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36)
原著连载(36)
第五章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革命事业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正当中国人处于迷茫之时,传来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这就像一声惊雷,唤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毛泽东亲身经历了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那种巨大震撼和解放作用,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深刻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5--1476页)
对毛泽东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当然是最早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教授。1918年,正在北京的毛泽东,经恩师杨昌济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这个人才荟萃的新文化运动发源地,当了图书馆助理员。他在这里读到许多从未读过的书,接触到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名人学者。自从1918年11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后,他就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1949年进北平前,在西柏坡这样讲到李大钊:“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毛泽东传》1893——1949,第57页)
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还有陈独秀。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毛泽东的回忆:“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西行漫记》还记载了毛泽东关于个人信仰问题的一段谈话,他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周恩来1920年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最早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李达、邓中夏、蔡和森、杨匏安、高君宇、恽代英、瞿秋白、赵世炎、陈潭秋、何叔衡、俞秀松、向警予、何孟雄、李汉俊、张太雷、王尽美、邓恩铭、张闻天、罗亦农等(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第49—51页)。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现了一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里,全国倡导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就猛增至400余种,进步社团发展到400余个。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呈现出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一些大城市和旅日、旅法的华人中建立起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