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敲黑板划重点啦!结项报告的七大“致命伤”!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经过一年的辛勤研究工作,已经到了该“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近日,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把自己的结项报告发给我,希望给予一点“指导”。我们相信,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态度是认真的、诚恳的,当然也是迫切需要指导的。一般情况下,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的教师,既然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我,说明他们对我是信任的。因此,我一般都会给出一点个人的想法,尤其是会指出结项报告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给予一点建议。
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结项报告有一些共性且突出的“致命伤”,而这些“致命伤”恰恰有可能导致课题的结项失败。经过梳理,我们认为部分中小学教师的结项报告主要存在这样七大“致命伤”:
1.
实践缺失
“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结果即成果”,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的“灵魂”。其中,“过程即研究”是一项课题研究工作最核心的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过程就没有研究,没有过程就没有实践,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假研究。
我们发现,结项报告缺乏研究过程即实践过程的问题比较突出。实践过程的缺失,我们通过结项报告内容往往能够看得比较清楚,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很难“造假”的。实践过程缺失,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内容比较少,问题解决策略或者方法不够具体。因此,相关科研部门的结项评审时,如果这部分内容少于两页即为不合格,也就是说课题没有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一般不予结项。我们认为,这样的“规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如果连两页内容都“凑不够”, 谈何研究呢?(参考文章《结项报告:实践过程不能缺席》,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4.14)
2.案例堆砌
案例堆砌
我们认为,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过程,往往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构成的,这一个个活动就是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或课例。因此,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撰写课题的结项报告时,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加入一些生动而鲜活的案例,进一步丰富、完善或者提高结项报告的质量。
但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结项报告内容却成了案例的“大杂烩”,即大量案例的堆砌。也就是说,部分教师的“主要做法”往往“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一带而过。因此,在每一个“主要做法”中堆积了大量的案例或课例,希望通过案例或课例来代替“主要做法”。事实上,这种想法本身也不能说有问题,但我们认为案例或课例只是对“主要做法”的补充,但不能替代。因此我们不建议大量案例或课例的堆砌,更不建议使用案例或课例替代“主要做法”。(参考文章《案例岂能替代“主要做法和经验”?》,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4.5)
3.
工作总结
“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这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一种理想工作状态。因此,工作与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其主要体现在:研究来自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即教育教学工作是研究的基础,但研究反过来往往又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而我们的部分教师却经常性把工作和研究“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工作”。
那么,这种研究和工作“混为一谈”的想法体现在课题的结项报告内容中,就是结项报告等同于工作经验总结。我们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结项报告内容是围绕“问题”开展并对其解决过程的总结和梳理,而工作经验总结是脱离“问题”,把平时与课题相关或不相关的工作进行总结,“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一年来做的工作都当成了结项报告内容。这样的结项报告,实际上就是工作经验总结。(参考文章《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19.5.15)
4.内容混乱
内容混乱
中小学教师的结项报告,不需要大量理论依据,也不需要“高谈阔论”,更不要像某些教育理论杂志的文章一样“晦涩难懂”,而是内容要尽量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读性。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课题来自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就怎么表达,尽量简洁、丰富、明白,让更多人“读得懂”、“学得会”、“用得着”。
但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结项报告“惨不忍‘读’”,看结项报告的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具体体现在:一是序号混乱,不能按照正确的序号即一、(一)、1、(1)、①、a……组织结项报告内容,而是经常性出现跳跃、颠倒等现象,让人看得懵懵懂懂的;二是格式杂乱无章,部分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结项报告内容,结构不明朗,重难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三是字体、字号、段落等大小不一、七长八短,让人读着非常不舒服;四是文章中插入的图片、案例、课例、引用等不是根据需要插入,而是与内容无关的随意“堆砌”。
5.
