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抓人”的故事》:场景技巧帮你织就捕获读者的故事网

一直有一个误解,似乎那些“抓人”的故事、让人不忍释卷、非要一口气读完的故事,像金庸、大仲马等人的小说(高尔基就曾说他年轻时连夜读大仲马的小说),是通俗文学、故事作者的任务。而真正的纯文学创作,都是像《悲惨世界》《追忆似水年华》之类的,刻画人物是第一位的,至于情节的展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古典时代,文学不注重情节的现象可以被读者接受,但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被电影叙事艺术惯坏了的读者,已经不能忍受情节冗长、拖沓。没有看到这一点的纯文学作者,就不会有机会走进大众——这或许是当今纯文学创作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吧!

把故事写得“抓人”,是读者的要求,从而也是市场的要求!这是美国作家、记者保拉·穆尼埃在《如何写出“抓人”的故事》这本书揭示给创作者的残酷真相。

那么,如何写出“抓人”的故事来呢?这是有技巧的。保拉·穆尼埃指出,对于创作者来说,想要写出真正抓人的好故事,光是手握吸引人的故事主题、有趣的人物、生动的细节可远远不够,还需要创造出环环相扣的情节和令人无法呼吸的节奏!以场景为单位构建蓝图,一幕接一幕推进情节,一步接一步织就捕获读者的故事网。

保拉·穆尼埃,曾在甘内特(Gannett)、迪斯尼(DISNEY)、F&W media等媒体巨头工作,后成为高级文学代理及内容策划师。他擅长创作推理惊悚、科幻、奇幻、言情等类型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理事会成员,在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新英格兰分会连任四届会长。

他对于提高故事写作的吸引力有何高见呢?

主题鲜明,既是故事写作的策略,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在我们小时候,喜欢缠着大人讲故事,而在大人讲故事之前,首先要明确的的一件事就是:“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这就是主题。

本书作者开篇就告诉大家,写一部“抓人”的故事,一定要重视主题的力量:

围绕着主题展开的情节直触心灵,最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主题范围横跨人类情感和经验的全部领域,痛承载他们的故事一般多如牛毛。

在今天,故事(包括小说、影视剧等)创作越来越类型化的时代,主题明确是一个基本的写作策略。因为读者已经有自己固定的阅读倾向,有人喜欢科幻,有人喜欢魔幻,有人喜欢爱情,有人喜欢励志,有人喜欢言情。如果你的小说没有明确的主题,那么读者很可能很可能就会移开目光。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作品。如果不能让作者一眼知道你的故事是讲什么的、从而决定是不是打开你的书,那么你写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尊重读者的角度来说,开宗明义、开篇亮明主题,也是一件礼貌的事情。

无论什么人写的书,都不可能在主题方面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即使《红楼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追忆似水年华》……等等顶级名著,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打开来阅读。那么,这本书的读者——读这本书的,最大可能是初学写作者——就要满足于圈定自己的主题,把自己的作品摆到读者挑选的分类框架里,让喜欢这个主题的读者找到你的作品。这是对读者的尊重。

确定自己的主题后,作者教读者如何在作品中组织主题,创作出引发读者共鸣、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作品。

主题具有普适性,探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好的主题是吸引人的关键所在,所以优秀的作者从第一页就开始下功夫。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开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又如: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最经典的开篇当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个开篇几乎影响了整个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

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20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当然,主题和情节构思是一体的。在构思情节的过程中,可以像经典作家那样,用首句和末句突出自己的主题,不仅利用主题定义故事,还使主题与故事浑然一体。

首句:告诉他们你要告诉他们的事情。

故事主体:告诉他们。

末句:告诉他们你告诉过他们的事情。

开篇亮明主题,既是告诉读者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同时也是对写作者的提醒。

当然,也有很多作家喜欢先写尾声,用最后一句承载起全书的主题。写好开头和结尾,这些作家才开始创作故事;一切,要么从第一句话发展出来,要么皆以最后一句话为目的。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认准大方向,全神贯注写下去。

用好“气泡图法”,丰富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

确定大的主题后,故事创作者就要精心组织主题的变奏。作者以音乐创作作比喻指出:精彩的故事不会仅仅用单音符演奏——它们同交响乐一般,会通过主题变奏来反映,情节中交织着多层旋律、和弦以及节奏。令人记忆深刻的故事,就像贝多芬的交响曲,音阶丰富,音域广阔,作者匠心独运,充分构建主要情节、次要情节、主题和主题变体。

那么如何设置主题的变奏呢?作者推荐了“气泡图法”,通过气泡图(其实就是思维导图)充分扩展变奏的主题:

无论创作哪种类型的故事,作者都可以绘制气泡图,帮助判断并探索主题变体,创造出增加故事深度和维度的次要情节。作者以这个方法,判断主题变体,发展次要情节,随后织入主要情节。

