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送宫花引金玉初聚,黛玉亲手把宝玉推向了宝钗

作为一个下人,周瑞家的真是命好。

在那个女人无自主权的年代,身为奴仆的女人更如飘絮,不知道此生会有什么归宿。但是,周瑞家的算是没经历什么波折,一切都顺风顺水。

首先,被选中为王夫人的陪房,应该之前就是王夫人闺中的贴身丫鬟。王夫人年轻时“着实响快,不拿大”,对下人自然不薄。

跟着王夫人进入贾府,贾府的家风更是善待下人,不但没有打骂折磨,而且待遇相当好,即使是“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周瑞家的应该算一等仆妇,享受下人中的最高待遇。

更难得的是,作为她的直接领导,王夫人待人宽厚,只要不犯原则上的大错误,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样的环境下,周瑞家的做到了退休年龄,随着王夫人退居幕后,她的工作内容也只剩下“跟太太、奶奶们出门”这一件事。

王夫人喜静,不爱热闹,出门的事也是能推就推,周瑞家的工作更少了,悠闲地享受半退休生活。

不仅如此,因为她的资历老、辈分高,走到哪里都受尊敬。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美哉!

有钱有闲有地位,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和王夫人喜静不同,周瑞家的精力充沛且有副热心肠,于是总会管些闲事,比如帮助突然造访的刘姥姥打秋风,比如顺便替薛家送宫花。

人生往往如此,做多就容易错多,本非职务内的事,只是顺带手做一下,却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作者曹先生颇富匠心,用送宫花这件事,一击多鸣,以导游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了贾府姑娘媳妇的生活日常,借以发现她们此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个性特征。

最终,把落点放在了林黛玉身上。

也就是说,三春及阿凤的表现,都是为黛玉做铺垫的。

铺垫从宝钗开始。

因为刘姥姥的事,周瑞家的要给王夫人一个回复,正巧王夫人“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周瑞家的便到了梨香院。又恰逢王夫人姐妹俩在聊家常,“周瑞家的不敢惊动”,便进了宝钗的房间。

对于突然造访的贾家下人,宝钗是什么表现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

周姐姐”,是沿用宝玉辈的主子们的称呼,这也是贾府的规矩,之前王熙凤也是这样称呼的。

然后,回复完王夫人,这件事就完结了,但薛姨妈突然想起宫花来,于是要周瑞家的顺便带回去。

我们来看看薛姨妈的原话。

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枝。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得巧,就带了去吧。

这段话透露了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却并没有炫耀之意,只是觉得白放着可惜了;二是这不算正式送礼,只是关系亲密之人的习惯性分享。

也正因为有这两层意思,所以才会让周瑞家的顺便带回去,而没有专门打发一个自己人正式去送。

儒家社会非常注重礼节,尤其是上流社会,每一个礼节都充满着仪式感。分享宫花这样的日常行为,自然不会上升到送礼,所以薛姨妈表现得很随意。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薛姨妈表现得随意,因为对方是自己关系亲密的姐姐。懂得闺蜜关系的人就会有这种体验:这件东西我家孩子不喜欢,给你家孩子吧。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孩子不要的东西,不能拿来当礼物送给别人,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不会在意。

薛姨妈的心态正是如此,她的初衷,是要分享给王夫人的孩子。所以,在排序上,薛姨妈是这样交代的。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儿罢。

贾府三位姑娘优先,剩下的才轮到黛玉,凤姐因为是自己的内侄女,放到最后。

注意薛姨妈的用词,“剩下的”。这表明什么呢?答案要到第五十七回才揭密。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慰痴颦》中,薛姨妈对黛玉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

人人都知道宝玉黛玉是贾母心尖上的宝贝,薛姨妈也是客居身份,凡事都要尽量避免是非,对黛玉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否则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巴结贾母。

把黛玉靠后排,说明薛姨妈懂得不越界,分得清人物之间的关系:黛玉是贾府的客人,自有贾府照顾,轮不到薛家来关照。这是王家的教养,也是贵族的教养。

这正是我们要从书中学习的地方:不越界。

当然,这个排序,只是薛姨妈心理上的惯性排序,并不代表送花的顺序,因为这不是正式送礼,无需严谨。如果是正式送礼,一定要分装,第六十七回宝钗“馈土物”有所体现:“将东西逐件过了目,除将自己留用外,遂一份一份配合妥当。

越是有身份的人家,在送礼这件事上越慎重,得打点清楚,丝毫不能乱,否则不但丢面子,而且容易得罪人,影响人脉关系。这是大家闺秀的必修课,因为送礼都是女人来打点。

因此,在这里,薛姨妈强调的是数量的分配,而非顺序。

周瑞家的行为,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这么多年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协助王夫人做好夫人社交,像平儿协助王熙凤一样。她怎能不懂排序的重要性?正因为此次不是送礼,而是顺带帮薛姨妈分享,所以,她才会“顺路”来做这件事。

