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4万首诗,刘邦这两首完胜,原因很现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到汉魏的乐府再到后来的唐诗,即便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随处可见诗的身影,其韵律之美典故之奇让古今中外的人欲罢不能。短短数十字道尽历史兴衰,道尽自然万象,道尽人情冷暖。然而这些被世人铭记的千古名篇却从来不是一触而就,诗中是他们一生的阅历和感悟。所以想要写出千古名篇只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些“有心栽花”的终究不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而历史上正好有两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大风一起强国安邦

皇朝建立后,诸王谋反,一代霸主刘邦陷入重重的包围之中,丝毫不亚于楚汉争雄之际的危机情势。好在历经几回作战,战事总算平息。班师回朝时,经过故乡,感叹油然而生,他禁不住想到了曾经驰骋疆场的的兄弟和家人,继而触景生情想到自己从一个游手好闲的混子走到如今的地位。虽然一呼百应,但百废待兴的皇朝依然是动荡不安。如此五味俱全之时,其“开万世太平”的壮志呼之欲出。从这首诗中,他的雄心壮志显露无遗,而对未来的不安与担忧更是跃然纸上。

《鸿鹄》道尽帝王辛酸

此后刘邦励精图治、“烹走狗”后总算稳住了政权,然而时不我待,年近半百加上长期劳损留下的疾病,自觉大限将至。对帝国的未来更是忧心忡忡,怎样选择继承人成了超越其生死的头等大事。太子虽为长子但不得其心,妾生虽为庶子却爱不释手,无奈朝臣商议之后一致反对。想必如是昏君必然力排众议固执己见,然而刘邦最终还是忍痛割爱作了违背自己欲望的决定。

在稳固争取的权力斗争中,他对太子一向少有好感,几度想要行废立之事。然而贵为帝王却仍有力所不逮之处,不得不再次感叹这种尴尬的境况,再次留下千古名句“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一首《鸿鹄歌》将一代君王虽身居帝位却依旧无法依照自身的意向去做决定的那种无奈表露无疑。

乾隆作诗四万首却少有人知

作为流氓出身的汉高祖,诗词歌赋显然不是其所长,然而通过后天的补习却留下两首广为流传的名篇,比照之后的乾隆皇帝当真过之而无不及。乾隆顺位登基,父辈留下了充盈的国库,国泰民安没有工作压力。这样的家底自然无须多虑。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仪”,乾隆一生非常喜欢作诗,四万多首的产量让唐朝诗人咋舌,其內容无所不包,可以说吃饭或者出恭也经常是有感而发。“作诗狂魔”的称号当之无愧,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那就作诗一首。坐船游湖,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诗;饮茶闲坐,举手投足便是诗。然而“物以稀为贵”,如此高产其质量自然下滑,无怪乎后人只记得他写了“四万首”却不知其中一二。

结语

无论是诗作的质量还是传唱的程度,二人显然有着天壤之别。回看二人一生,如此差距自然是在情理之中无需苛求。刘邦起于巷陌,从混吃度日到收张良韩信,从俯首称臣到楚汉争霸,从白登之围到白马之盟,可以说刘邦的一生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那种绝处逢生之后的感慨又如何不让人动容。而乾隆养尊处优,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诗中无法体现患难真情的真谛。不过乾隆作诗本意并非要与谁一较高下,这和我们今天时常有感而发两条朋友圈一个性质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