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理想,不仅仅只是分数和成绩
近日,走进了XX小学一间教室。我们发现,在教室后墙壁宣传栏上,“我的奋斗目标”赫然醒目,班级里的孩子们都张贴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发现在这些“奋斗目标”中,有大部分学生的目标都是关于分数和成绩的。
看了孩子们的“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和欣喜,而是顿时觉得“毛骨悚然”,感到惊讶、无奈。透过目标的背后,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无奈、无助。是啊,为什么这个年龄孩子们的“奋斗目标”居然“陷进”了分数和成绩的泥沼呢?一个个天真烂漫、充满稚气的孩子们,为什么把分数和成绩看得如此重要?为什么把我们的孩子这么早早地就挤上了若干年后的“独木桥”?当我们的孩子们眼中仅仅只有分数和成绩时,我们的教育是否已经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了呢?
我们不知道这是孩子们的自发行为,还是老师的有意而为之。但这样的“奋斗目标”居然这样堂而皇之、明目张胆的长时间占据班级重要宣传栏目,这是“应试教育”低龄化现象的佐证。如果是孩子们的自发行为,这简直是太可怕了,反映了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深入骨髓;如果是老师们的有意为之,这显然是教育的导向性有问题,我们应正确引导孩子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理想,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们的理想应该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怀揣梦想,仰望星空,这才是孩子们应该有的理想。没有梦想,缺少理想,人生的道路就会迷失方向和自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明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教育是什么?《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就是言传身教,有上才有行,这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文化传承。“育”是帮助孩子向善,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关于教育内涵,各国教育学者认识也不同。美国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钟启泉认为:“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综上所述,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地培养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不言而喻,我们当前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本是充满梦想的年龄,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本是拥有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的孩子们,而如今的理想居然只剩下了分数和成绩,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只有分数和成绩的生活,注定了孩子们的生活也是单调、乏味、晦暗和狭隘的。
诚然,分数和成绩在一个人成长的某些阶段中,可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然而,当孩子们把分数和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时,那么我们的教育初衷在哪里?教育原点又在哪里?孩子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今天的快乐,而且也可能会失去明天的幸福。
理想,不仅仅只是分数和成绩,还有“诗和远方”。怀揣梦想上路,让梦想照亮孩子们前行的方向和未来,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职责,这才是我们教育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