不一致性
我们大多数教师都知道结项报告格式范例,即“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主要做法和经验、研究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打算、参考文献”,这是我们提供给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结项报告格式范例。我们之所以要提供结项报告的格式范例,一方面是我们的部分教师不会撰写结项报告,以至于部分老师们的结项报告“千奇百怪”、“漏洞百出”;一方面是我们提供的结项报告格式范例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比较符合结项报告的基本要求,又减少大量不必要的环节。
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这个结项报告范例格式撰写结项报告,这本身没错。但我们认为,相当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结项报告内容的一致性要求,即课题名称、研究背景、主要做法和经验、研究成效等核心内容需要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相当多教师的结项报告内容前后不一致的,甚至部分结项报告就是工作经验总结。课题名称、研究背景、主要做法和经验、研究成效等核心内容的一致性,体现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内在需要,即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参考文章《一致性——结项报告的内在需求》,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4.30)
6.拼凑字数
拼凑字数
尽管我们不能以字数多少来判断结项报告的质量,但一项优秀的课题结项报告的字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因此,相关科研部门对结项报告的字数一般都有具体规定,如某省级科研部门规定课题结项报告的字数为10000字符以上,某市级科研部门规定课题结项报告字数为3000字-20000字符之间。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结项报告内容有拼凑字数的嫌疑,主要体现在:一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内容几乎全部照搬过来,如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创新点、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条件保障等等都堆砌在结项报告中。而我们认为,开题报告和结项报告内容尽管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不能把开题报告中的都堆砌到结项报告中来,甚至我们认为这有一种凑字数的嫌疑。二是案例或课例太多太长。我们认为结项报告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适当插入案例或者课例来丰富结项报告内容。但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案例太多,有时在做法中插入四五个案例,而且案例内容基本上都是同质的。另外,部分教师把一节课的整个课例(四五页内容)都插入结项报告中,而不是有选择地插入部分相关课例内容。三是部分教师结项报告的参考文献足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有凑字数的嫌疑。我们不禁要问:你真的参考了那么多文献资料了吗?至于这些参考文献从哪来的,我们不得而知。而事实上,我们教师的结项报告内容都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研究工作总结,都是我们自己撰写的,有没有参考文献无所谓的。
7.
拒绝查新
结项报告的网上查新工作是科研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保证课题结项报告的质量和原创性,是学术规范的重要体现,当然也是打击部分教师抄袭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科研部门对结项报告内容的文献重复率(相似度)都有明确规定,一旦超过规定的文献重复率即被淘汰。如某市级科研部门规定“文献重复率超过30%将视为抄袭或剽窃等学术不端项目,直接予以淘汰”。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自觉自愿自费通过不同的查新软件进行网上查新工作,然后再进行修改或者完善。但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自信满满,拒绝查新,因为他她认为结项报告内容都是自己写的,最多是引用了名人名家或者课程标准中的几句话,因此拒绝网上查新工作。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拒绝查新有可能就会导致课题不能结项。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自己写的文章(没有引用)进行网上查新,结果发现文献重复率是12%。显然,即使是我们自己写的结项报告,其文献重复率也在10%左右。如果引用了名人名家或者课程标准中的话,其文献重复率可能就会高于20%。而我们自己使用的查新软件往往是不太规范或准确的,那么文献重复率再上浮10%,显然结项报告就很容易突破相关科研部门规定的文献重复率“临界点”。
结 束 语
我们认为,上述一线教师结项报告中出现的七个”致命伤”,有可能会导致课题结项工作“前功尽弃”——无法通过结项。尽管这可能只是部分教师结项报告中存在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广大教师也应该引以为鉴,尽量避免,争取撰写一份优秀的结项报告。当然,我们撰写结项报告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研究过程的总结和梳理过程,是对课题实践过程的呈现和表达,更是对课题组成员心路历程的还原和记录。
我国著名儿童作家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选自《繁星 春水》诗集)
这首小诗,此时此刻何尝不是我们这些中小学一线教师一年来辛勤科研的真实写照呢?一年来,我们教师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忙忙碌碌,也有殚精竭虑,有“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也“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因此今天才会有更加“明艳”的“成功的花”——优秀的结项报告。每一项优秀的结项报告,恰恰凝结着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的汗水和心血,当然也给我们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快乐与成长。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常立钢,经开区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