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温度和蔷薇的困惑
诗人简介
大涵雪野 王逸群,蒙古族。诗人、作家、诗评家、喜马拉雅网络主播、涵社诗词研究会会长、《诗词选刊》主编。著有个人诗词集《当代诗词三百首》,长篇小说《首富风云》等。
我向来对当代诗词界所谓的“开宗立派”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我较为充分的理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那些古代的诗词大家,早在千年前,就已经走在了我们前头。无论语言、音韵、格律、章法,他们都几乎做到了登峰造极,我们学之唯恐不及。除非你已经融会贯通,并且对诗词语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造性的发现和突破,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或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再回首二十年前,天涯论坛出现了一批这样的探索者:他们试图打破传统诗词的语言习惯甚至思维逻辑,从而标新立异甚至开宗立派。于是乎,一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以个人名字或雅号命名的“体”,比 如“实验体”“不觚体”“兽体”“金鱼体”“覆眉体”“李子体”“书生体”等等。后来有网络好事者做过所谓总结,美其名曰“网 络七体”。
应该说,诗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没有错。但接下来所谓的“开宗立派”接踵而至,几乎成风。后来还出现了万宽的什么 “围脖体”,以及让人匪夷所思的各种体。
应该说,当时那些风云一时的人物,除了个别浮夸的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有一定的古典文化基础。比如嘘堂、张智深、独孤食肉兽等等。
嘘堂的古文功底较深,其根基主要来源于对《诗经》以及汉魏以前一些文化典籍的研究和汲取,但他的作品有很多现代意象和词汇,还有散文化口语,并不完全遵循古诗音节,有些古今杂糅的趋势;李子开始时主要是旧瓶装新酒,在诗的语言表达上有了一些突破。其代表作应该是当时创作的六七首“山里词”。客观地说,他在曾经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语言特色,但最终没有系统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其时我比较喜欢独孤食肉兽(曾铮)的一些怀旧诗词。曾峥大概家学渊源,古典文学基础较为扎实,加之他悟性较好,大胆地借鉴了一些新诗的写作手法,比如意象、通感以及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使他的诗词比较耐品。
我真正想说的是,任何艺术以及艺术的传承、发展、突破和创造,都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而独立存在,都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的土壤。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点,时间无疑会给出我们准确的答案。
果然,后来李子的探索大量借鉴新诗的意象表达,但是很极端,几乎把语言搞得支离破碎、惝恍迷离。当然,更极端的还有万宽的“围脖体”,以及独孤食肉兽的 “城市印象”。
好在独孤食肉兽还在坚持自己的探索。尽管连他自己也时常感到困惑,不知道旗子到底要打到多久?而还有一些人自以为功成名就,随即转向功利目的,后来干脆连诗词也不肯再写了。
我要说,时间能够洗白一切。你努力的结果,都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淘洗,或者直截了当地说,都必须获得大众的认可。
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新诗坛也曾经疯狂地刮起过一股“扯旗”风。1989 年,某新诗刊物曾经一夜之间扯起了七十多面旗帜。同当时新诗刮起的那阵风一样,旧体诗词的所谓“开宗立派”之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流传千古的那些古人相比,其实这样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经过一番时间的大浪淘沙后,回到本期我要认真探讨的主题:石头的温度和蔷薇的困惑。
一、石头的温度
张智深的名字,是我早就知道的。貌似和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同时。但是我并没有注意过他是什么“体”。后来真正接触,是在我读了他的一首绝句《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我实在觉得,他的那首绝句应是一首好诗。于是乎有了接触,也具体赏析过他的那首诗。
张智深有一首五绝《下马石》,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不去。原作如下:
下马石
独立皇城侧,端居孔庙前。
千官皆下马,一石冷无言。
说实在话,我对这首诗最大的兴趣,恰恰在于一般人解说不透处。有些时候我们突然遭遇一首诗,没来由地觉得好!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又似乎难以言说,只是觉得好!因为有些东西,你只能“意会”。
真正要把这首诗说得明白,的确要费一番工夫。因为涉及到政治背景。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以及他的儒家思想;追溯到秦始皇三十四(公元前 213 年)年因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遭李斯驳斥所引发的焚书坑儒;再追溯到公元前 134 年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智深则选择了写一块石头,一块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头——下马石。
“独立皇城侧”,独立,是指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而且它在“皇城”的“侧”面,地位显赫;但是,另一重意义则不言而喻:那就是,无论这块石头地位如何显赫,它毕竟不过 是在“皇城”的“侧”面,它不过像那些 分列大殿两侧每日里山呼万岁的臣子们一 样,都是皇家奴仆。
端居,是大模大样、正襟危坐的意思。这其实是写儒家思想的教化,早已深入人心。以至于一块石头,都是道德和礼教,貌似神圣而不可侵犯,人们不可以不恭敬有加。
继续看第三句,千官皆下马,千官,就是所有朝廷官员。皆下马,是说朝廷官员无一例外。说明教化之盛。为什么是“千官”而不是“千人”呢?因为教化首先是从内部开始的。那些朝廷官员从小读的就是儒家经典,就是《诗》《书》《礼》《易》《春秋》,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最后一句,也是最关键的一句,写石头——写石头的表情和态度。
如果只是“无言”,此诗也只是一般;如果这“无言”前面只是随随便便一个其他的词,此诗又另当别论,然而,却偏偏就是个“冷”字!
