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一本推翻一万小时法则,让你不再瞎忙
欢迎阅读怪同学的书籍引读,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刻意练习》,在开始正文之前我希望大家怀揣两个问题再进行接下来的阅读。
1.你相信天才的存在么?就是有人生下来就带着某个领域里的技能。
2.你知道一万小时理论么?它真的很可靠么?
什么是一万小时法则?《刻意练习》这本书又为什么能够推翻它
一万小时法则是一位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自己的著作《异类》中提出来的,随着这本书的畅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一万小时法则。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任何一个领域中的人只要在该领域投入一万个小时的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这个定律也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万小时法则。
那么一万小时从何而来呢?且听我先介绍一下《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而一万小时法则实则就是对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研究成功的错误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接受,让《异类》这本书能够畅销。
那么为什么《刻意练习》这本书推翻了一万小时法则呢?首先《刻意练习》里认为一个人若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是需要用投入足够的精力在这个领域,重复专注地去做与这个领域相关工作的练习。而一万小时法则说只要投入一万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举个例子,同一款游戏在相同的游戏时间里为什么会有水平上都差距?就是因为厉害的那个人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练习自己的短板。而水平较差的那个人,单纯把游戏看作了娱乐项目放松方式而已。这个例子也恰恰说明了一万小时法则站不住脚的原因之所在。
所以说,一万小时法则实际上误导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去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呢?有没有什么靠谱的方法和结论呢?其实《刻意练习》这本书就给出了我们答案。
刻意练习的条件
《刻意练习》原著中,把我们进行刻意练习所需要做的准备和行动列举了出来。
1.具有明确的目标
很多人看似努力,实际上做的都是无用功。因为他们根本还没有明确自己的目的就开始盲目地忙活,可怕的是他们坚信自己的这种努力是有收获的,及至最后徒劳无功他们也只会归结为自己运气差,而不会想到自己是不是没有找到对的方向。
所以,在我们做任何努力之前得先明确自己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努力也不会白费。举个例子,你想当一个成功者,那你就得先给自己定义好什么是你所认为的成功者,而你又想成为哪个领域的成功者。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你才会明白自己该向着哪个方向前进。
2.一个专注的状态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越来越多的人静不下心来。本想着拿起书好好阅读一番,却被手机的一个提示音吸引了过去,回消息的时候顺便刷刷小视频,等再次拿起书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读不进去了。在心里还欺骗自己只是书太枯燥了,殊不知你的专注力已经丧失了许多。
所以如果你明确了目标,并且已经做好准备开始刻意练习,那么你就得保持专注。
3.每次练习都要给自己反馈
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如果只学习而不进行思考,那么就不会有所进步。这里的学习好比就是我们所进行的练习,而思考就相当于练习结束后的反馈。
每次练习结束后,我们首先问自己这次练习相比较之前有哪些进步,来夸奖一下自己。其次再去考虑自己这次练习还有哪些差强人意的地方,争取下次练习把这次的不足弥补上,这样我们的练习才会有所进步。
4.别让自己太舒服
虽说知足者常乐,但是过于满足现状我们又怎么会有动力去迎接更好的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突破与挑战自己的现状,而不是稍微取得一点进步就开始沾沾自喜。
一个人的努力不是害怕失败,而是害怕对失败的接受。如果你在失败后还并不放弃,而是去寻找原因,那么我相信你总会有所收获。但是如果你接受了失败,那谁也救不了你。
只有走出你的舒适圈,不断地去练习你才能有更为有效地进步。
写到最后
很多人被称作天才,但是他们是生下来就带着某种技能的么?显然不是,那他们又是如何成为别人口中的天才的呢?《刻意练习》这本书就给了我们答案。
莫扎特大家都很熟悉,他被称作古典音乐界的天才,但是他被称作天才绝大部分的原因离不开他的父亲。
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在莫扎特身上付诸了许多精力,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带着他做一些目的明确的练习了。
这当然只是许多例子中其中一个,但已经足以说明一个领域的精英,跟刻意练习是离不开关系的。
如果你还对未来的自己有所憧憬,不妨打开这本《刻意练习》来看看自己到底该怎么去做,当然前提是你肯真正付诸行动。坐言不如起行。
创作不易,多多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