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沉睡魔咒2》还是《双子杀手》?
电影院里遇一对情侣。
女生捧着奶茶盯着《沉睡魔咒2》的海报讲“我们看这个吧”,
男生右手两手指挂着礼物、手掌还攥着一束花,眼睛从左手划着的手机上移过来,
“网上说了《双子杀手》比《沉睡魔咒2》好看多了,我们还是看《双子杀手》吧”
女生轻微地撇了下嘴“还是《沉睡魔咒2》,之前看过1很好看,这次就看个2吧……”
……
那么问题来了,男生要如何做选择——
坚持《双子杀手》
换成《沉睡魔咒2》
自己去看《双子杀手》,女生去看《沉睡魔咒2》
选D!选D!选D!
D是啥?
一起去看《少年的你》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勾选A、B、C、甚至都D很容易,
只是选择了之后,事情的发展是否如己所愿,才是重点。
借此,聊一下关于“目的”和“选择”这两个的话题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或者说,任何选择的背后都有目的。
这些原因或者目的,如果没被意识到,那它们就在潜意识里;
意识到了的,根据大家潜移默化的认知又给分成了两说:
正面的或包装了之后无伤大雅的,可能会表达出来,像“就是想和你在一起”、或者“我只是想看《双子杀手》”;
“上不了台面”的像“太烦了,我就是想图个清静”,“就不能不惯着你”就自然地归到了潜意思里面,柔和的整一句“我也不知道为啥”,配合着眨巴眨巴无辜的小眼神。
关于“目的”的客观存在也容易解释。
我们的大脑他老人家很忙、很累,白天应对和处理着乱七八糟的事情,晚上还得负责做梦。
不停地运转——操作着念想和行为,如果不图点啥,它咋兴奋、咋持续转动?
而这“图点啥”,在心理学里面叫“动机”,工作中常听到的叫“目的或者目标”。
它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客观的即是中性的。
所以“目的”本身既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伟光正”代表,也非过街老鼠般的万恶不赦。
只是,在生活中大家都藏着掖着没人敢讲,怕被贴“功利”的标签。
久而久之,因为回避谈“目的”,所以似乎忘了“目的”。
取而代之的,要么是“随便”、“都行”;要么是“一上头”就做决定,啥目的不目的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爽快。
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是看《沉睡魔咒2》,还是《双子杀手》,还是怎么?
做选择的标准不是谁长得好看、谁占第一位,而是谁更有利于最初目的的达成。
如果推测没差错的话,这个情境是男生在追女生,想通过看电影这种形式要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和女生的关系更亲近一些”。
那么男生是一意孤行的硬杠,还是顾及对方的意愿使其开心,
哪个更能达到他最初的目的呢?
知道了目的,做起选择来就简单多了。
不就是一场电影么,搞得那么复杂。
难道不可以随心随性一些了吗?
当然可以!
只要能认识到每种选择的后果,也有能力承担对应的责任,那么请随意选。
是看《沉睡魔咒2》,还是《双子杀手》,还是怎么?
坚持《双子杀手》,信守承诺真爷们儿,拉钩上吊说好的就不能变,一思一念都不能;
换成《沉睡魔咒2》,小伙子能讨女生欢心哦;
耿直地boy自己去看《双子杀手》,女生去看《沉睡魔咒2》,各看各的,互不迁就;
妥协换成《少年的你》,或各自回家,谁还不是个要被宠着的宝宝呢。
当然,也可以选择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甚至可以啥都不看换别的项目。
都行,这些都是男生可以做的选择。
只要不是执念于最初的目的,那么选择自由可以有。
但还是避不开对选择后果需要认识和责任有能力承担这两个条件。
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选择的自由才会是真实的,起码在这件事情上。
如上面的选择中,如果
男生坚持《双子杀手》,就得意识到女生可能因喜好不被重视而选择离开,男生就必须有追回的能力,或者承受得了女生离开之后的失落;
换成《沉睡魔咒2》,就得意识到女生可能会因为他能照顾自己的感受心生好感,能接受和体验彼此关系升级带来的喜悦;
彼此协商换成《少年的你》,得意识到彼此各有一部电影没看会有缺失感,在之后的相处中有能力弥补回来。
当然,这仅是男生一方的选择,女生在其中是选择的另一方,对后果认知和责任承担能力的拥有同样适用。
如此,能意识到选择的后果,并且意愿去面对、有能力来承担,选择自由才会是真实的。
sd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