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汇报病史:患儿,男,7岁4个月,小学一年级,因"自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由父母陪同来诊。父母诉该儿自幼儿园起,老师常反映坐不住、顽皮、管不住自己,经常招惹推搡其他孩子,集体活动时游离在队伍外面,不能遵守规则。上学后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多,刚入学时甚至有上课离开座位、突然发出叫声等情况,现在患儿被安排独自坐在班级最后的位置,每节课都需要授课老师多次提醒或者警告。回家写作业时,需要大人全程陪同,时常分心,经常停下来玩铅笔、橡皮,别人几分钟完成的作业常花费1 h之久。能自己整理书包,但条理性差,丢三落四,文具、水壶、校服等均有遗失。和其他孩子相处时,发生肢体冲突多,喜欢玩冲撞、打架的游戏。其他同学常反映"不喜欢他"。运动能力和同龄孩子相仿,能连续跳绳,做手工不能坚持,常常半途而废。患儿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下水平,波动大。父母觉管教困难,经老师建议前来心理专科就诊。父母同时诉患儿存在眨眼、皱鼻现象。最早于4岁时出现反复眨眼,至眼科就诊考虑过敏表现,未予重视,持续1个月左右消失。5岁时再次出现眨眼和皱鼻,服用中药治疗后改善,入小学后又出现眨眼,到下学期开始眨眼减少,现在常皱鼻,做作业、听课的时候均有出现,平均1周有3、4 d发生,每天发作多次,时好时坏。否认发声抽动现象。患儿一般情况可,挑食,喜荤菜,吃蔬菜少,夜眠好,近期无明显体重增加或减轻,大小便正常。无冲动伤人行为,无消极自伤、自杀行为。患儿既往体健,无高热惊厥史,无头部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患儿为G1P1,母孕期无特殊,足月顺产,体重3 550 g,Apgar评分10分,14个月会独走,16个月能开口叫人。患儿自幼由父母及外祖父母共同抚养,现三代同住,外祖父母宠爱,包办生活多,现仍喂饭、为其穿衣等。母亲较为严厉,对其打骂批评多,父亲参与抚养和教育少。否认两系三代精神疾病史。父亲幼时也有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的情况,未到医院就医。体格检查:体重25 kg,心率76次/min,律齐,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发现特殊阳性体征。患儿在诊室间歇性有皱鼻、眨眼,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膝反射正常、对称,未引出病理反射。步态正常,轮替试验(-),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精神检查:神志清,接触好,应答切题,不能安坐在椅子上,随意摇动椅子,抠手,摆弄桌上物品,认为自己容易分心,老是想着玩,喜欢和其他孩子玩"打架"的游戏,喜欢幼儿园,认为小学作业太多了。未引出言语性幻听和妄想,思维连贯,无明显的情感高涨或低落,情感反应协调,智力粗测正常。心理测评: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hines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C-WISC):语言商89,操作商104,总智商97;SNAP-IV量表父母版:注意力不足23分,多动冲动17分,对立违抗:12分;数字划消测验:粗分38,失误分34,得分4,失误率37.7%;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适应量表:9分,边缘。视觉感知发育测试: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微量元素检查未发现异常,血铅12.5 μg/L。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慢性抽动障碍。目前治疗:父母培训,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专注达)18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行为治疗。主治医师病史特点:患儿,男,7岁,自幼儿园起持续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冲动表现,和发育年龄不符,症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场合均突出,患儿的社交以及学业受到明显影响。同时自4岁起,患儿反复间歇性出现眨眼、皱鼻,五官科和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诊断:(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年出版的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5th edition)[1]诊断标准,该患儿起病于12岁前,满足6项以上注意缺陷症状标准或6项以上多动冲动症状标准,症状出现在两个及以上场合,影响了学业和社交功能,除外其他精神障碍所致(详见鉴别诊断),符合ADHD的诊断。DSM-5不再像DSM-IV一样分出亚型,该患儿可标注为组合表现。严重程度上患儿的症状丰富而突出,显著超出了诊断所需条目数,对学业和社交的损害也较为突出,基本符合重度标准。患儿的父亲幼时也有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结合ADHD有家族遗传倾向特征,更支持ADHD诊断。(2)慢性运动抽动障碍:患儿反复存在皱鼻、眨眼,持续时间超过1年,而没有发声和运动抽动同时出现,无药物或者其他器质性疾病表现的证据,考虑慢性抽动障碍。鉴别诊断:(1)智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常伴有多动、不能安静等表现,患儿学习成绩中下水平,需考虑智力障碍可能,但C-WISC显示患儿IQ 97,位于正常范围,社会生活适应量表评分处于边缘,故可排除智力障碍。(2)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主要以读写、计算困难为特征,表现为经常写错别字,阅读串行、读反、漏字添字,计算出错,学习成绩与智能水平不符,目前患儿已入学超过半年,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水平,在拼写和计算方面错误多,应考虑学习障碍可能。但从病史中可发现,患儿拼写和计算错误与其注意力不集中相关性更大。当家长使用激烈手段(责打等)后,患儿拼写和计算错误会一过性减少。且患儿成绩并非一直处于中下水平,波动较大,有时甚至可达中上水平。这些均不符合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故可排除。(3)对立违抗障碍:以愤怒、易激惹心境和争辩、违抗行为为特征,该患儿虽然在遵从指令、约束行为方面存在困难,并常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父母评定的量表中对立违抗分较高。但患儿并非故意违抗命令,也愿意接受父母老师的批评,常常表示要改正错误。患儿将与同学的打闹解读为"打架游戏",可见其行为并非基于愤怒/易激惹的心境,也不存在报复行为。因此可排除对立违抗障碍。(4)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不稳等主要表现,故需考虑。