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穴道
一、任脉
任脉是诸阴之海,督脉是诸阳之会。武侠书里描写的打通任督二脉,就是指任脉和督脉。
任脉和督脉都是奇经八脉,并不属于十二正经,所以没有井荣俞经合五俞穴。
气脉的流注是后升前降,背后的督脉上升,前面的任脉下降。人的气血从会阴沿点明上去,从身前下来。
任督二脉交会在人中穴,所以道家练气的时候上下牙轻叩,舌尖顶在上颚(人中穴),任督二脉就是通的。
道家在练气的时候,寄心于关元。内视的时候要四闭:耳目口鼻,耳朵闭起来,眼睛闭起来,嘴巴闭起来,然后慢慢把气息降下去鼻子闭起来。当心很定的时候,最后鼻子气息慢慢闭起来的时候,可以内视看到身体内部,嘴巴里产生的津液统统吞下去,都是最好的津液。这是最基本的练气。
任脉有独立的寸法,跟前面讲的同身寸不太一样,是等分法。从曲骨和神阙(肚脐)的距离五等分,分别是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神阙。石门和阴交中间是气海穴。
1、会阴穴
会阴穴的位置:男人是肛门和阴囊根部连线的中点;女人是大阴唇后联合和肛门连线中点。
道家练气的练气的时候要升提会阴。溺水急救的时候,可以扎会阴,病人采趴跪的姿势,用三寸针对着心脏的方向下针,一针下去病人就会喷水出来。
会阴穴不灸,也很少下针。
对称治疗:百会和会阴是相通的,如果会阴痛可以针百会,会阴痛有可能是前列腺炎、外伤。
2、曲骨穴
曲骨穴的位置是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曲骨穴一般不灸,可以下针,作为近取穴,可以治疗赤白带,膀胱、尿道发炎。下针时不管虚实寒热,都可以治。
平补平泻,针进入穴道后左转右转就可以了。病人有“酸、麻、胀”这三种感觉都是气至。针下去了以后气会到,病人会产生酸麻胀的感觉,这都是正常的。在下针的周围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这个粉红色就是气。扎到血管出现瘀血就是青黑色。有人扎下 去没有红色,因为气很虚。扎下去红一大圈说明身体很好,气很旺。
3、中极穴
中极穴是膀胱的募穴,任何膀胱的问题都可以在中极上治疗。针灸都可以,下针不要太深。
中医是一个平衡的观念,小便不利用中极穴,小便太多也用中极穴,针和灸都可以用。用灸的时候一般是寒症。
寒症的症状就是小便清淡,舌苔白,脉比较沉。寒症我们就用灸。
热症就是小便赤黄,舌苔黄,脉数。
中极是足三阴任脉之会,小便频数、失精绝子、月经痛、产后胎盘没有下来都可以用。
4、 关元穴
中极再往上一寸为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的病可以在关元上治。
中医很重视小肠,小肠和心脏互为表里,相当于第二个心脏。
所有腹部的病都可以取这个穴,痛经是因为寒,灸关元马上见效
平常保养身体男女都可以灸关元。女人如果月经痛,灸关元、中极,当场热气一进去就不痛了。因为痛是有寒。痛经都是因为寒,灸到双脚一热,血块就去掉了。
心脏把热传给小肠,小肠的热下沉到脚。简单讲心脏就是管动脉,小肠管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就要靠小肠。没有小肠的热,没有办法下达到脚。所以血液系统分成两个,一个上面心脏在管,而从四肢流回来的是小肠在管。
所谓的丹田就是关元穴,意守丹田就是意守关元穴,经常做腹式呼吸会让小肠的热更强,气下透到脚上也会让脚更温热。脚热的人不会有心脏病。
心和小肠互为表里,心脏病急救(动脉血管堵塞)先下关元穴,心律不齐的时候针关元也很见效。
没事的时候可以灸关元穴,最好是隔姜灸。灸关元能助孕,男人精子少也可以灸关元。
孕妇关元禁针。
5、石门穴
关元上一寸是石门穴,石门穴是三焦的募穴。三焦的病可以在石门上面治。
石门,《针灸大成》说妇人禁针灸,犯之绝子。顾名思义,门像石头关住了,从此不生小孩,其实这穴道还不是很强。在石门穴和关元穴的中间有个奇穴,叫做绝孕穴。
灸关元是助孕,灸石门就是绝育,因为石门和关元靠的很近,所以穴道要认准。
石门穴一般妇人禁针禁灸,因为会绝育。
6、气海穴
气海穴是脐下一寸半(阴交和石门中间)。
有的说法认为丹田是气海,其实按中医来看还是关元更合适,关元是小肠募穴,代表第二个心脏。
7、阴交穴
脐下一寸是阴交穴,“脐下一寸,当膀胱上际,又是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怎么有两个三焦之募呢?因为三焦是油网遍布全身,在石门下针,阴交下针通通可以,募是开口的地方。
像“阴汗湿痒” ,阴部有很多汗就会痒,可能里面有寄生虫,可能湿热很多。都没关系,灸阴交穴就可以了。
8、神阙穴
神阙穴就是肚脐,神阙穴禁针。一般在神阙穴上用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灸。
心蔽骨(胸骨剑突)和神阙连线的正中是中脘,中脘和神阙连线正中是下脘,下脘和神阙正中是水分,中脘和下脘正中是建里。中脘和心蔽骨的正中是巨阙,巨阙和中脘的正中是上脘,巨阙上一寸是鸠尾。
9、水分穴
穴道为什么叫水分?因为是治水肿的穴道。根据中医的观念,人体摄入水有两种方式:1、直接喝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这地方,水会气化进入三焦系统,然后分布到全身,这是水分开的地方;2、食物里面的水,会混杂在食物中进入小肠。
所以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小肠很热,不断的蠕动,把食物煮烂后吸收掉,等到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费一滴水,都在循环。因为小肠很热,所以水在大肠时又被气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
正常人在水分穴这里分开水,当水不分了直接进入小肠,会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穴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通通可以。
水分穴是小肠的上口,有水病的话灸是最好,比针效果还好。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这个腹胀大,水分是一个很好灸的地方。
10、下脘穴
