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恐惧的教育才会落地生根 ——地铁偶遇随想
远离恐惧的教育才会落地生根
——地铁偶遇随想
郑州市财贸学校 刘静
下午下班,急匆匆地走进地铁,于一个人群稍稍稀少的站台位置站定,习惯性地拿出手机。这时,地铁护栏大玻璃窗上照出的一对情侣模样互相牵手搂抱的身影映入眼帘,我定睛一看:是我刚刚给他们上完课的两个学生!尽管站台上已聚集了很多候车的人,但是看到这样的场景我还是有种误闯私人空间的尴尬。正当我故作镇定自如地调整耳机时,那位女生慌乱地推开男生的手,用很不自然的声音向我问好,男生也惊惶地走到女生后面站好。我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向他们微笑着,若无其事地转身询问他们从到哪一站下车、需要多长时间到家。很快地铁进站了,我再次微笑地看着这两位学生并告诉他们我去前面找有座位的车厢。
很不容易地找到了一个空位坐下,地铁在隧道里飞驰,回想起那两位学生瞥见我后闪电一样互相松开手臂、各自惊慌地而又不失安静地等车的神情,我的心仿佛穿越到了我的高中时代。当年希望读高中的自己,拒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读中专。父母最终拧不过执拗的我,在高中学校开学两周后,我如愿以偿地来到县城我向往的高中学习。尽管学校已经开学两周了,但初中成绩优异的我自信满满。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我的住宿生活。由于中招成绩优异,我被安排在了重点班。办完入学手续,和蔼可亲的班主任就把我带进了教室并安排在靠近讲台的座位。第一节是化学课,化学老师是一位非常年轻也很帅气但是给人的感觉非常严厉的男老师。师生问好后全班同学刚坐下,教室里莫名的紧张气氛立开始弥漫,化学老师就开始了提问(事后得知这位老师每节课后都会留作业,下一次课当堂提问),这位化学老师讲课语速不仅快而且批评同学时语言还有点犀利)。原以为化学老师知道我是“新来的”不会被提问到,但是很不幸,化学老师点了点我的课桌“第一个问题,你来回答”。我触电一般机械地站起来,不知所措,脸也涨得通红,可想而知化学老师提问的问题我是不会的。教室里安静地几乎可以听见手表秒针走动的声音,几秒后,老师很快又点了下一位同学……课前提问结束,老师开始了新课讲授,我依然机械地站着,老师并没有示意我坐下。我的脸开始发烫、脑袋也开始嗡嗡作响。就这样一节课结束后,我的脑海除了忐忑之外,老师具体讲了什么我全然不知道,课后心中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在慢慢升起。我没有勇气向老师解释,而化学老师也好像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没有询问我。从此,每一次的化学课我都不能完全投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愿意再上化学课不敢再看到化学老师和害怕再次被提问的忐忑感觉。当年自己课外也曾试着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化学,但是无论我如何努力,心中那种对化学老师以及化学学习莫名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度过了忐忑和煎熬的高中一年级,高二开始我决然地选择了读文科,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知道这种选择不是我读高中的初心。
今年,是我在三尺讲台上耕耘的第18年。身为教师的我非常理解当年的化学老师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可能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或者是出于对学生学业负责的初心。近18年的一线教师和近15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也让我逐渐对这件事释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依然让我无法忘怀,与之前不同的是它成为了我日常工作反思的催化剂,时刻提醒我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和学生相处,更让我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
最近在读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书中的“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好教育,是宽大、审慎和温暖的教育”给我印象深刻,也深以为然。
一个人不管在何种境遇下,都渴望温暖、期待自由、并无所畏惧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馈赠,这是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者教育过程中的宽大、审慎、温暖都是除了可以保护我们基本的人性,还可以在他人遭遇挫折时带给人更多的力量以及希望。
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恐惧,他的感受会是什么?
这两年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感觉自己不像以往可以自由出行了。如果哪座城市出现了新的感染或者是密接,人们的心情也就会跟着紧张起来,害怕出行受限,担心自己是密接,担心疫情再次扩大;经历过7.20的郑州人,与其他地区相比对于天气的变化也变得更加敏感,其实,失去自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还要时常处于恐惧中。
诚然,今天地铁里偶遇的两位小情侣(暂且如此称呼)的行为与中职学生身份极其不符,如果发生在课堂上或者校园里,作为老师可能会有另外的处理方式,但是在学生瞥见我时的那种慌乱和惊惶已经证明,作为教师的“教育”已经“被看见”和“被接收到”,此刻,教育已经落地。
诚然,当年的化学老师一定不知道他的无心之举曾带给我怎样的“煎熬”和改变了我高中选择读理科的初衷,当年的化学老师也同样不知道他对学生学业负责的初心如今还被“惦记”并且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以及带给他当年的学生和如今的同行如此深深的感悟。是的,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的常识,教育就是帮助教育对象在自由、宽大、审慎和温暖的空间学会体察和体悟生命生长的过程。
安徒生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点的芬芳”。同时,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以自律为前提的,或许,哪怕就是这一点点美好,就能带给生命生长的力量。教育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能够以不容替代的方式触及生命生长全过程,远离恐惧则更能够使教育的种子落地生根。
2021年11月1日
写作活动专家顾问、朱延华院长点评:刘静老师在地铁与学生恋人相遇,采取了非常温和的招呼方式,刘老师由此联想到自己高中时代,被化学老师提问后无视,产生了心灵创伤,这种创伤那么多年都没有消失。推己及人,这是非常伟大的道德情感,也是我们做教师的基本素养,刘静老师正是这样推己及人,才以地铁小遇为引子,写出了那么好的一篇教育随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该爱满天下,很多教育家都强调爱的重要,其实这个爱绝不能只是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地铁偶遇学生恋人,刘婧老师因为心中有学生,因为心中有爱,才有如何恰当的师生交往,才有如此深情的随想文字。很喜欢这样的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