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糕 甑儿糕|

(前些天,西安电视台在报导顺城南路城墙根早市的甑糕摊点时,字幕上的“镜糕”二字赫然入目,在“甑糕”一词已逐渐被人们接受时,此举有点太不应该了。现推出我三年前的考证文章,以期为甑糕、甑儿糕正名。)

甑糕   

甑糕是西安以至关中地区特有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小吃。过去无论大街小巷,一般早上都能听到“jìng~~~糕”“热jìng~糕”的吆喝声,看到卖甑糕的身影:一辆三轮车上放着一口直径两尺多的大铁锅,上面盖着保温的棉布盖子。有客来买,卖家揭开盖子,热气腾腾,糯米和枣、豆的混合香味便扑鼻而来,那上层的枣子多已变成暗红色的枣泥,其间点缀着不少暗褐色的芸豆。卖家沿边一铲子剜下去,给你抄起一块来,枣米交融,却又层次分明,红白交映,红白之间糯米汲取了枣子的精华,被浸润成绛红的过渡色,晶莹夺目,一铲一铲盛在碟子里如琥珀、似凝脂,真是色香味俱全,让你不由得涎水直咽。吃到嘴里枣香蜜甜,甜而不腻,米香浓郁,糯而不黏,味道醇厚,顿感满口香糯甜蜜。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路边吃一碗热腾腾的甑糕,浑身上下暖意融融回味无穷!据说,当年曾带兵三进西安的冯玉祥将军对“西安甑糕”赞赏有加,誉其为“平民阶层的燕菜”。

图一  剜甑糕

尽管多年来甑糕已成为大众化的传统小吃,但很多人对甑糕名称的来源及发音却并不清楚。其实甑糕之“甑”字源于古时制作甑糕的器具——甑,甑糕是以“甑”蒸“糕”。

zèng
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置于鬲或釜上可蒸制食物的古老炊具。使用时,在下部的鬲或釜中加水煮沸,蒸汽升入甑中把食料蒸熟。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新石器时代有了陶甑,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以后又变为铁制,间或也有石制和木制的。相传,“甑”是黄帝发明的。三国时,谯周的《古史考》中有“黄帝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的记载,并且教百姓“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图二是在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甑,图三则为商代及东汉的铜甑。
图二   西安半坡博物馆展示的陶甑

图三商代及东汉的铜甑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有一篇与甑有关的著名文章《颜回攫其甑》:“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说的是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儿,颜回讨来米后煮饭,快要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甑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则更难。

成语“甑尘釜鱼”(也作“釜鱼甑尘”“尘鱼甑釜”)出自《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意指甑里积了灰尘,锅里有蠹鱼,用以形容家贫困顿断炊已久。唐著名高僧《寒山子诗集》有:“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这大概是成语“破甑生尘”的出处。典故“堕甑不顾”出自《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宋代大诗人陆游的《秋花歌》中有“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的诗句。
可见甑确实是一种古人在家中蒸饭常用的炊具,甚至出门在外为方便做饭有时还得带在身边。
甑的发明,是我国烹饪史上的一个突破。也是东方饮食文化区别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个标志,这个传统已有600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西方人还很少用蒸法。西方在烘烤上十分精到,所以主食吃的是面包;而我们以蒸制见长,所以做出来的是馒头、包子。
直到现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还在使用木制的饭甑,这种饭甑也称为甑子、木甑。蒸饭时木甑与大铁锅配套使用,铁锅叫“甑锅”。木甑蒸饭之所以好吃,一是米,二是甑。木甑用杉木制成,蒸出的饭有浓郁的杉木香味儿,引人食欲。有时还会将菜放入饭甑,跟饭一起蒸熟,著名的浏阳蒸菜就是这么产生的。图四为典型的木甑。

图四  木甑

唐宋以后,糕类食品越来越多,既有麦面的,又有米面的,有豆类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从形状、味道等方面分了数十种之多。各种糕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以用料为名,有的以形状为名,甑糕则以独特炊具为名。

自从出现铁甑以后,这种炊具就世代沿袭,流传至今,但是有孔的甑底会演变成活动的箆子。传统做甑糕用的甑是铸铁制成的(现在大多都改为铝或铁皮制的了),一般口阔二尺六,深二尺八,很是硕壮。制作时,将甑放在一大口锅上,锅中添水,在甑底(或铁箅上)铺上一层洗干净的红枣,再铺一层浸泡四五个小时的糯米,然后再一层红枣一层糯米,最后是一层红枣收顶,计有三层米四层枣。用一块干净的湿布铺在枣上,用干净湿软的棉布盖在甑上防走气。盖上锅盖,旺火烧开,上气后,给锅内注水,如是者三,约隔半小时一次,期间还要数次给枣上注温水,使枣米交融。第三次点水后改用小火蒸片刻,重注水,此时用小火慢慢蒸熟,一锅甑糕,没七八个小时是做不出来的。其中,尤其要掌握好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几个环节。