结合病史和精神检查,患儿无明显的思维和行为怪异、幻觉妄想等表现,故排除精神分裂症可能。(5)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儿童期躁狂发作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多动、兴奋、注意力分散,和ADHD表现相近,起病年龄常于青春期,呈发作性病程。该患儿起病年龄为学龄前,无明显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夸大及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双相障碍核心表现,病程为连续性,故排除双相障碍。(6)焦虑障碍:当儿童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时,需考虑焦虑障碍可能,精神检查可发现明显的焦虑、紧张、烦躁或恐惧的体验。该儿童不存在,故不考虑。(7)癫痫及其他躯体疾病:癫痫患儿有发作性抽搐、失神,脑电图示痫样放电,可以伴有行为问题和注意力缺陷,该患儿无抽搐病史,脑电图提示正常,故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铅中毒也可导致注意力异常、多动症状。该患儿食欲正常,睡眠和心率正常,无甲状腺代谢异常的特征,患儿血铅水平正常,故排除。治疗方案:患儿为ADHD共患慢性抽动障碍,其学业、社交以及家庭功能受损程度较重。根据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AACAP)2007年[2]、美国儿科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2011年[3]、英国国家优化卫生与保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2009年[4]以及我国2007年[4]制定的ADHD相关治疗指南中均强调应该采用综合干预手段。中重度ADHD应首选药物治疗,该患儿系重症ADHD患儿,因此,应该将药物治疗视为基础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不但需要控制ADHD核心症状,也需要缓解抽动症状。既往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有可能导致抽动加重,而不建议首选用于共患抽动的ADHD,但近年的研究显示,中枢兴奋剂对大多数共患抽动的ADHD患者并不加重抽动的发生[6],同时疗效效应值比较,中枢兴奋剂要大于托莫西汀,因此,仍应将中枢兴奋剂作为首选。ADHD合并抽动障碍的另一个药物选择是可乐定。可乐定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间接影响中枢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通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对抽动多动的药理作用尚未明确,可能通过抑制蓝斑区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或兴奋前额叶皮质区突触后膜α2肾上腺素受体来增加抑制控制。2009年有Meta分析显示可乐定在用于共患抽动的ADHD患者时,控制多动的效应值稍低于哌甲酯,但控制抽动的效应值高于哌甲酯[7],可乐定也被推荐作为ADHD共患抽动的一线用药,目前国内常用的制剂为外用贴片,适应证仅限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口干和嗜睡,同时也有心血管风险,考虑到该患儿诊断为慢性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的症状较抽动症状更为突出,因此,建议该患儿首选哌甲酯治疗,可以哌甲酯缓释片18 mg口服,每天1次起始,在药物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抽动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如食欲、睡眠、心血管情况,1~2周可根据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直到达到最佳剂量,即达到可耐受的最大疗效的剂量。对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可以采取SNAP-IV量表和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不良反应也可以采用Barkely的中枢兴奋剂不良反应量表量化记录。第1次随访时间可在服药后1~2周,剂量滴定完成后每月随访。在给予药物治疗时,家长培训和行为治疗同时进行,才能保障治疗效果最优化。家长培训内容包括ADHD的疾病知识,如疾病性质、成因、影响因素、规范治疗方法、家庭教育及行为治疗方法。家长团体培训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患患沟通的平台,培训应包括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宣泄。另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抽动多动也有一定疗效,但时间成本较高[8]。主任医师ADHD是我院儿童心理门诊中最常见的就诊原因,男孩明显多于女孩。Meta分析显示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4.9%~6.6%[9],国外报道的ADHD患病率一般为3%~8%,差异主要与研究方法和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10]。最新出版的DSM-5与之前的DSM-IV和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以及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第3版(CCMD-3)的不同主要包括延伸起病年龄至12岁以内,增加了青少年、成人ADHD的标准,并将ADHD归入神经发育障碍。ADHD常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包括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学习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美国MTA研究发现,"单纯的"ADHD仅占1/3[11]。10%~30%的ADHD共患抽动障碍。50%慢性抽动障碍共患ADHD[6]。多数共患病例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先出现,2~3年后出现抽动症状,像本例抽动和多动几乎同时或稍早于多动的情况较少见。共患抽动的ADHD患者的社会功能要差于无共患病者。ADHD和抽动障碍以及两者共患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了。近期研究显示两者均与额叶纹状体回路异常有关[12,13],但两者的改变并不一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ADHD的转归有将近60%~8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疗的依从性尤为重要。