“气泡图法”不仅在创作情节中使用,也可以在塑造主人公时使用。

人物是小说、故事的核心。人物承载主题,驱动主要情节,最重要的是,人物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作者必须让读者爱上自己的主人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会支持他的主人公;读者甘愿跟随主人公出生入死、陪他(她)经历路上全部的艰难坎坷。

如果不能创造出强大的主人公,故事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从方方面面来说,小说家都要依靠人物,因此需要尽可能使其栩栩如生。让他真实,让她立体,让他们成为行走的矛盾体。

如何创造出一个文学魅力强大的主人公?本书作者仍然推荐“气泡图法”。他建议作者为主人公画一张气泡图辅助构思,列出主人公的个性和精神的矛盾面,品质、怪癖、特征以及个人倾向,越多越好。

“气泡图法”的好处就在于,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可以展开丰富的主题变奏以及人物多层次性格,而不会脱离太远。

场景决定一切

在当今时代,各种先进的视频呈现形式,已经大大削弱了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在古代,一个作者需要动用各种比喻手法来形容一个美女如何美,以及描写一个事件的场景。但在今天,有了图片和视频技术,在这方面对作者的要求下降了。对文字描写的技术要求降低了,但对于场景的要求提高了。

简单来说,一个小说成功与否,关键看是不是有栩栩如生场景,能不能比较方便地改编为影视剧。

读者对于小说家的要求,无论主题多么丰富,都要求以场景呈现故事。读者就是市场,也就是说,如今的市场要求我们以场景呈现故事。

那么,什么是场景?场景的定义即为连续的行动。这是从电影角度看写作的真实意义:用连续行动的小片段来讲故事。我们讨论的行动并不局限于大爆炸或飙车——不过如果你在写惊悚片或历险故事,这种行动的确会出现。行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激烈程度也不同,从害羞少年的初吻到寡居老人在亡庆时葬礼上发表悼词,一切皆有可能。

依靠场景而不是背景说明来展示故事,这是当代作家的挑战。不过,一旦引入影视剧编剧的技巧,掌握根据场景写故事的技能,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最基础的技术就是讲故事分解为三幕——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从哪儿开始?这是每位作家都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作家误入歧途的地方。故事的开头是一切即将发生变化的关节点,是迈出旅途的第一步,是途中的第一个岔路口,决定着第一次走上正确(或错误)的方向。说的具体一点,开头即“很久很久以前有主人公X……然后Y(事件或人物)出现;X的一切从此发生改变”。

中间:Y之后,故事就进入到中间部分。在中间部分,X必须处理Y引发的复杂问题,必须克服障碍,掌握技能,汲取经验教训,最后通过终极大考验:摆平Y,故事达到高潮。中间部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是通往终点的曲折回环之路,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X最好或最坏的自我。

结尾:熬过中间阶段,一路奔向结尾。

将故事分解为开头、中间和结尾是情节构思的第一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许多题材的宏观路线已经命中注定,以下是很多主题故事发展的拆解,如爱情故事:

开头:男孩遇见女孩。

中间:男孩失去女孩。

结尾:女孩重返男孩身边。

又如谋杀推理故事:

开头:有人被谋杀了。

中间:警察、私家侦探或侦探爱好者调查谋杀案。

结尾:凶手落网。

还有战争故事:

开头:我们的主人公获得了一项任务。

中间:我们的主人公计划、训练并执行任务。

结尾:我们的主人公必须翘常发挥才能战胜敌人一任务完成。

大致确定了基本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后,便可将这三块分解为更小的单位。

作者指出,有两种办法可以让结构更精致:情节关节点路线和英雄之旅路线。情节关节点路线由事件驱动,差不多适用于每个故事。英雄之旅则受人物驱动,适用于主人公需经历一系列事件、成长变化的故事。我们大部分故事均可采用,不过并非所有故事皆是如此。

此外,作者还为读者介绍了下列创作技巧:

运用头脑风暴构思场景,生动呈现表现主题的情节

使用主题逆转,让场景动力十足

创建场景列表,实现影响力最大化

用对话、背景、基调和声音加强情节

学习加快故事节奏的小诀窍

……

总之,这本书是一个情节构思完全指南,为读者揭示出创作精彩故事的秘密,那就是以场景为单位构建蓝图,一幕接一幕推进情节,一步接一步织就捕获读者的故事之网。

本书主要内容,是保拉·穆尼埃在为《作家文摘》'完美情节训练营'设计的在线课程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包含大量故事专家的建议和可以随时使用的练习。

作者尽力将《如何写出“抓人”的故事》编写为一本互动式的情节构思入门读物,设置多个模板,辅助读者确定主题和主题变体、有效组织主要和次要情节,并以场景为单位构建情节;每章还配有阅读书目,列出那些曾经让他受益匪浅的书籍。

因此,无论是新人还是老手,只要翻开这本书,一定能有所收获: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抓人”的精彩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