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东南亚都是印度化而非汉化?

“东南亚”这个词是二战之后才出现的,代替了之前对这个地区称呼的词“外印度”。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人看来,南亚和东南亚都属于同一个“印度”,由于知识的匮乏,当时的欧洲人并没有发现这一地区生活的人内在的差异。

印度文化对今天的东南亚的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不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弱了,实际上,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更广发更深刻,且具有政治上的侵略性,而那些没有被中国兼并和同化的地区,就构成了今天具有印度文化特征的东南亚。

20世纪60~80年代,“印度化”是东南亚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最终的论战结果就是改变了原有的认知框架,就是将“印度中心主义”转换成了东南亚本土说,认为东南亚的印度化不是印度强加的,而是东南亚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古代东南亚人从印度借来了文化,邀请婆罗门来传授自己技能和神圣观念,东南亚由此接受了印度的世界观,但没有引入印度文化的核心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只是在宫廷礼仪中象征性地保留。而东南亚自身的文化特征也保留下来,比如女性地位较高、崇拜精灵和祖先等。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关于曼陀罗国家的观念和组织。

在古代东南亚人眼中,印度是财富的来源,也是精神上的导师和伙伴,但不是唯一的邻居,在古代东南亚人接触印度文化几个世纪后,另一个同样强大的文明出现在东南亚北方的地平线上。

公元前5世纪,华夏文明开始向亚洲东南部扩张,短短四百年的时间,华夏文明的影响力就抵达海边,还是以帝国的形式。

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国文化不断碰触东南亚,晋朝记录了东南亚最早的政治实体,唐宋时期则借道东南亚,和印度进行大规模贸易往来,元朝进行了多次侵略,明朝则建立了完善的朝贡体制,将东南亚纳入了自己的政治格局中。

即便是如此,中国文化相较于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都是在外交层面,内政和民生则非常小,就连19世纪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潮,也没能改变这一格局。

但这不是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弱的,因为受中国文化影响交深的那部分亚洲东南部,已经被中国牢牢地攥在手中了,经过千年的“消化”,将这些地区变成中国的西南诸省,而东南亚只不过是中国没有拿下的另一半“亚洲东南部”。

在东南亚,中国文化比印度文化影响力弱,一是因为比印度文化晚到了几个世纪,二是因为中国文化长期停留在北方同化,三是因为交通和社会相似性上不如印度,四是因为政治领域内的局限和依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