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骑兵俑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骑兵俑陕西学习平台2021-01-26订阅
秦俑二号坑出土的骑兵俑。秦俑二号坑随葬的是由多兵种构成的联合军阵,骑兵是这一军阵中的新锐力量。通过开挖探方和局部发掘,已知二号坑中共有骑兵116骑(组),每骑(组)由一件骑兵俑和一匹陶质鞍马组成,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骑兵俑群。二号坑的骑兵阵位于俑坑的北部(即坑的左侧),前面是弓弩兵方阵,右侧是车、步、骑混编阵。116骑(组)中的108骑排列在俑坑最北部的三条过洞中,其余8骑(组)位于右侧车、步、骑混编阵的队尾。骑兵阵的队列排布具体为:三条过洞的骑兵队前列,分别是两乘驷马战车和加在两车之间的一列骑兵,计有战车6乘、骑兵12骑(组)。战车后面是8列共96骑骑兵,应是骑兵阵的主体。二号坑呈现的这种编组方法,反映了秦始皇时代骑兵虽然已成为独立兵种,但是在当时战争中仍然需要战车的带领。由于兵种的区别,二号坑中骑兵的装束与步兵、车兵明显不同。它们头戴圆形小帽,上身是交领右衽紧袖上衣,外穿短小、轻巧、简单的铠甲,下裳为收口连裆长裤,脚登短靴。这种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必须行动敏捷的需要出发的。《六韬·武骑士》中记载了骑兵的挑选标准:要求骑兵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1.73米以上,身体健壮,机敏勇敢,骑射技艺娴熟,秦俑坑中的骑兵形象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它们身高1.8米以上,体型修长,右手牵缰,左手提弓,神态机警,造型逼真。古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有标准。秦代法律规定,马肩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要选膘厚、善跑、机灵而有耐力的良马进行训练。秦俑二号坑中的鞍马通体高1.72米,马通肩高1.33米,身长2.03米,完全符合秦人的选马标准。鞍马马背宽阔,臀部圆润,前腿如柱,后腿若弓,显得轻捷矫健。从马的神情看,尖小耳厚,目似悬铃,鼻孔大,口裂长。这种马肺活量大、耐力好、持久性强,具有千里马的特征。考古资料表明,秦人的马主要来自今天的甘肃洮[táo]河流域,属河曲马种。骑兵兴起于春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因其机动性强,冲击力大,活动范围广而得到快速发展。骑兵又被称为“离合之兵”,它像鸟散云合,变化无穷。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因此,骑兵多作奇袭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很快得到提高。于是,秦国也效仿赵国发展和训练骑兵,到了战国晚期,骑兵已成为秦国对外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军以骑兵五千突然插入赵军壁垒间,使赵军一分为二,接着又派兵断赵粮道和退路,结果赵军大败,5万人被杀,40万人被俘,这是骑兵配合步兵、车兵作战取胜的典型战例。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