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照管。

为了强调周瑞家的是顺路,作者还刻意安排她女儿中途插入,让她亲口说出这不是一件正式工作:“今儿偏偏的来了个刘姥姥,我自己多事,为他跑了半日;这会子又被姨太太看见了,送这几枝花儿与姑娘、奶奶们。

在她心里,这件事和帮刘姥姥跑腿差不多,属于日常闲事。

接下来,就是众人的表现了。

三间小抱厦在一起,三春自然也在一起,周瑞家的先看到“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便“将花送上,说明缘故”。迎、探二春的表现是“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下棋是坐着的,欠身道谢,要先站起来才行。即使面对的是一个下人,也要礼节周到,这便是大家闺秀该有的素养。

然后是惜春,年纪最小,“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惜春“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非常佩服曹先生对细节的处理,在顽耍中的孩童,通常喊都停不下来,惜春却是主动停下来问,这也是教养。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细细体会下,尤其是站在周瑞家的角度,主人(领导)家的孩子在玩,你需要与他交接一件事,是孩子主动停下来问你方便,还是你去喊方便?

这个小细节,可以借鉴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细微处见教养

送完三春,“便往凤姐儿处来”,途经李纨的后窗,顺带写了一笔寡居的李纨日常状态:“在炕上歪着睡觉呢。”作者无闲笔,同一个时间段,大家有不同的表现,用以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时的王熙凤又在做什么呢?作者没有明写,也没让王熙凤现身,而是让平儿出来接待。平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在凤姐身边处处周到的平儿,此番表现再次证明了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日常行为,非正式送礼。

最后要送的是住在贾母处的黛玉了。作者在此时安排周瑞家的女儿插入,通过母女俩的对话,表明周瑞家的虽然是帮忙跑腿,但情绪平和、心情愉悦,听到女儿说女婿吃了官司,毫不在意地说:“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你这样儿了。”

铺垫了这么多,最后到了黛玉面前。黛玉又是什么表现呢?

黛玉正在宝玉房中玩九连环,同样是玩,与惜春又有区别,这次是周瑞家的主动:“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从宝钗到三春,都是姑娘们先给周瑞家的打招呼,到了黛玉这里,周瑞家的却是有进来的同时“笑道”,很明显有讨好黛玉的意思。

但是,她的讨好没能得到回应,宝玉接了话,并抢过宫花来看。

接下来就到了作者刻意要表现的重点。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给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这段话里包含的意思很多。首先“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面对周瑞家的热情,既不答话,也不接物,怠慢之意很明显。周瑞家的热脸贴了冷屁股。

不过,重点还不在这,而在黛玉问的这句话:“还是单给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注意前提,周瑞家的已经说明这是薛姨妈送的,黛玉的反应是在意是否“单给我一人的”。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站在薛姨妈的位置,她不可能和黛玉有什么特别交往,单送黛玉礼物更不可能,也不会有先例。黛玉为何会有此一问?

答案在第五回: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贾母给予的特殊待遇,让黛玉形成了要么与宝玉一样、要么独享的心理。如今不但没了独享权,而且被排到了最后,黛玉藏在心里的刺瞬间被激发出来,“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天地良心,从周瑞家的一路送过来,作者表现得非常细致,三春和平儿不但没有挑,更没人问是否独享、谁先谁后,都是道谢。

也正因为一路收获的都是道谢,周瑞家的虽然跑腿依然愉悦,这就是她要的成就感:被需要和受尊重!

原以为,主动向黛玉示好,这种愉悦会更强,没想到却被这小丫头给刺到了。

场面一度尴尬,还是宝玉打破了僵局,没话找话地问“宝姐姐在家做什么”,从而引出了下一回的宝玉探病,“金玉初聚”。

没有这个僵局,宝玉就不会知道宝钗病着,当然也不会想到要去探病。没有独自探病,自然也就不会和宝钗互相看金玉,不会引出“一对儿”。

要知道,这“一对儿”,日后成了黛玉的心病,严重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也使她离宝玉越来越远。正如脂批所说:“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宝钗与宝玉本来身远心也远,但越走越近;黛玉与宝玉本来身近心也近,但越走越远。

这样细读下来,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一面通过铺垫来突出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言行上有欠教养;另一方面表明:正是黛玉这种个性,才把宝玉推向了宝钗,使得他们有机会走到一起。

黛玉的表现,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作,没事找事,非要弄得大家都不愉快。但往往作到最后,伤的却是自己,这便是自作自受。

很多时候,不是老天不肯给我们机会,而是我们自己将这机会给推开,送给了别人。

这便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之一:性格决定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