甑糕

北魏《齐民要术》中的“粳米枣糕法”已有了枣子与米合蒸的糕,并作为方便食品,供人们出门时食用。唐代的《烧尾食单》里面记载有一道甜品叫水晶龙凤糕,描述“枣米蒸破见花乃起”,如今的甑糕则与其一脉相承。

但“甑糕”之名究竟什么时候出现却很难说,手头可查的是《武林旧事》卷六·糕:“糖糕 蜜糕 栗糕 粟糕 麦糕 豆糕 花糕 糍糕 雪糕 小甑糕 蒸糖糕 生糖糕 蜂糖糕 线糕 间炊糕 乾糕 乳糕 社糕 重阳糕”。但这已到了南宋时期,按常理“甑糕”出现应先于“小甑糕”,因此“甑糕”之名的产生不会迟于南宋。近代以来称“甑糕”则比比皆是,如明末清初《醒世姻缘传》中有:“……又送了六碗菜,一碟甑糕蒸饼,一瓶羊羔酒与童奶奶。从此两家相处,真是至亲一般”。祖籍陕西的著名学者吴宓在《空轩诗话》中写道:“《西征杂诗》第八十首,堆叙西安诸种食物,实与此同。或嫌不典而伤雅,不知古人有先我为之者矣。予诗'长条活落甑糕剜’,此作'和落’,乃知此物京中亦有之。子之'活落’一名系杜撰,或当从'和落’为是”(注:其中“活落”、“和落”今一般作“饸饹”)。

“甑”的读音各种字典均注为zèng,但关中人却念为jìng,而且祖祖辈辈,无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幼,都把甑糕叫jìng gāo,即使把甑糕卖到外地也吆喝jìng gāo,这常常让外地人一头雾水。

不仅发音存在差异,在名称写法上则有镜糕、劲糕、鼎糕、粳糕、甄糕、䭘糕等等。

有位记者讲了一则他亲历的故事:60岁的代成银是山阳县两岭镇人,在商洛市区卖甑糕有30年了。今年4月,记者在北新街遇见他时,发现其招牌是“热鼎糕”。8月17日,记者发现招牌改成了“热粳糕”。老代呵呵笑着,到底哪个字才正确,他也不知道。以前是“鼎糕”时,很多买主都说这字写错了,“尤其是那些老师,都说让我改过来”,前不久,一个老师告诉老代,应该是“粳糕”,还专门写在纸上。老代花了两块钱改了过来,可还有人说这个字不对。老代彻底糊涂了。

还有一位网红谈及北京的“伊宝荷叶甑糕”时写道:“听一位北京老太太说,他们都叫jìng糕,念第四声,官方读音是zèng糕,也是第四声”。我想这“伊宝荷叶甑糕”店应该是陕西人开的。

其实“甑”读音为jìng,应该是关中方言。程瑛在《关中方言大词典》中指出,关中人把蒸笼上活动的篦子叫“甑篦”,注音为“jìng bi”。在许多地名、姓氏、土特产中,应该尊重传统及方言读音,不必强求统一。正如安徽名城“六安”中“六”的读音一样,即使现在的字典一律统一注为“liù”,央视主持人也念“liù”,但地方上从百姓读音到政府网站标注都为“lù”。再如著名陕籍作家贾平凹的“凹”字方言中发音为“wā”,尽管官方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注为“āo”,当今字典上也一律标为“āo”,但这并不妨碍举国上下都读为“wā”,连央视主持人也不能免“俗”。

甑糕之名古已有之(至迟在南宋),延用至今。因此,甑糕是诸多称法中唯一正确的名称,其关中方言读音为“jìng gāo”也没什么问题。现在在回坊美食街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卖家大多使用“甑糕”的写法,说明已经回归主流了。

糕     

还有一种与“甑”有关系的糕,则是我儿时的美好回忆。那时街巷里经常会遇到挑担老者,一头挑的是料箱,一头挑的是小炉灶。边走边吆喝:jingr~~~糕!待等到有小孩闻声跟随,老者便选一合适地方放下担子,立刻孩子们便围了上来。

