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学作文:技法“事与愿违”
文/陆生作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léi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
布领令而出。
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
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
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
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337字)
“事与愿违”是《三国演义》中极常用的技法,也可称之为“反义词”。
以第四回中,曹操刺董为例来谈一谈。
框架结构
1.“愿”——告诉读者人物的行动目标。
▲曹操来了,刺杀董卓。
2.“愿”实现的条件——强烈暗示读者,行动马上要成功了。
★(1)吕布出去了。
◆(2)董卓转面向内。
这是对称轴,上下对称的
3.“事”失败的原因——转折,给出合理的解释,让读者信服。
◆(1)董卓从镜子中见到曹操拔刀。
★(2)吕布回来了。
4.“事”的结局——往“愿”的反方向去。
▲曹操跑了,骑马跑的。
1、2是“愿”,3、4是“事”,它们是呼应的、对称的、转折前后的。
构思的合理性
1.让误解、误会、误以为“愿”要实现的可能性自然出场。
2.让故事情节缜密无破绽。
“事与愿违”,要在“违”字上下功夫。
这个“违”,是“事”与“愿”相冲突的地方。它们既冲突,又要自然统一。“愿实现的条件”与“事失败的原因”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件事情的两面,这件事情可以作出歧义,如曹操和陈宫来到吕伯奢家——
A.(吕伯奢)匆匆上驴而去。
B.(曹操、陈宫)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
c.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
这三点,在曹操看来,是要害他;在吕伯奢一家来看,只是热情招待。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三点,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歧义”为“愿”转化到“事”提供了发生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曹操逃跑的那匹马
马,是这段故事的一条线。
曹操说马羸弱,所以董卓赐马,叫吕布去拣马,而后才有曹操试马,跑了。
对作者来讲,当他写下“卓曰:孟德来何迟?”时,就已经安排好,曹操要借助西凉马逃跑的。作者写得这么自然,且滴水不漏。写作要设计过的。
模仿练习
题目:刺董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围猎场,等等。
2.人物的“愿望”是什么?刺董。
3.刺董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写两三个。
4.刺董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怎么全身而退?
你试一试吗?