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世界,还是不错的。
毕竟是冬天,无论在哪里都让人更留恋温暖的地方,实在没有,记忆也好。小时候看鲁迅的文章,最扎心的是闰土,原本紫红色脸,脖子上套着个银项圈,手里拿着扎枪的英姿少年,若干年后再见面,却成了面色萎黄,一脸皱纹,松树皮一般粗糙的双手,讲起话来唯唯诺诺且木纳的一个人。其中隐喻这个糟糕世界对人的摧残,不言而喻。
现在中学课本里已经没有鲁迅的文章了,也许是如今蜜罐里长大的少年,再也无法想象得到那个冷酷世界对人性的伤害。放到今天,鲁迅这种讲话尖酸刻薄,时不时还愤青一般张嘴就骂的人,丝毫没有长者和文化人的风范,谁会喜欢?应该没有人愿意接近。可就是这样一位弃医从文的人,却选择了时代赋予他最大的本能,用手术刀般锋利的笔尖,戳穿了愚腐麻木的旧社会,将丑恶扭曲的人性,活生生的展现了出来。
这位对雕像袭胸的男人,是以孔子后裔自居的北大教授孔庆东。满嘴的脏话,并以此为豪气,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的尊容,用何种角度来看,也颇具“汉奸相”。原谅我也忍不住要爆粗口,其实已经很客气了,如若孔子老人家还在,估计执行家法的木棍,应该换成螺纹钢筋了。一个社会的恶,最可怕的就是本应是榜样的人,却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打也打不过人家,之前吹过的牛逼,如今搞得自己也成了鲁迅笔下的阿Q,当真成了一众吃瓜群众眼中的笑话。很多文化人都喜欢在居住的地方挂几幅墨宝,显示一下自己的德行。可真的挂上一幅“厚德载物”,就真的能化身为圣人的德性了吗?未必吧。“德不配位”,倒是可以解释那些原本在人群里光鲜亮丽的人,最后为何人设崩塌的一片狼藉。
其实在这世上,做个小人物蛮好。不必时不时被人扣上顶“仁、义、礼、德”的大帽子。我连道貌岸然的鞋都没有一双,又何惧在有水的岸边行走。没事都想去有浪花的地方去踩踩水,泳技当然一般般,可不妨碍我在浅水的地方矫情的扑腾几下。不远处有椰子树正与海风缠绵悱恻,再远处有隐约的群山默然无声的发着呆,奔跑的犀牛、懒躺在树枝上的花豹、排列整齐运输食物的蚂蚁、用翅膀跳起8字舞的蜜蜂、正午被阳光晒晕了正耷拉着脑袋的向日葵,老树配古屋的院墙一角,不知名的蚊虫,正肆意的上下翻飞。这是一个大化无声的空间,这是一个否极泰来、让你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