那小炉灶的奇特之处在于上边有一排小木碗样的器皿,一层层套叠垒起来像小塔一样。现在才知道那像小木碗样的器皿实际上就是木甑,直径约2寸,高约1寸左右,甑中空呈碗形,底部有个活动的小篦子。加工时,老者将备好的米粉填入小木甑中压实刮平,上面再敷些青红丝、核桃或花生碎、红糖粉之类,然后一只只套叠,顶上是一个上部呈半圆球形并带有汽笛的盖。炉灶在下部加热后,不一会儿便有热气冒出,然后顶部的哨子便会发出“jingr~~~”的哨声,随之你就会闻到米粉合着果仁、糖及青红丝的特殊香甜味,让人不由得直咽口水。有人来买时,老者会从小塔柱的最上层取下一屉,一手用食指顶起底部活动的小篦子,白色的糕便脱甑而出,另一只手拿着上部分叉的竹签从一侧插入糕中,拿起给买主。然后视卖出情况会再加工一只,放入塔柱的最下一层,如此往复。记得那时的木甑分大小两种,做出来的糕也就分大小两样,好像小的3分钱,大的5分钱。这种“jingr糕”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小食品,特点是绵软可口、味美香甜,不仅好吃而且好看,还物美价廉。特别是亲临现场,边看边吃,那像小孩玩过家家一样的特殊的器具,那老者娴熟的技艺,那“jingr~~~”的哨声,那“jingr~~~糕”的吆喝声,两种声音相谐回荡在路边小巷,很是让人怀念,永远难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职导演兼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先生,在85岁高龄时,谈到儿时有一天,天下着大雪,胡同路静人稀,一个卖甑儿糕的老人挑着担子,边走边吆喝:又甜又香的甑儿糕。“我把他叫住,让他给我做,他做一个,我吃一个,约摸有半个钟头时间,忘记了我吃了几个,吃完给了小贩一大枚钱,小贩接过钱后高兴地走了……几十年过去,当年吃甑儿糕的情景历历在目,还记忆犹新,一是又圆又扁又薄的甑儿糕那甜香的味道,还有那卖甑糕的老人苍老的形象……”。

南宋时期《武林旧事》中已有“小甑糕”的说法,可能是在以后北京方言儿化音大量出现后,“小甑糕”演变成了“甑儿糕”。

现在西安回坊一带及一些旅游区也有卖这种糕的,挂牌名为“镜糕”,然而其木甑却不如往日洁净精致,顶部也无小汽笛,当然也没了哨声,糕上也少了青红丝,果仁碎也不如过去精细,制作手法也不老道,有些还涂了显然是色素调制的浆汁,虽色彩鲜艳,然而综合起来,过去的老味道却缺了许多。

图五   甑儿糕及制作

这种糕并不算是西安独有的特产,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多地都有。北京称作“甑儿糕”,天津称作“熟梨糕、碗糕”,武汉称作“红糖蒸糕、鼎糕、顶顶糕”,西安则称之为“镜糕”。其实,这些称呼中北京的“甑儿糕”最为正统。清代《燕市货声》有“江米果馅来,甑儿糕! (担两头支高架,前设甑、炉,后设箱,盛各样面、馅)”的记载。《金陵物产风土志》(清.陈作霖)释道:“甑儿糕者何?削木如小瓶,实秈糯米屑于中,递蒸之。清代笔记合集《扬州画舫录》卷一:“而城内外小茶肆或为油旋饼,或为甑儿糕,或为松毛包子,茆檐荜门,每旦络绎不绝”。使融,于老少无齿者最相宜也”。一本专讲北京小吃的书《故都食物百咏》中有写甑儿糕的诗一首:“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并注说:“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现做现炊,甚有趣也。”旧日北京还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可见“甑儿糕”的称呼至少在清代已经广为流行了。

至于西安称之为“镜糕”,有人解释是因为糕的形状小而薄似女孩使用的带柄小圆镜,这也颇有情趣,但不免有些牵强。我以为这主要还是由于关中方言“甑”发音为“jìng”的缘故。

甑儿糕用小木甑蒸制,且自身又小巧玲珑,且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统一呼名为“甑儿糕”,较为得当。把发音念为“jingr糕”,顺从关中方言,儿化音表示糕之小巧,且与甑顶盖上小汽笛的哨声相谐,又不失原有的文化传统,这样名至实归,则更为妥贴。

2016.5.9初稿                                         2020.7.1修改

(0)

相关推荐

  • 这十大特色美食,都吃过的绝对是老岐山人

    凉皮 夏天即将来临,吃一碗陕西的擀面皮(凉皮)配合啤酒或者冰峰,那感觉真的是美滋滋,凉皮起源与关中地区,擀面皮,米皮,酿皮,都是它的统称,因调料,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口 ...