根据我院对ADHD患儿家长的调查结果,拒绝药物治疗或不按医嘱用药的患儿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长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但实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并不高[14],因此家长的教育十分重要,近期对我院患儿家长进行团体培训后,患儿药物治疗6个月的依从性分析显示,家长团体培训能明显提高患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应鼓励父母及共同生活的祖辈均来参加家长培训项目。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设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尤其对于有共患病的ADHD患儿,由于共患症状的严重度和危害不同,家长的求助动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目标和方法选择上,应与患儿及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儿童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明确的医患都认可的治疗目标,先解决主要问题,将有利于建立医患治疗联盟。在和患儿家长沟通时,需要多倾听,给予患儿家长提问的时间,只有共同认可的目标,才可能获得患儿家长的依从配合。家长的目标往往更多关注于功能,而要达到功能缓解,除了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家庭配合外,学校教育的支持和老师的加入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家长和老师沟通,协商调整教育策略,包括上课座位安排、提醒方式、课堂管理等,并且让老师参与症状量表评估,能较客观地反映疗效,实现真正的医教结合[15]。另外,也可以对该患儿进行社交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提高改善其社交生活能力。随访:服用专注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每天18 mg治疗2周后随访,老师反映儿童上课专注情况有提高,但仍有小动作,眨眼和皱鼻出现情况减少。父母参与培训后在家中制定了行为治疗的奖励方案,帮助儿童明显缩短了完成作业时间,亲子关系好转,体罚和打骂减少。服用专注达治疗后患儿无头晕心慌、失眠等不适,但中午食欲稍差。SNAP量表评分减为12、10、4,遂专注达增加至36 mg,每天1次,继续行为治疗,4周后随访ADHD症状缓解,SNAP量表评分减为6、5、3,基本无抽动现象。参考文献[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5-28.[2]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7, 46(7):894-921.[3]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DHD: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Pediatric, 2011, 128(5):1007-1022.[4]AtkinsonM, HollisC.NICE guideline: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Arch Dis Child Educ Pract Ed, 2010, 95(1):24-27.[5]郑毅.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6-107.[6]RizzoR, GulisanoM, CalìPV, et al.Tourette Syndrome and comorbid ADHD:current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J].Eur J Paediatr Neurol, 2013, 17(5):421-428.[7]BlochMH, PanzaKE, Landems-WeisenbergerA, et al.Meta-analysis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with comorbid tic disorder [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9, 48(8):884-893.[8]LofthouseN, ArnoldLE, HurtE.Current status of neurofeedback for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Curr Psychiatry Rep, 2012, 14(5):536-542.[9]童连,史慧静,臧嘉捷.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79-1283.[10]PolanczykMD, DelinaMS, HortaBL, et al.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DHD.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regression analysis[J].Am J Psychiatry, 2007, 164(2):942-948.[11]JensenPS, HinshawSP, SwansonJM, et al.Findings from the NIMH 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ADHD(MTA):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J].J Dev Behav Pediatr, 2001, 22(1):60-73.[12]SeguraB, StrafellaAP.Functional imaging of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in Tourette syndrome[J].Int Rev Neurobiol, 2013, 112:73-93.[13]PlessenKJ, RoyalJM, PetersonBS.Neuroimaging of tic disorder with co-existing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7, 16(Supple 1):60-70.[14]朱大倩,高鸿云,朱雍雍.哌甲酯治疗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依从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3):267-279.[15]韩晶晶,杜亚松.医教结合策略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13,34(5):638-640.

标签关键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注意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