下午,应该是周六。我和母亲过马路时,差点让一辆大卡车撞到。司机下来把我们一顿臭骂,母亲的腿吓得都软了,在马路边坐了半天。现在一提这事,母亲就掉眼泪。
有父母的支持,所以等我到高三时,书架上的书已经有了好多,父亲又专门找木匠给我做了一个特大的书架,书架才做好,我就迫不及待地把书放了上去,连油漆都没上。这个书架还一直在大武口的家里,因为太大,没办法把它拉到银川。随着岁月流逝,大书架已经发黄,每次回去看到这个大书架,我就会想起已经去世了的父亲。
再后来,上学,上班,却仍然能感到父母对我在读书上的支持,我的书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了自己的大书房,为了书架的问题,父亲很是费了劲,已经退休的他亲自带着做铝合金钢窗的表弟,连着在我买的新房子里干了半个月,我的书房自此有了一排锃亮崭新的铝合金书架,那些书也就有了落脚地。
那些年,觉得自己很幸福,上班下班,读书写作,和朋友们在书房交流,有的时候会谈一夜而不知疲倦。
有时会想,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知识还是改变命运?快乐幸福还是其他?我觉得的确是这样,但也不全是如此,对我而言,书给我带来的应该是爱,父母的那种深深的浓浓的爱,这种爱是无声的,却带着奔涌的力量,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怀念。
(此文系“书香人生·新消息报第三届读书会”的讲稿,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