  • 饭甑煮米,食之更有味

    来源:衢州晚报 2018-12-20 11:52 记者 罗东哲 文/摄 现在,衢州的农家虽然都有电饭煲,但也大多保留着一只饭甑.和木龙榨一样,饭甑也是从古时留用至今的民间器具.而用甑蒸饭的技艺,更是我 ...

  • 端午节快到了,教你在家蒸甑糕,枣香浓郁,软糯香甜,太好吃了!

    端午节快到了,教你在家蒸甑糕,枣香浓郁,软糯香甜,太好吃了!

  • 看完全运会,我劝你一定要来西安!

    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于昨天晚上8点在西安奥体中心举行,50位东京奥运会冠军全员出征.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仅为我们带来视觉盛宴,对于热爱旅游的人们来说,更是一次了解城市文化.打卡当地美食的契机. 伴随着 ...

  • 怎样制作甑糕?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3近期的火热播出,陕西西安的小吃又一次成为了大众口中谈论的对象,关于甑糕,相信看过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朋友一定记忆深刻,太美味,孙俪的最爱 甑糕(甑,zèng.陕西关 ...

  • 棉鞋营老南京蒸儿糕

    [棉鞋营老南京蒸儿糕:一口吃下去满满都是回忆!]蒸儿糕是南京传统名点,卖糕人一副挑子,一头盛米粉,一头是小火炉,现加工.蒸熟,热腾腾的.过去的小孩很多都是吃着蒸儿糕长大的.南京棉鞋营,一对母女摆摊卖蒸 ...

  • 渐渐消失的街头小吃:筒儿糕

    视频1:淮阴人叫"筒儿糕" 哪个老淮阴人的记忆里没有筒儿糕的一席之地呢? 一个小炉子,上面坐着一个开水壶,一个老奶奶,手脚不停地往小木筒子里瓦面,水壶的热气很快把面蒸熟,取下熟的, ...

  • 小城记性:筒儿糕

    我是在乡下长大的,来这座城市已经30年了. 这座城市原先叫清江市.我从小喜欢收音机,那时候收音机是稀罕货,也买不起,只有自己动手装矿石收音机,装矿石机有一个主要部件"二极管".当时 ...

  • 糕儿

    "糕儿"在孝义话中可以读huār,是"玉米面.高粱面等加水搅拌发酵后蒸成的松软的食品". 我印象中,"糕儿"多是用红面(即高粱面)做的,是黑 ...

  • 甑糕为什么要念jing糕?甑糕陕西为何念jing糕

    一部剧带动了一方的美食文化,甚至很多人都想常常甑糕,而且又好奇为何是地方叫jing糕? 甑糕为什么要念jing糕 甑糕是陕西很有名的一道特色小吃,对于甑糕叫法不通一,有的地方还叫镜糕在西安的小吃街是很 ...

  • 吃货美食:胡萝卜拉皮糕、柱侯文山腩、梨汁马蹄饮的做法

    胡萝卜拉皮糕 1.马蹄粉加水和匀成生粉浆. 2.锅里放白糖和435ml的水煮糖水,煮好冲入生粉浆和匀. 3.在半熟粉浆里加入胡萝卜汁调皮桔色粉浆,取一平整的平盘,刷少量食用油,倒入粉浆. 4.用大火蒸 ...

  • 3种水果是孩子长高的“绊脚石”,65岁儿医:孩子发育慢,少吃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养育孩子比之前要轻松很多,但是现如今很多家长都越来越关注孩子身高.经常宝妈之间聊天,三句话有两句半都是讨论孩子身高发育的问题,谁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别人一头.毕竟孩子胖瘦后期可以通过 ...

  • 天津相声演出一起乐呵儿乐呵儿!津湾传统茶馆儿相声等您来!

    作为一个999K的纯天津人 怎么能没有真真正正的 听过一场现场版相声呢? 如果您是来自异乡的游客 那更要切实感受一下"天津艺术文化" 最好的选择就是 来听一场津味儿茶馆儿相声! 津 ...

  • “穷养儿,富养女”,是我听过最好笑的笑话

    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国馆 ID:guoguan5000 近年来,网上盛行着一套"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并说得"有理有据": 男孩将来是要奋斗的,穷养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