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容开放裹挟的德国小城 Salzgitter
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个20万人口的地方都是小城。但是这儿是德国,Salzgitter位于下萨克森州东南部,德国的二大钢铁企业SalzgitterAG就坐落在这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算是德国的大城市了。Salzgitter属于汉诺威-不伦瑞克-哥廷根-沃尔夫斯堡中心地区。
就是这么一个人口10万7千人的城市居住着来自110个国家的人们。移民人口比例为36%。在市中心的住宅大楼门牌上可以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姓氏,从商业街道的餐饮服务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高度的国际化,蒙古餐馆,土耳其餐馆,希腊,意大利,亚洲系列,可算是应有尽有了。
多文化渐渐带来了新的发展问题。应该说Salzgitter这个城市本来就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难民危机,该城在很短时间内突然降临了5700名难民,原有的社会问题终于一并爆发。
城市发展的真空地带
Salzgitter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除了Salzgitter 钢铁企业还有很多大型的大众汽车的配套生产。2012年曾因为工业生产的萎缩常驻人口下滑,城市失业率走高,据2015年数据,民居房空置率9,8%,高居全德榜首。从这个角度上看,难民的迁入可能成为该城的发展契机。现状是,不少公寓不属政府管辖,即使现在该城空置公寓高达3000套。
社会基础设施告急
Salzgitter市长早在今年初曾上书要求停止迁入难民项目,该城的居住问题已饱受争议。2017和2018年Salzgitter因为难民安置物体获得了约1100万的政府财政援助,上有3,9亿欧元的资金还没有到位。“为了更好为融合做准备,我们需要一点喘息的时间“。市长累病了,其发言人称,“目前市面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很多小店铺,旅行社,很多还是阿拉伯文“。很多人感觉以前市区更融合,多样化一些。现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店铺比较密集,原来的本地人反而感觉不爽,”应该把眼光投向每一群人。这里还有很多需要被关注的居民。“ 几个妈妈们(其中有两位塞尔维亚的难民)在一起议论,“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这些穆斯林”, “我孩子学校全是外国人…“,“学校搞得连猪肉都不让吃…”,“是的,我儿子根本申请不到幼儿园的指标。”
等待市立幼儿园的指标审批的名单上有580个儿童!一个地方官员表示,的确就是因为幼儿园指标严重不够,我们才提出停止迁入难民计划,或许已经太迟了。目前Salzgitter市立幼儿园平均外国人比例为80%,部分幼儿园达到了95%。“政要们的一个欢迎文化说出来很简单,根本意识不到我们地方要承受什么。” “人和人之间的冲突,我们什么机会都没有了,真是受够了!” 这样的现实状况让当地文化和语言多样化举步维艰。
碰到一个会说德语的人,很开心
因为难民人数的攀升,获得一个融合学习的名额要等44周。市中心有位妇女感概:“要是碰到一个会说德语的人,都很开心”。不仅仅是新来的叙利亚难民不会说德语,那些多年住在这儿的土耳其人也不说德语,根本无法自由交流。遗留的文化融入问题并不比迁入新移民简单。
很多难民都选择和大家庭,熟人朋友住在一起,这样简化了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陌生感,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学习新语言的动力,也减少了对外界新事物认识的能力。处在这样被包裹的状态时间愈长,就愈难从其禁锢的生活圈子中释放出来。在很多集聚地,要融入的不是少数,而是多数。很多人私下非常悲观,认为所谓成功融合简直成为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悲观消极情绪蔓延
民众的悲观和无耐情绪是很容易被误导,当地大选中AfD的宣传广告上就印出戴着面纱的女人图像。
市中心Lebenstedt45000人,外来人口占比25%。市民之间的误解和偏见重重,谣言不断。很多人表示总是绕道走,不会去那儿,有人议论争吵,群殴,包括性侵,还有人甚至说在城市公园附近看到过尸体。越说越邪乎。当地警察局则表示当地有肢体冲突和毒品案件报案。但是很多都是民众的主观臆断,事实上暴力刑事事件很少发生。往往报告一个重大事件,结果反复调查什么都没有。
难民的感受
虽然气氛不是特别好,但是当地大部分难民感觉还是不错的。一位来德国两年的年轻的叙利亚青年,相比其他难民他的德语算很不错了。“我在这儿感觉很好,比在柏林好多了”,他说,“柏林太多人,太紧张,很多人都很糟糕。” 他前段时间楼上的楼上住着一位老太太,动不动就报警,嫌他太吵。“可是我除了睡就是吃,什么都没干。现在我要自己找个新住处。”
积极的一面
也有人积极的参与各种融合工作,至少在步行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那儿玩耍,他们不需要会回忆他们经受过的战争和苦难,不需要去考虑他们为什么肤色长相如此不同。
当地一位男士常常和不会说德语的叙利亚难民一起踢足球,他说,“现在唯一困扰我的就是他们反应比我快。”
德国热线 - 实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