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依托县域优势资源,以规模种养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平台载体。自2017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了200个全产业链发展、现代要素集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已认定了87个,带动各地创建了3800多个省市县产业园,基本形成了以园区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格局。
01
加工板块的发展现状分析
农产品加工是产业园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延长产品货架期,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园的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从产品端倒逼生产端,建立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园的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根据产业园创建要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平均值均需大于3:1,远高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2.4:1的平均水平,成效显著。其中,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山东省东阿县、重庆市涪陵区、江西省樟树市等比值水平均达到10:1以上。最高的为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比值达到30.93:1。作为中国泡菜城,东其泡菜占全国市场份额1/3,已建成高标准泡菜原料基地16万亩,引进工艺先进泡菜食品企业64家,年加工泡菜原料180万吨,产业园年总产值达225亿元,形成以千禾味业、今麦郎食品、川南酿造、惠通食业等企业为代表的泡菜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泡菜加工中心。目前,十年磨一剑的“东坡泡菜”已成功实现蝶变,成就了全国“六个唯一”:全国唯一的泡菜城、国家级泡菜质量检测中心、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泡菜博物馆、泡菜行业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经商务部审核颁发的中国泡菜行业标准。
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绿色蔬菜原料基地 图源:四川农村日报
2021年新创建的50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山西大同市云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为黄花和蛋/肉鸡养殖。其黄花种植面积达到11.9万亩,产量达6.96万吨,培育大同冰华食品有限公司、大同三利农产品公司、隆福祥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10多个黄花产业龙头企业,144个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初精深加工,共日加工鲜黄花160吨;蛋鸡年栏量达到220万只,肉鸡出栏量210万只,鸡蛋产量达4.18万吨,鸡肉产量达5775吨,已形成集种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和有机肥生产于一体产业集群。通过加工集群化发展,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96.3%,通过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黄花和蛋/肉鸡的综合效益。
图源:云州文旅
虽然取得了成效,整体上初加工相对较为完善,但精深加工环节相对薄弱,资源化利用加工不足,增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水稻类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绝大多数的加工还处于初加工阶段,生产大米和蒸谷米制品,仅部分发展较好的产业园进行米制品加工,更少数涉及变性淀粉、功能性淀粉糖、海藻糖等提取与加工,至于碎米、米糠及稻壳的加工重视及涉及程度更低。另外我国的稻谷加工产能超过实际稻谷实际产量(2亿吨)达到3.3亿吨,产能过剩,行业整体效益低。对标发达国家,以日本为例,其稻米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非常完善,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很高。稻谷在碾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米糠、胚芽、碎米等副产品,稻壳可以作为生物质原料燃烧发电,米糠可提取米糠油,免淘米处理糠、发芽精米糠可作为代乳饲料饲养仔猪。稻谷脱壳后变成糙米,在一定的温度和条件下才能发芽糙米,进而可加工成发芽糙米及其产品(米粉、米茶及营养强化类产品等)。糙米进一步加工成普通精米,可深加工成免淘米、包装米饭、干燥米饭等,相关提取物可精深加工成米饮料等食品及大米面膜等日化用品等。
原阳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 图源:原阳大米
再者,融合发展有待深化,龙头企业带动力有待增强。大多数产业园都取得较好的发展,但目前普遍存在一产大而不强,二三产链条短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除了大多还停留在卖“原字号”“初字号”产品阶段,多数产业园的产业融合与功能拓展着实有限,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依托农产品加工,向前延伸到原料种植业,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生产,确保优质加工原料供应;依托优质加工产品,打响产品品牌,向后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利益分享机制与小农户实现利益共享。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跨界发展,探索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路径,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大会等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型业态。
据了解,200家产业园共有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家1300多家。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合作社及小农户等融入农业产业链条中,参与农业大市场;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及二次分红等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但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不多,生产加工及带动能力有限,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集群化进程缓慢“小、弱、散”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面对消费升级,“小、弱、散”格局无法保证有效供给能力,大量需求“外溢”,致使消费能力外流。对标国际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多呈现寡占化趋势,例如日本的稻谷加工,规模前10名企业的加工量为全日本的35%。对于生猪产业,美国前15家屠宰场,屠宰加工;量占全美的95%;加拿大的23家企业,占比100%;丹麦屠宰行业,以合作社形式经营,公司制运作,其中皇冠集团,占90%。
此外,品牌价值凸显与品牌培育不足并存。当前,绝大多数产业园都有自己的品牌,打造了很多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品牌。例如、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盱眙小龙虾、金乡大蒜、栖霞苹果、新会陈皮、茂名荔枝、柳州螺蛳粉、安化黑茶、安溪铁观音及大同黄花等等。2020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98.6亿,多年蝉联全国大米类品牌第一;盱眙小龙虾品牌价值达203.92亿元,连续五年位列全国水产类公用品牌第一名;安溪铁观音以1426.86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连续第五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知名品牌意味着优质与高价,然而更多的产业园品牌仅具有地方区域性优势,没有整合其资源优势,整体打造,其影响力有限或者还在整体打造和升级中;另外,由于现有产业园更多的是初加工产品,尤其是合作社等生产的初级加工产品大多没有品牌商标,不能体现出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和特点,难以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影响其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20“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淮安)专场推介会在金湖水漾年华展销馆进行推介
02
加工板块发展的对策建议
挖掘优势资源,发展食品加工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市场需求明确。在综合考量资源禀赋、生态要求、市场容量、融合发展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导向,充分挖掘特色优势农业资源,集中人财物等优势资源,通过园区化、集聚化发展,不断丰富拓展产业园食品加工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考虑高盈利行业,发展预制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一是根据市场需求,从“吃饱”到“追求高品质”的农产品的趋势加速,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以消费需求变化为核心,关注肉类、口粮、菌菇和其它农产品加工,着重考虑发展主食厨房、中央厨房、功能食品等;针对老年人群、婴幼儿、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开发多系类产品。二是注意农产品适度加工。根据不同品种和不同需求,合理确定主食类、鲜食类和功能类加工程度,做到宜粗则粗、宜精则精,宜初则初、宜深则深。三是行业盈利性角度考量,根据产业园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根据食品产业毛利率分布,从低到高,依次是屠宰、饲料、谷物、水产、肉制品、调味品/发酵品、制糖、乳制品、果蔬饮料及酿酒类。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引导粮油类综合利用碎米、米糠、稻壳等,开发米粉、米线、功能物质、多糖多肽等食品或食品配料及其他日化产品;引导果蔬类综合利用果皮果渣、菜叶菜帮等,开发饲料、肥料、基料以及果胶、色素等产品;引导畜禽水产类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等,开发血浆蛋白、胶原蛋白肠衣、血粉、多肽、有机钙、鱼油等产品。最终提升加工层次,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做到吃干榨净。
科技注入新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园主导产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面提高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广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应产品结构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产品细分化方向发展的要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从对过去量的追求变成注重质的提升,提高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
做实政策支撑保障,加大龙头企业培育,积极构建加工产业化联合体。一是树立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就是扶持农业、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思想,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通过完善资金筹措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全方位利用有效资源,通过政府贴息、扩大金融信贷,鼓励自筹,争取各级资金等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构建加工产业化联合体,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推进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产业转移链,实现产业积极稳定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
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是助推农业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鼓励产业园加强品牌培育,构建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为基础,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以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补充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大品牌”体系。从加工板块角度出发,从市场角度出发,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抓手,加快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高竞争力,提升市场信誉度;鼓励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初加工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等,为产业园“大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各产业园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大格局、大品牌”观念,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贸工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为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