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撬动作文:解读《雾在哪里》,自然现象到人物形象

文/陆生作
这篇课文,我要讲以下五个写作知识点:
第一个:定调子
第二个:结构地点线
第三个:转折
第四个:自然现象与人物形象。(无有无)
第五个:故事核心,篇幅长短
第一个:定调子
课文的第一句话:“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这个开头就很有意思,将雾拟人了,是“他”,不是“它”或“她”。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是“淘气”,全文所讲述的事件都是围绕“淘气”二字的,而且,这些“淘气”符合一个“孩子”的做法。所以,将故事人物、将这片雾设定为一个孩子是很合适的。这样的设定,当然是源于雾的特点,作者将雾的特点与孩子的特点联系起来,在相似性上下了功夫,便有一个好的比喻,也就有了一个恰当的故事角色。
我们自己编写故事,也要设定合适的角色,给角色一个明确的特点。故事是由人物的推动的,故事是人物做出来的,不同性格的人物会做不同的事情。所以,定调子就很重要,“淘气的孩子”,这里既有人物,又有特点,也为整篇课文设定了方向与氛围。——它开门见山,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
第二个:结构地点线
故事的讲述,离不开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六要素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
因为故事是线性的表达,所以,我们讲述一个故事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来架起整个故事的框架。
虽然六要素不可分割,但是作为讲述故事的标识,我们应该挑选出其中一个要素来,作为故事发展的“航标灯”。在课文《雾在哪里》中,这一系列航标灯是地点的变化:
【1】有一天,雾飞到海上。
【2】雾来到岸边。
【3】他躲在城市的上空。
——海上——岸边——城市上空——
这三个地点,三点连线,是雾的行踪,也是故事的标识线,是一条清晰的结构线。就像我们出门去旅游,今天在杭州,明天到上海,后天到苏州,这“杭州——上海——苏州”连起来就是一条线路,写成故事,就是一个糖葫芦结构。对学生学习作文来讲,写之前,能有一条清晰的地点变化线,是很重要的。到以后写游记,讲解“移步换景”,其实也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我的作文口诀里有一句“结构用好七要素”,其中就包括了“地点”。
还有,课文《雾在哪里》只写了这三个地点,它还可以写更多地点吗?当然可以。只是,我们习惯上以“三”为限。事不过三,也是一个写作方法。
第三个:转折
我们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听故事,我们喜欢听有波折的故事;那么编写故事,也得写有波折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很多故事,是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非常态。就像我们看电影,剧情特别跌宕,可我们的生活往往很平常。
在课文《雾在哪里》中,雾藏大海,藏天空、太阳,藏海岸,藏城市。他所藏的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但接着,转折就来了!“我要把自己藏起来。”——这是一个新鲜的想法,也是一个有童趣的想法。如果我们第一次阅读这个故事,“我要把自己藏起来。”这个想法会打破我们的阅读惯性。我们总以为他要藏别的东西,但是他藏的偏是自己。这种“意料之外”的写法,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而且也是符合自然现象雾的特点的。
第四个:自然现象与人物形象。(无有无)
我还有一句作文口诀叫“两明四象线穿珠”。其实的“四象”是指现象、抽象、形象、想象。
课文《雾在哪里》也是用到“四象”的。
从雾这个现象到淘气的孩子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种写作方法。把现象当人看,用具体的事件去丰满形象,这不仅仅是拟人,更是想象。
雾的特点跟孩子的特点——在“淘气”这个点上是能联系起来的。就像我写山谷回音,将回音想象为一位重复别人话的狡猾的家伙。
记——我说自己的话
文/陆生作
没人见过
有求必应先生
但知道他住在回音谷
我去见他
他的声音来自山谷深处
震动我的耳膜
我说什么
他也说什么
我猜他是一只鹦鹉
一个狡猾的家伙
我挺失望的
一个智者
怎么净重复别人的话
我就说我自己的话
第五个:故事核心,篇幅长短
略……
欢迎关注我的千聊直播间
课文撬动作文
扫码收听解读《珍珠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