下脘穴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穴在胃的下口,这地方常常容易发炎。
11、建里穴
穴性差不多,很少用
12、中脘穴
《针灸大成》上面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是错。这是丈量法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
中脘穴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同时是胃经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
人身上有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骨会大抒、血会膈俞、髓会绝骨、脉会太渊。
针灸里有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就是用会穴和郄穴来治疗。
腑是消化系统,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脏是肝、心、脾、肺、肾。中医的脾是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里面,所有腑的病通通可以在中脘上治,所以中脘穴是大穴,用的非常多。
有些特殊的治症像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通通可以在这治疗,针或灸都可以。只要是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因为腑会中脘。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灸,统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的时候不要灸。因为灸增加温度血会增加,所以出血的时候不要去灸。
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以中脘为主。
附注:郄(音隙)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13、巨阙穴
心蔽骨和中脘的正中间是巨阙,巨阙跟中脘的正中间是上脘。
巨阙和关元是治疗心脏病很有效的穴道,针下去胸痛马上就没有了,针下去不要太深,一寸左右。
巨阙是心的募穴,所以在巨阙上可以诊断到心脏的问题。因为很靠近胃,所以很多心脏病发作的时候,病人会以为是胃痛,实际上是巨阙穴的痛。
14、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是鸠尾,是练功夫的大穴,不可以重击,一打会内出血。
《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平常我们不灸,都是下针。鸠尾是任脉的络穴。
15、膻中穴到天突穴
膻中穴男人比较好找,两乳头连线正中就是。女人因为乳房的关系就不能按两乳头正中来找膻中穴了。要先找天突穴。
天突穴:喉结直下可摸到一凹陷,在凹陷中央就是天突穴。天突穴下针要往下斜刺,不要直针,直针进去容易扎到气管,天突穴下针一寸就可以了。道家练气的时候把气管为重楼,因为它是一圈一圈的,有十二根,所以道家典藉里名为十二重楼。
天突穴是喉咙病的近取穴,甲状腺、喉咙胀痛等都可以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天突穴和鸠尾穴的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隔一个肋骨)是膻中穴,膻中穴下隔一个肋骨是中庭穴。玉堂和中庭都是辅助膻中穴的。天突和玉堂正中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中间是璇玑。
玉堂、华盖、璇玑、紫宫只要知道就好了,临床上很少用。膻中穴是很常用的大穴。
膻中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就在这里治,过去膻中穴是禁针的。过去因为针太粗,但现在针很细,所以下针没有关系。肺痈吐脓,呕吐涎沫,乳汁变少,都在膻中治,因为气会膻中,气是阳,针膻中穴强心脏、强肺气的效果都很好。
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心包主情志,所以情志郁结的时候,膻中穴会堵塞,按按膻中穴能缓解,其实人在郁闷的时候本能地双手捶胸其实就是在按摩膻中穴。
在治疗心脏病的时候有心脏三针:病人平躺在床上,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的时候。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天突的气很强。这三个针下去心痛就不痛了。
下完针心气会往下走到第十椎下,也就是第十一椎上,第十椎下没有穴道,气聚集到这边后,我们再下针到背后的第十稚下,把气导出来。这三个是心脏病最常用的穴道,几乎无所不治。
16、廉泉穴
病人躺在床上,施针者手握拳,用大拇指顶到下巴处,就是廉泉,下针角度特殊,要对着舌根,而不是直针下,这个穴道下一寸就够了,治疗舌强不语。这个穴道大部分用针,很少用灸。
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疗舌头病的近取穴。
17、承浆穴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就是承浆穴。为什么叫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反过来中风病人如果吃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舌头强硬不能讲话,就是廉泉穴。下针的时候,要病人开口。
承浆穴大多数用针,用灸也可以。这个穴道大部分用在面部中风。面部中风时脸歪一边,当治疗完面部中风后,面部回正以后,再下承浆及人中进行固定。面部中风用针灸治疗效果非常好,治疗完后用承浆人中固定住。如果没有扎人中和承浆,面部中风治好后隔几天又会歪回去。
牙齿痛,在承浆也可以治。
承浆是任脉最后一个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