也许是千锤百炼,也许就是诗人一时灵性所致。
这个字下得够狠!
古人道方回论诗,每言“诗眼”,常惹纪晓岚讥笑。吾辈论诗,虽不常道诗眼、句眼遗笑于人,但这里必须要说,这个“冷”字,简直就是一字千钧!
石头本无态度。但这个“冷”字,却分明让石头有了态度。它的态度分明就摆在那里,“冷无言”就是它的态度。
石头本无温度。但从那一刻起,它开始有了温度。而且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无论电光石火、沧海桑田,无论刀光剑影、恩爱仇杀,石头的温度从此定格成永恒,那就是一个字——冷。
它不仅是王道教化,分明就是一个看惯了世事沧桑的哲人,以它亘古不变的冷静态度,恒久如一的处世温度,无言地注视着这纷扰的大千世界,和熙熙攘攘 的行人。
二、蔷薇的困惑
独孤食肉兽,我第一次在天涯看到这个名字时,觉得这个名字很另类,直觉这应该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应该说,独孤食肉兽的诗词,我当时是常看的,而且很喜欢他的一些怀旧诗词,有沧桑味。
而他果然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每次发完诗词就走,有人跟他的帖子也从不回复。无论是点赞的,攻击的,他一律视而不见。
其时网络论坛上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很多人无故抛砖。而且下手之狠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种所谓“抛砖”的动机,其实不是为了“引玉”,而是为了踩着名人的“尸体”成为名人。打个比方,这有点像寓言故事里的老鼠向狮子发起挑战,然后到处炫耀说,他跟狮子干过架。独孤食肉兽当然不会死,因为他的功底在那里。
后来逐渐成了朋友,才知道他的本名叫曾峥。
独孤食肉兽的作品林林总总,或豪华、或清绝,至于技巧更是驾轻就熟。但是我发现了这样一首:
向氏烈女墓
江上千帆春树晴,流光散作满园青。
蔷薇一束无情思,尽日端详墓志铭。
起句是起兴手法,交代环境,引起下文。承句转到向氏墓园,暗写心情。妙在转结!看似自然而然,信手写来,然而却惊心动魄,发人深思。
蔷薇本无情思,为什么要“尽日端详墓志铭”呢?既然是烈女墓,这墓志铭内容写的什么,自不必多说,可想而知。关键是蔷薇为什么要“端详”它,而且是“尽日端详”?这是蔷薇的困惑。
蔷薇,又叫野蔷薇。是一种藤蔓类野生植物,善于攀爬。蔷薇的野性,说明它比较崇尚自由。但是这崇尚自由的野蔷薇,机缘巧合,有一天突然就爬到了独孤的向氏烈女墓前,面对墓碑上的文字,突然感到困惑不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藤蔓类植物的蔷薇,都可以自由攀爬,享受阳光雨露,随意开花结子,但是作为女人,为什么在丈夫死后,年纪轻轻就要长期守寡呢?而 且这墓志铭却貌似很赞叹、很推崇的意思, 难道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就是人类至高 无上的道德标准吗?难道整日里独守空房以泪洗面,就会很好玩吗?而且在我们花们看来,这貌似是非常残酷的事,简直是灭绝花性呢!
蔷薇姑娘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她要“尽日端详”。
本来是一首很有社会意义的诗,然而独孤食肉兽自己却并不记得,也并没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好。我说出来,才引起他的注意。他只是说,你看中了你就随意发挥吧。然而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随便发挥的事,而是这首诗本身有重量。
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蔷薇一束”。我说这个“一束”有点儿大煞风景,貌似是人为扫墓时送来的,而不是蔷薇自己爬过来的。如果是“一束”就没了生气,那还“端详”什么?他说雪野你眼睛够毒!于是我们开始探讨给蔷薇找一个合适的亲近墓碑的机会。他说如果抛开格律,说“蔷薇枕垣”如何?我说不行不行,墙头太远了,而且蔷薇也未必有那么好的眼神儿……总之他说这个数量词绝不能改,“一朵”嫌轻佻,“一簇”嫌太多……最后他决定干脆不改了,就是“一束”!我说换成什么都比“一束”强,“一束”就是败笔!他说败笔就败笔,你可以批评!既追求完美,又不肯接受建议,有时候诗人的执拗简直不可理喻!后来,也就是此文发表之前,终于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改为一绺(我觉得也不理想)。
蔷薇的故事貌似有头无尾。但在我的记忆里,那些无意间爬到向氏墓碑前的蔷薇,始终还在。
她盛开着,端详着,困惑着,构成了一种对旧时代封建礼教那些虚伪透顶和灭绝人性的思想禁锢进行永恒诘问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